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71贴子:266,764

回复:请教透史现真关于明朝的十几个问题,之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往上:明宪宗的父亲就是明英宗,由于土木堡政便,皇位到了他叔叔,明代宗的手里,然后明英宗复辟,皇位夺了回来,死后才传给了失而复得的明宪宗(他的前半生命运极为坎坷,朝不保夕)。
由于把明英宗土木堡政便之前的正统归于前期。那么,明朝中期,成化之前就有2朝,分别是:他叔叔的景泰,父亲明英宗复辟后的天顺。
往下:明宪宗崩,传位给年长的儿子:弘治。弘治则传位给儿子正德。不料想,作为独生子的正德,却生不出儿子,所以弘治帝及他的那位张皇后就断子绝孙!
那可咋办呢?请示一下躺在棺材里的明宪宗吧。明宪宗说:我传位给最年长的儿子,既然他断子绝孙,那就给次长子好了。什么?次长子也死了!那有没有次长子的儿子?有!那就让这个儿子登基。
这个次长子的儿子就是嘉靖!
嘉靖往下倒是很简单,夹在他和万历中间的只有一位:隆庆。


IP属地:上海32楼2023-12-05 11:37
回复
    嘉靖,作为明朝在位第二长的皇帝,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的。
    把他作为记住明朝中期6位皇帝的抓手,自然十分妥帖。剩下的5位只要搞清楚与嘉靖的关系即可。只不过搅脑子的也在这里。
    嘉靖上面的4位有点复杂。除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绕之外,还夹着前期的明英宗。
    为了厘清这一团乱麻,可以再搞一个抓手,那就是嘉靖的爷爷:明宪宗,成化帝。
    明宪宗,这位被我大清及道德精英们严重黑化,却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皇帝,搞清他的上下几代,就把明朝皇帝的帝位顺序搞清楚了。我往上,及往下,说的简单点。


    IP属地:上海33楼2023-12-05 11:41
    回复
      原来嘉靖皇位是这么来的,真是天上掉下大馅饼,比彩票特等奖还厉害。
      嗯,透史现真把明宪宗列为抓手,这个方法好!我看得清晰多了。
      经过几天的归纳,发现除了隆庆,就明宪宗在那一代是最“纯洁”,他的上下皇位都搞来搞去搞不清,都有哥哥“传”给弟弟的事情,不是一脉单传,研究起来费劲得很。
      虽然我的那些大老粗们依然搞不清,但本人却开始产生了兴趣,似乎明朝中期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枯燥乏味。


      IP属地:上海34楼2023-12-06 10:06
      回复
        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明朝中期的皇帝不容易记住了。
        别的朝代大多父死子继,可是明朝兄终弟及的特别多,明宪宗的上一辈,下二辈,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里面的情况还多种多样,有搞正便的,有复辟夺回皇位的,有没了儿子连带孙子的,有为老父争取权益的。
        看上去很乱,但搞清楚这些,不是就把明朝中期记住了吗?似乎不难了。
        另外请教透史现真:谁能请示躺在棺材里的明宪宗呢?烧纸?写青词?还是打电话?明宪宗又怎么回复的呢?给所有的大臣托梦?你写这段话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吧?


        IP属地:德国35楼2023-12-07 14:57
        收起回复
          你们能想到这个问题,而不是认为我在胡言乱语,说明你们都是动了脑筋的。
          这是一个涉及到皇帝驾崩后,子孙后代如何还能按照先帝的意志来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是一个终极问题。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它应该放在明朝十几个问题里的最后一二个里讨论。
          这里还是先搞定如何记住明朝皇帝的事吧。


          IP属地:上海36楼2023-12-11 09:27
          回复
            好吧,那就先搞定明朝皇帝的顺序并记住吧。
            问题“3 。明朝十几个皇帝,怎么样去研究他们,人太多记不住,能忽略几个吗?哪几个?”提得不太精确,用“如何一步步,逐步深入地了解从洪武到崇祯的明朝皇帝。”来完善。
            记不住,要忽略几个,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毫无疑问那二位短命皇帝洪熙和泰昌可以忽略,中间除了嘉靖外的那几个皇帝也可以忽略,这要看对明朝研究的深度而言了。
            一步步,逐步了解从洪武到崇祯的明朝皇帝,透史现真的方法(模块化)很实在:
            1 。把明朝划为前期,中期,晚期。
            前期再挖出一块“创业”;同样,后期再挖出一块“关门歇业”。
            创业就是二祖;歇业自然就是崇祯了。
            2 。二祖中间夹着皇太孙:建文;崇祯皇位来自于哥哥天启。
            这5位最容易记住。记不住也别玩明朝历史了。然后,再把前期与后期补足。
            3 。记住还有一位“好圣孙”,是永乐成祖的孙子:宣德。他与永乐之间夹着短命皇帝洪熙。他儿子明英宗的正统年号结束,就意味着明朝前期结束。
            天启,崇祯二兄弟的爷爷是在位最长的万历,中间夹着短命鬼老爸:泰昌。
            这样,前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与后期(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就清楚了。中期,“遨游天下”来总结一下吧。


