中医是一个多组成的学科,下分理论、经验、诊断、治法、药理、方剂六个部分,知识面广,知识量大且分散,各知识间联系性强,这种特性也决定了中医无法制定确定的学习方向和路线。
学习应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部经典贯彻始终,《内经》包涵着目前中医使用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的本源和巨大宝库,《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是相对严谨而自成体系的实践总结,这三部书的价值是整个中医界公认的。《内经》《伤寒》《金匮》各部分的内容浅深不同,有初学便能理解的,也有非苦心钻研不能领悟的,在学习中医的不同时期重新披阅,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黄帝内经涉及基础理论的讲解,更适合作为入门者阅读的书目。
中医学习的前期侧重于掌握其“形”,也就是广泛地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什么阴阳五行,什么卫气营血,先不必在意知识的抽象,不必强行去思考其本质,先将其表象和性质大部掌握即可。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到,提到中药,你能知道其性味归经,说出其大致功效;提到方剂,你能大致说出它的主治范围;提到脉法的浮沉迟数,你能说出它们最典型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等等,这是学习中医必须打下的基础。但只是了解了表象和性质,离掌握本质还有一定距离,故有的时候明明觉得应该是这样,但事实往往与自己的认知相悖,这很正常,不需要感到迷茫,从初学到临床实用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大致掌握了“形”以后,就应该开始着手去领悟中医的“神”。中医学习到一定阶段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瓶颈期,虽然终日饱读医书,但觉得自己的水平一直原地踏步,这代表着你现阶段能从书上吸收的知识已经接近饱和了,若想要突破这个瓶颈,需要一定的经验作为铺垫,对观察的现象加以思考,以掌握现象的本质。中医是实用类学科,所以经验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经验,则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书本上的教条罢了。经验从何而来?有一个简单的途径,就是阅读医案、从医话,医案医话中不仅可以汲取到综合的中医知识,更可贵的是其记载的都是临床真实的案例,不仅有运用的经验,还有对中医的思考,这个途径简便快捷,但是也有其局限性,虽然这些医案医话记载的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得来的珍贵经验,但是没有亲眼见识过,终究是无法真正理解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可贵的经验,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或亲身实践,并运用已掌握知识思考分析,将偶然的现象总结为一般性的规律,这是所有学科共同的特点,认真思考,大胆假设,不要害怕错误,即便与真相不同,待将来水平提升后,还有茫茫多的时间来修正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