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09,964贴子:6,146,562
  • 7回复贴,共1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书写与1930左右,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著作之一。说实话,近一百年前的书了,并不是很适合当今的社会,但是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主要是最近推荐给了一个......勉强算是朋友的人读,于是我也再次翻了翻。
老样子,按章节做笔记,东西放下面。
自卑是什么?首先我认为自卑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会让人面对一件事情时会产生沮丧,害怕,甚至是恐惧的感觉。并且这种自卑感,并不会因为事情的难易程度发生改变。比如搭讪,面试等,本身是及其简单且没有严重后果的时,但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犹豫和害怕,这本身就是自卑情结。


IP属地:四川1楼2023-12-07 04:08回复
    第一章·生活的意义
    人们的生活意义离不开社会,职业和性别,书中写的有些大而宽泛,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自己契合的融入社会之中。一个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下去的,这里不谈个例,而在社会中生活,职业和性别是两个关键的因素。
    这种生活意义会受到过去记忆的影响,书中刻意强调了早期记忆。
    “首先,这些记忆反映了一个人对早期生存环境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结果,包含着一个人对自身外貌的认知、对自身最初概念的确定、他人对他的要求等。其次,这些记忆是一个人主观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为自己所做的最早的记录。所以,通过这些记忆,我们会发现,在他的印象中,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不安全的、脆弱的地位,这与他被外界当作一个强壮且非常安全的目标差别非常明显。”
    或许是第一次的记忆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吧。但是实际上人的生活意义是一个不停变动的过程,会不断受到过去记忆的影响。
    而自卑情结的来源是不固定的,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有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也有可能是对自身的不自信。只有明确知道自己的自卑来源,才有可能改变它。否则也不过是在刻舟求剑罢了。
    总的来说,第一章想说的是当你深陷自卑情结无法自拔时,你必须意识到,是你的生活意义与社会并不契合,甚至发生了冲突。而生活意义的形成来自于你过去的记忆,特别是早期记忆。那么想要脱困,就必须改变记忆中的那种生活模式。
    本章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话,
    “当我们赋予生活某种意义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采取推诿、埋怨或者博取他人同情、自认为丢人、自责等消极态度,而是应该不断地努力。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一定要开拓新的生活,我们有能力这样做,同时,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非我莫属!如果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采取合作的形式来面对生活,那么,人类社会必定会不断的进步。”


    IP属地:四川2楼2023-12-07 04:09
    回复
      二,心灵与肉体
      “心灵和肉体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都是生活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在将生活视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来了解它们的关系。”
      “我们就能够认识到:心灵是怎样控制肉体的——心灵为肉体设定下一动作的方向。”
      “在每个个体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除却一切向部分目标迈进的行为之后,我们还有一个较为单一的动作,那便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想要获得一种安全感、想要一种稳固的地位。这样的安全感是指:我们已经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最终的胜利。由于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所有行为都需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个体会在生命最初的4~5年间统一其心灵的奋斗方向,从而使心灵和肉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也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情绪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会时不时地产生各种形式的合作。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合作能力和习惯上来了解一个人。”
      “由于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整体,生活方式贯穿于整个心灵活动的始终,因此,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必须和他的生活模式相统一。假若一种情绪很明显地违反了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对个人发展造成了阻碍,那么仅仅改变情绪是无效的,由于情绪体现的是生活方式的内核,因此,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本章着重想说的是心灵与肉身的和谐,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来说,就是知行合一。肉体是心灵的载体,会痛,会冷,会热,会饥饿,会发情,有生理需求,而心灵可以根据这些需求提前预知并筹划它接下来的行动。
      比如你不必等到肚子真的饿了才开始做饭,也不会等到出现感冒才开始买冬天的衣服,更不会等到垂垂老矣才开始张罗着结婚生子。
      由于心灵可以决定我们动作的方向,因此,它在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心灵也被肉体所影响,肉体是动作的执行者,心灵只能在肉体所具有的能力范围内行使指挥的职权。
      可是我们在内心所选择的目标,不一定是有利的,我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心灵误以为那是正确的。一切心灵上的偏颇,都是在选择行动目标时产生的错误。获得安全及地位是全人类公认的目标,但有些人在选择安全所在的方向时产生了错误,如果他们固执己见,就会跌入堕落的深渊。
      比如盗窃,大多数的盗窃是因为对贫穷及自身匮乏的恐慌,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盗窃者所处的情景,以及导致它感到匮乏的原因,最后我们才能说他是否在通过恰当的途径改善环境并排解掉了匮乏的感觉?他的行为是否是沿着正确的方向?他的方法是不是欠妥?
      比如依靠男人,说实话我这个朋友真的很难处理。原因是她太远了,大部分沟通都是文字,我无法准确的判断她“傍大款”这一行为的心理依据,也无法得知她所说的自卑起源是什么。只能依靠常规方法,定一些小目标,让她积累“成功”的经验。
      我们不能去否定她的最后目的,但是我们能说,为了达到目标,她用错了方法。
      此外,克服自卑情结的另一个关键是,自卑情结是否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乃至从自卑情结中获利。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码它比失败困难的多,可是让人承认自己的失败也并不容易,倘若有一个借口可以让自己和旁人名正言顺的接受自己的失败,也可以使心灵获得一丝慰藉。
      比如我因为从小自卑,所以才从未成功。若是在这种情况下想摆脱自卑情结,不过是无稽之谈,因为自卑恰恰是逃避失败,心灵满足的来源。