            IP属地:上海37楼2023-12-12 08:01
            回复
              你吃了肉,却把骨头让给我。要不是透史现真留下2个抓手,我还真啃不下来。
              2个抓手把明朝中期也切为3段,这样就方便多了。
              容易记的是嘉靖,这位爷可是大名鼎鼎,他后面只一个隆庆,再后就是万历。
              难的是嘉靖之前,为此透史现真透史现真再给一个抓手:明宪宗,成化。
              成化,我死记硬背下来,勉强过关。发现他前面稍好,只有老爸与叔叔,顺序却是:老爸,叔叔,老爸。后面则是:大儿子,大孙子,次孙子(次儿子死了,就给了次儿子的儿子:嘉靖)。
              我的头又有点晕了!
              用学历来总结搞清明朝皇帝:
              幼儿园:洪武,永乐;崇祯。
              小学:洪武,建文,永乐;天启,崇祯。
              初中:洪武,建文,永乐,宣德;万历,天启,崇祯。
              高中: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大学: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成化,嘉靖;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研究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锦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IP属地:德国38楼2023-12-13 15:53
              回复
                漂亮!清晰无比。不愧是研究生毕业。
                从幼儿园开始的对照表,知道多少,一对照,就明白自己是什么水平。
                我勉强到了大学:记住嘉靖,行。成化,很难记住。死记硬背没意思啊!
                透史现真:请你理一根线出来,通过功绩,事迹,或轶事,趣闻等等,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明朝中期的皇帝。


                IP属地:上海39楼2023-12-14 08:24
                回复
                  要更容易记住明朝中期的皇帝,方法是各种各样,这里就不讨论了。
                  明朝中期的问题,放到后面“明朝中期”的问题里去吧。
                  这里只解决可以忽略哪几个明朝皇帝的问题,答案是:因每个人的了解程度而定。
                  以及记住洪武到崇祯所有的皇帝方法,主要是记住2个抓手,尤其是成化。
                  这个问题就到此为止,结束了吧!?


                  IP属地:上海40楼2023-12-15 09:33
                  回复
                    好吧。这个问题到此结束。
                    现在进入下一大类:明朝的后末期。一共3个问题:
                    1 。王和孙的山海关之争,到底谁是对的?
                    2 。明朝灭亡最大最直接的责任人是谁?不会就是这位爱国将领吧?
                    3 。有一句话是:明看上去亡于崇祯,实际上亡于万历,对不对?
                    问题1 。王和孙的山海关之争,到底谁是对的?
                    王和孙指的应该是王在晋,孙指的应该是孙承宗吧?
                    山海关之争,是指王在晋认为应该放弃关外,死守山海关;而孙承宗认为关外不可弃,用堡垒战术,沿着海岸线一路修建城堡,直到辽河,到底谁是对的?
                    两人对后金的战略截然不同,一个保守,一个进取,天启采用了孙承宗的战略,让他经略辽东,而王在晋去南京吃老米饭养老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元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也是你提的。


                    IP属地:德国41楼2023-12-16 16:21
                    回复
                      从事后诸葛亮来看,从结果来看,无疑王在晋是对的。
                      孙承宗的进取战略,看似强硬,其实只是空耗粮饷,培养出关宁军这支军阀而已。
                      同时为后金送粮,送器,送人,即便如此,后金也花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占领中原,
                      如果死守山海关,那后金想要占领中原,起码还得再加个三五十年,甚至根本无法占领。
                      可是,凭明朝那腐朽的政治,能再支撑半个世纪?我看悬。
                      不管怎么看,王在晋的战略比孙承宗高明,这是肯定的。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没有比他们俩更高明的战略呢?


