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自太公立国,始都薄姑,至第七代国君献公迁都临淄,直到公元前221年亡国,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达630多年,是齐国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战国策●齐策》说“临淄之中七万户”,并非夸诞之辞。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以北15华里,因东临淄河而得名。故城东、西墙外分别有淄河、系水为天然屏障,在不临河的南北两面有13-25 米宽的城壕,与系水相接,灌注成为护城河。
齐国故城有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西南,其东北部嵌入大城西南隅。小城南北2.2公里,东西近1.4公里,为齐国国君宫殿所在,又称宫城。大城南北长4.5公里,东西4公里,为官吏、平民、商人等市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又叫郭城。两城周长21.5公里,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故城城墙的残垣至今仍断断续续地存在着,现残存城垣主要是战国时代的,有的地方尚高达5米,夯筑痕迹清晰可辨。(黄河流域的城墙普遍为夯筑法建造)城墙基宽28 -43米不等,因地形而筑,蜿蜒起伏,故不平直,有多处拐折。现已探出城门11座。文献记齐城13门,估计尚有2门已为淄水冲啮。西边南首门稷门附近是著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与11座城门对应,城内发现10条主干街道,其中宫城内3条,郭城内7条。街道最宽者20米,最窄者4-6米,把齐城分为棋盘状格局的10多个区域,内中规划商业区和居民的里、社等。宫城内发现多处高大的夯土台基,最突出的是宫城西北的“桓公台”,该夯土台基南北86米,东西70米,现高14米,是全城的制高点,应为齐国君的宫殿基址。台基周围东、西、北三面150米开外有沟道围绕,可能是附属于宫殿建筑的排水系统。桓公台周围还有许多夯土基址,出土具有齐国特色的建筑材料,如铺地砖、瓦当等。
城内有统筹安排的排水沟道和排水口。小城排水沟渠深3米,长700米,宽20米,通过西墙下的排水涵洞注人系水。郭城有两条主渠道组成的排水系统分别注人系水和淄河。武站城内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有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其中宫城内有2处冶铁遗址,1处炼铜遗址,1处铸钱遗址。在大城东北部还探出制骨作坊遗址4处,发现大量骨料和制骨工具。
一直到汉代,临淄仍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着最为发达的手工业,如汉代临淄铜镜制造业规模和产品质量闻名全国。#文博考研#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以北15华里,因东临淄河而得名。故城东、西墙外分别有淄河、系水为天然屏障,在不临河的南北两面有13-25 米宽的城壕,与系水相接,灌注成为护城河。
齐国故城有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在大城西南,其东北部嵌入大城西南隅。小城南北2.2公里,东西近1.4公里,为齐国国君宫殿所在,又称宫城。大城南北长4.5公里,东西4公里,为官吏、平民、商人等市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又叫郭城。两城周长21.5公里,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故城城墙的残垣至今仍断断续续地存在着,现残存城垣主要是战国时代的,有的地方尚高达5米,夯筑痕迹清晰可辨。(黄河流域的城墙普遍为夯筑法建造)城墙基宽28 -43米不等,因地形而筑,蜿蜒起伏,故不平直,有多处拐折。现已探出城门11座。文献记齐城13门,估计尚有2门已为淄水冲啮。西边南首门稷门附近是著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与11座城门对应,城内发现10条主干街道,其中宫城内3条,郭城内7条。街道最宽者20米,最窄者4-6米,把齐城分为棋盘状格局的10多个区域,内中规划商业区和居民的里、社等。宫城内发现多处高大的夯土台基,最突出的是宫城西北的“桓公台”,该夯土台基南北86米,东西70米,现高14米,是全城的制高点,应为齐国君的宫殿基址。台基周围东、西、北三面150米开外有沟道围绕,可能是附属于宫殿建筑的排水系统。桓公台周围还有许多夯土基址,出土具有齐国特色的建筑材料,如铺地砖、瓦当等。
城内有统筹安排的排水沟道和排水口。小城排水沟渠深3米,长700米,宽20米,通过西墙下的排水涵洞注人系水。郭城有两条主渠道组成的排水系统分别注人系水和淄河。武站城内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有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其中宫城内有2处冶铁遗址,1处炼铜遗址,1处铸钱遗址。在大城东北部还探出制骨作坊遗址4处,发现大量骨料和制骨工具。
一直到汉代,临淄仍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着最为发达的手工业,如汉代临淄铜镜制造业规模和产品质量闻名全国。#文博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