      IP属地:四川4楼2023-12-07 04:59
      回复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寻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没有谁能够长久地忍受自卑的困扰,他必定会想方设法消除不好的情绪。就算是一个人已经丧失信心,不再相信踏实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他也不能容忍自卑的感觉,他还是会想办法自救,只不过他的做法都是徒劳的罢了。”
        “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一直以来,通常意义上的治疗都是指向病症。然而,个体心理学无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都是反对这种态度的。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赶不上别人时,只是关注表面的现象,想通过某种方法来提高他的数学成绩,那几乎是在做无用功。也许真正的原因是他想要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甚至厌恶学习,试图通过这样的办法迫使学校开除自己。”
        本章重点诉说的其实是优越感的重要性,以及有自卑情结的人是如何另辟蹊径,获得优越感的。我们必须承认自卑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因为社会总是在不停的变化,未来总是捉摸不透的,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
        只是有些人可以打破自卑感从而解决问题,而那些被自卑感困在问题中的人只能另辟蹊径寻找优越感了。这两种方法其实都可行,其目标都是为了获取内心的和谐。
        若是真要分个高下的话,第一种的人还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第二种只能在其他方向寻求发展了。
        可是如果一个人获得的优越感低于自卑感,那么她就会感到痛苦,长此以往,精神病也就由此而来。
        通常来说,自卑情结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有人会选择回避,躲在自己的舒适圈中,让自己的内心舒适一些,而有些人则会故作强势,刻意维护自己的权威性。
        然而,自卑情结却从未改变。那些旧有的情境会潜伏在生活中,依然会引发他的自卑感,这便是所谓的“自卑情结”。
        但是,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两种可以互补的存在,就像我在上一章所说的一样,自卑感也可以是优越感的来源。或许自卑就是她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之一。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甚至可以促进人类地位的提升。
        比如,
        “由于人类觉得自己无知,而对未来的预测却是异常美好的,人类必须努力改进自身所处的情境,于是他们努力地控制自然,努力探求宇宙的领域,这些做法便促成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我一直认为的是,只有一种情绪或感受,它的程度严重到影响生活,使内心不断感到痛苦,才足以称得上精神病。否则它并没有治疗的必要,也极难治疗。
        就比如自卑情结,除非心灵对目标的渴望大于自卑感带来的好处,否则是万万不可能改变的,她只会在两者之间不断摇摆,直至那一天彻底放弃或觉醒。
        书中有好些例子其实还是有点意思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章,或许会有启发。


        IP属地:四川5楼2023-12-07 05:45
        回复
          四,早期记忆
          第四章早期记忆,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早期记忆是人格形成的始伊,了解早期记忆可以对人格进行一定的干预。
          但是不同文化,环境,时代情况下,早期记忆对人格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如果想要单靠早期记忆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行不通的。所以本章我也不过多解析了。对案例好奇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IP属地:四川6楼2023-12-07 06:19
          回复
            看的我心态都崩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2-07 06:32
            回复
              我又买来,到那时还没有开始阅读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12-07 13: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