                      IP属地:上海42楼2023-12-18 10:08
                      回复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意思。
                        答案是现成的,而换成“有没有比他们俩更高明的战略呢?”,那就复杂多了。
                        不过,先放下这个问题,我要告诉你们,我从一个我大清的拥趸到一个“明粉”的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历史的乖宝宝,别人说啥就是啥。那个时候我还看电视,满屏都是大辫子,满嘴都是蝗阿妈,我大清圣君迭出,而明朝大多是昏君,有炼丹的,有罢工的,有干木匠的,有不听良言的,不一而足,明朝不灭亡才是怪事呢!
                        后来又出现了一本奇书,就是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我如获至宝,细细拜读了一遍:很爽!
                        爽过之后再读第二遍,尤其是读到王在晋与孙承宗的对话,我觉得不对劲。
                        首先是先定基调,再定言行;其次是逻辑不畅,自说自话。
                        从很爽到不爽再到疑问,我开始对当年明月和其写作的依据“明史”越来越疑惑,就在网上搜索,这一搜,还真找出了其它不同的见解。
                        你们要是对当年明月的那段感兴趣,那就找一找,贴上来,没兴趣我就跳过了,那白话文一琢磨就明白他写的问题了。


                        IP属地:上海43楼2023-12-20 11:11
                        回复
                          《明朝那些事》,我老丈人很喜欢,买了一套看,爱不释手。
                          我去借了过来,找到了,我把对话大半部分贴上来讨论。(这样我能少打些字):
                          “只有八里,竟然有八万守军?你把新城修在旧城前面,那旧城前面的地雷、绊马坑,你打算让我们自己人去趟吗?!”
                          “新城离旧城这么近,如果新城守得住,还要旧城干什么?!”
                          “如果新城守不住,四万守军败退到旧城城下,你是准备开门让他们进来,还是闭关守城,看着他们死绝?!”
                          王大人估计被打懵了,半天没言语,想了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
                          “当然不能开门,但可以让他们从关外的三道关进来,此外,我还在山上建好了三座军寨,接应败退的部队。”
                          这么蠢的孩子,估计孙老师还没见过,所以他真的发火了:
                          “仗还没打,你就准备接应败军?不是让他们打败仗吗?而且我军可以进入军寨,敌军就不能进吗?现在局势如此危急,不想着恢复国土,只想着躲在关内,京城永无宁日!”
                          王同学彻底无语了。
                          事实证明,孙老师是对的,如果新关被攻破,旧关必定难保,因两地只隔八里,逃兵无路可逃,只能往关里跑,到时逃兵当先锋,努尔哈赤当后队,不用打,靠挤,就能把门挤破。
                          这充分说明,想出此计划的王在晋,是个不折不扣的蠢货。
                          当时看到这一段,觉得孙承宗是对的,王在晋是个蠢货。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当年明月这样说,看客稀里糊涂地认了。
                          现在再看,当年明月完全是自说自话,“事实证明,孙老师是对的”,哪一个事实?“这充分说明”,这么个充分法?“靠挤,就能把门挤破”?胡说八道!


                          IP属地:上海44楼2023-12-21 10:22
                          回复
                            “如果新城守不住,四万守军败退到旧城城下,你是准备开门让他们进来,还是闭关守城,看着他们死绝?!”
                            王大人估计被打懵了,半天没言语,想了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
                            “当然不能开门,但可以让他们从关外的三道关进来,此外,我还在山上建好了三座军寨,接应败退的部队。”
                            我看你的脑子才是被打懵了!王在晋早就规划好了退路:山上的军寨,还需要“半天没言语,想了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
                            如果新关被攻破,旧关必定难保,因两地只隔八里,逃兵无路可逃,只能往关里跑,谁说的?可以往山上的三座军寨跑!
                            一个军事家,要估算打赢了如何,打输了怎么办?从上文来看,王在晋是合格的军事家,孙承宗是一个政客,军事上,他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蠢货。
                            而当年明月,强词夺理,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活脱脱一幅某部发言人嘴脸。


                            IP属地:德国45楼2023-12-22 14:02
                            回复
                              白话文多读几遍,就会觉得孙承宗根本就不是一个搞军事的,而只是一个口号党。
                              而当年明月插入的感叹更是自说自话,带人节奏,强行洗脑。当时我看得莫名其妙,可资料就那么点,我只能认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了。
                              直到我看到有人同时拿出两方的史料,我才恍然大悟。
                              一方是孙承宗给皇帝的奏疏,收录在《三朝辽事实录》,及《明熹宗实录》和孙承宗的《高阳集》:
                              【大学士孙承宗奏:“……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
                              臣遂无以应。”《三朝辽事实录》卷十】
                              另一方是我大清写的明史,理论上它的史料应该来自于《明熹宗实录》:
                              【在晋曰:“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曰:“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在晋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曰:“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
                              在晋无以难。《明史孙承宗传》】


                              IP属地:上海46楼2023-12-25 08: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