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遗传吧 关注:4,490贴子:104,839
  • 4回复贴,共1
求助

古代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大学生毕业难以就业,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屡见不鲜。这种情形下,考研考公的热潮也迅速被掀起。2023考研大军来到了近500万,而今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更是多达1000万!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终只有少数人能上岸。古往今来,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那么在古代通过科举考试的难度又有多大呢?考上之后又有哪些是可以当官的呢?
考个秀才不是有手就行
在介绍古代的科举制度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跟现在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不一样,不是考上了学历就更高的概念。
之前有段时间,网络上把“穷秀才”戏称为中考考上高中的程度,其实大错特错,在古代考个秀才也绝非现在考上高中的难度。
那么在古代,考个秀才到底有多难呢?
首先古代不比现在的义务教育普及,大部分人是没受过教育的。要读书,首先家里就得有点条件,如果是温饱都无法解决,那么孩子几乎就没有办法接触到书本,也就自然接受不了教育。
其次就算能接触到书本,一般也需要一个乡里有些学问的教书先生来指导,古代不比现代花钱上学,像孔子收徒有教无类,只要家里带着两斤腊肉来就算是交了学费了。
有书本了有老师带才算是刚刚起步,要读懂一本书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匡衡凿壁偷光学习这种事对于想要学习的人来说都是常事了。
读了书,参加的第一场考试是在所在县,只有考中的读书人能被叫做“童生”。
“童生”相当于高考,只有考上了才能继续参加后续的考试。此“童生”的意思不是孩童时期考中的读书人,而是指在学业这一领域刚刚入门,摸到皮毛的人。
如果是三四十岁开始读书,然后考上,也被叫做“童生”
单单是这个“童生”就不是那么好考,也是需要一定的头脑才能考上,否则如果智力一般,考到三四十岁才考中“童生”的也大有人在。
而“童生”之中最高的一等便是大家所熟知的秀才。
以清朝为例,据记载清朝的“童生”数量大概在240万,其中秀才的数量为46万。清朝鼎盛时期的人口在四亿左右,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中只有不到50万秀才,换算一下也就是大概800个人里面有一个秀才。
加上古代人口密度没有今天密集,考中个秀才几乎相当于十里八乡里唯一一个出人头地的读书人,也难怪孔乙己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上个秀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09 13:06回复
    曾国藩的父亲名字叫做曾麟书,据后来曾国藩的描述,他从小就见父亲埋头于书堆之中,连考17次秀才,最终才在43岁那年摸到了一个秀才的名号。
    古代科举由于信息闭塞,普通人根本无法获取多少书本,加上考卷评判完全看当年考官喜爱与否主观性较大,可以说运气成分也占比很大。
    举人既得,可入官僚
    说起来秀才虽然是科举中一小步,但中了一个小秀才也是有一些特权的。比如清朝规定秀才见到当地县官可以不必行跪拜礼。
    而且秀才可以开办私塾,做一个教书先生,也能补贴家用,在一方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地位。
    比秀才更高一级的那便是举人了,同样以明清两朝为例,整个清朝存在了260年左右,一共产生了15万举人,平均下来的话每年也就五百来人。
    这可是整个国家一年只有五百来个举人,放在现在一个重点中学每年考上大学的人都有这么多。
    而且比较偏远的西南地区,有些地方由于比较贫穷,当地能考上一个举人都算是当地县令治理有方,上报上去甚至是能作为政绩嘉奖的。
    考举人参加的考试叫做乡试,一般是在京城或各省举办,主考官是中央特派官员,报名考试条件必须是秀才。考试的时间是每三年的8月份。
    考举人的难度可以说是科举之中最难的,明清时期,民间甚至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原因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秀才都会参加举人考试。而举人的考试三年一次,而且不论年龄。这也就意味着你的考场上和你竞争的可能是二三十年前就参加举人考试的“老读书人”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举人考试难度还分地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举人是全国最难考的,堪称“地狱模式”,最难的几年报考人数过多,甚至到了千人录取一个的景象。
    考上举人后,各省会派专门人员去当地张贴告示,这时候往往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围过来瞧瞧,要是看到某个认识的人考上了举人,那真是相当于穷乡僻壤出了清北学生一样是个大新闻。
    当天就会有络绎不绝的人踏破门槛上门送礼,什么乡长自然不必多说,有时候甚至是县长都会登门拜访。也难怪范进中举之后会高兴疯了,考中举人难比登天,一旦考上可不是“山鸡变凤凰!”
    毕竟考上举人是可以入仕的,也就是能当个九品官员,一般来说经过推荐可以出任各省司库,巡检等部官员。
    举人在官场上一般都能做到八品左右的官员,在有些地方可以出任当地副县长,或者作为替补官员的人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09 13:09
    回复
      不过举人虽然已经能够当官,但晋升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运气好仕途坦荡的话或许能够做到六品官员,只有极少数像左宗棠这样能力极为出众的举人才能做到京城大官。
      贡士和进士区别不大
      再往上也就是贡士了,一般家庭的人几乎是到不了这个层次的了。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剧中看到穷秀才出身寒门考上状元的事,其实从古至今,穷苦人家考上秀才的事是屈指可数的。
      就算是真的家境贫寒,也是在考试途中得到贵人赏识资助,才有机会能有学识考中贡士。否则几乎不可能实现“鲤鱼跃龙门”
      贡士是由礼部举办,由举人参加考试,钦差大臣阅卷选拔出来的人。第一名也被叫做“会元”
      贡士比较特殊,因为他不算一个单独的科举称谓,因为被选为贡士之后会参加殿试,而殿试一般是不会驱逐贡士的。也就是说你只要进了殿试,不管你考得好还是考的差,都有官当,都算进士。
      因此也会有99.99%的贡士都是进士的说法,当然极小概率没被录取的贡士大多是因为家中有事或者身体突然抱恙没能参加。
      到了这里,也终于是到了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了,那就是殿试!
      殿试的地点在皇宫保和殿,主考官是当今天子皇帝!殿试虽然全部产生进士,但也有排名先后。参加同一场殿试,之后的官途可能会因为排名的前后而影响深远。
      殿试的排名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一甲一共产生三名,赐进士及第出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四至六十名是二甲进士,六十一名至三百名则是三甲同进士。
      这一甲前三名自然不必多说,日后自然是官场无忧,前途无量,大家也都听说过状元榜眼探花一说,所以重点讲一下二甲和三甲。
      明清规定无论是二甲还是三甲,都可以参加庶吉士考试,考上了之后授官七品,去京城各部学习三年,三年之后重新分配工作。还是以明清两个朝代为例,明清时期的宰相和京城各部七品以上官员都是庶吉士出身,因此参加庶吉士考试也是积累人脉的一个去处。
      虽说规定二甲三甲差别不大,但就像现在的本科里也有划分一二三本一样,三甲同进士日后的官场晋升会难得很多,就像是曾国藩,虽然后来凭借自己的能力官居高位,但总是因为自己当初是个三甲同进士出身抱憾。
      据说曾国藩去朋友家做客时,朋友无意间提到了他三甲同进士的身份,气的曾国藩弃茶而走,可见对于读书人来说,无论日后做得多大,三甲同进士在他们眼里始终是难以启齿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09 13:11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09 13:28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3-09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