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无证之罪》看到宁理老师的彪悍演技,我就对宁理老师塑造的每一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繁城之下》宁理老师再次出演了一个神秘人物宋辰,瞬间对宋辰的过往经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编剧导演果然不负重望,宋辰身份大揭秘,16岁院试秀才,19乡试高中解元,文采飞扬驰名江南,第一次会试因提前拜会主考官,又与同乡徐举人成为这次会试答出最后一道考题的2个举人,被御史弹劾作弊下狱,出狱后被革除功名,终身不得参加科举。我靠!这人生经历不妥妥的就是唐伯虎吗?再想到2人的名字,宋对应唐、辰时对应寅时,最后一集更是写了一首《杏花仙》对应唐伯虎的《桃花仙》,一句“杏花村里杏花仙”直接照抄了“桃花庵里桃花仙”,这个宋典史妥妥写的就是唐伯虎呀。看过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里对唐伯虎经历的评价,唐伯虎说冤也冤,说不冤也不冤,因为举人提前拜见业师(主考官)是潜规则,业师对有才华有潜力的举人弟子提点一下考题也是潜规则。问题是既然是潜规则就绝不能拿到明面上来,唐伯虎显然是自持才名冠天下居然把这些潜规则端到了台面上来,结果就悲剧了。之所以一场举人弟子与业师探讨考题的潜规则会变成一场朝野震惊的科考舞弊大案。一是因为主考官出题太偏了,居然只有唐伯虎和同乡徐举人(徐霞客的爷爷,徐霞客的爷爷没有像剧中说的自杀,但因为这场舞弊案对科举失去信心严禁子孙参加科举,结果他孙子游历天下成为地理名家)答出来了,其他各省的举人能不愤怒吗?你唐伯虎才名播天下答出来不奇怪,徐举人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能答出来?二是唐伯虎考前太高调了,在京城酒楼上与人打赌能夺会元(会试第一名)赌资高达几百两,而唐伯虎进京考试用的都是同乡徐举人的钱,根本就拿不出这些钱,显然是认为自己不会输。三是唐伯虎不应该把题告诉徐举人,虽然徐举人进京赶考一路照顾唐伯虎,管吃管玩管住,但报恩有很多方法,涉及到考题这么重要的事也是随便能告诉别人的?这么偏的题,有谁会相信徐举人能答出来?唐伯虎的经历一再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不能自持才高,过于张扬,很容易招祸呀。而举报唐伯虎和业师(主考官)的御史恰恰姓华,这回大家知道《唐伯虎点秋香》里有2个傻儿子的华太师的由来了吧,这是民间说书人在帮唐伯虎报仇,认为华御史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