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5,798贴子:1,350,848
  • 38回复贴,共1

劳动价值论中的公理和定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相等
两大部类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如果不算服务业,第一部类就是重工业,第二部类就是轻工业。在劳动力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两大部类的劳动力价值相等。劳动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在不发生价值转形的条件下,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不发生变化,所以只要两大部类的劳动力价值相等,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也必然相等。下面做个证明。
价值转形只能发生在两大部类的内部。举例说,A商品的产量过高,超过市场需求,价格就低了,所以它的剩余价值就转移了;B商品的产量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就高了,所以它就接受了A商品转移的剩余价值。价值转形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投资,它是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按照价值转形理论,转形前后的总剩余价值不发生变化。
两大部类之间有交易。第二部类用自己的剩余价值交换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第二部类减少自己的剩余价值,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也相等减少。如果发生价值转形,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要相应增加。第一部类减少和增加的都是一个值,它的价格并不发生变化,说明价值转形根本没有发生。
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相等,剩余价值也必然相等。于是,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就必然相等。


IP属地:吉林1楼2024-03-11 12:05回复
    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相等
    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在公式中,资本有机构成等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两大部类的价值,除了可变资本创造的,其它统统都是不变资本转移来的。此时,剩余价值其实就是不变资本。
    这里采用马克思经典的价值公式,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并且假定剩余价值全部转化成投资。切记不能用另外一个价值公式,W=C+V+M。后者存在时间的重复计算,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
    既然不变资本就是剩余价值,那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等于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即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也必然相等。


    IP属地:吉林2楼2024-03-11 12:06
    回复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等于静态投资回收期的2倍
      既然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所以在工业技术的发展早期,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肯定很低,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也肯定很低。这个时候,第一部类要按照较低的剩余价值率,分配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我们假设,这个生产资料就是设备。这样,第一部类分配到的设备就很少,第二部类分配到的设备就很多。
      设备就是生产能力。分到较少设备的工厂,产量的增长率就低,分到较多设备的工厂,产量的增长率就高。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第二部类跑得比第一部类快。第二部类跑得越快,它要求第一部类为它提供的设备就越多。但是,由于第一部类跑得慢,导致第二部类的设备供应的缺口越来越大。表面上看,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足够了,但是第一部类无法提供和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对等的劳动力价值。
      这样,第二部类跑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停顿下来,等待第一部类的脚步。跑得快的背后,是它们的资本利润率(收益率)高,所以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其实就是由资本利润率较高的第二部类领跑,然后再由资本利润率较低的第一部类接棒。第二部类的资本利润率先高后低,是优先投资的对象;第一部类的资本利润率先低后高,是下一轮的投资对象。
      当第一部类开始投资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开始扩张,呈现出一种投资旺盛的景象;当第二部类开始投资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开始停顿,呈现出一种投资萧条的景象。此时,经济呈现出一种高潮和低潮交替的周期性波动。从上一次的低潮到下一次的低潮,要经过第二部类和第一部类两轮的投资周期。这样,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静态投资回收期的2倍。在19世纪,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10年,它说明19世纪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是5年。也就是说,19世纪的资本利润率要略高于我们今天的资本利润率。


      IP属地:吉林3楼2024-03-11 12:07
      回复
        剩余价值率必须是100%
        生产效率总归是越来越高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也是越来越高的。当资本有机构成达到100%的时候,第一部类要平分设备给两大部类,所以两大部类呈现均衡增长的势头。直到资本有机构成大大高于100%的时候,一种新型的经济危机出现。这种新型的经济危机,就是肇始于美国的那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无论是深度和广度,它都是传统的经济危机无法比拟的。在这之前,全球经济发展已经平稳过渡了五十年。
        传统的经济危机,没有产能过剩,只有周期性的波动,它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并不大。当资本有机构成大于100%的时候,第一部类跑得越来越快,第二部类就跟不上了。整个社会的产能提升的幅度,要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增长幅度。这个时候,就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产品过剩。那么给劳动者提高工资可不可行呢?不可行,你给劳动者提高工资,但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并没有变化,第一部类始终还是要比第二部类跑的快。
        这个时候,凯恩斯就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扩大政府的公共开支。既然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过剩了,那么政府用债务或者其它的方式,把这些过剩的产品买下来不就可以了吗?虽然凯恩斯并没有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机理,但是这个政策确实解决了当时存在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其实要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并不一定要采用凯恩斯的建议,而且凯恩斯的建议也不是最好的建议。首先,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必须保证100%,两大部类才可能平分设备,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其次,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是相等的,所以第二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也必然是100%。
        第二部类效率提高后,操作第一部类提供的全部设备的一半,就要不了那么多人了,我们需要把第二部类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转移到那些不需要这些设备的部门中去,简单说,就是转移到服务部门去。我们把第二部类分成轻工业和服务业。由于技术进步,轻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会一直不断提高。但是,只要这些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第二部类的劳动力就没有流失,它的剩余价值率依然可以维持在100%。
        马克思曾经说过,服务业是不能创造新价值的,服务业的价值来源于制造业的剩余价值,其实就是指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之后,节省的劳动力价值就变成了制造业新创造的剩余价值了。我们把历年的这个新剩余价值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它就是我们今天的服务业的价值。随着现代的科技的发展,轻工业无论如何都跟不上重工业的脚步,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这些不需要使用设备的服务业转移,


        IP属地:吉林4楼2024-03-11 12:07
        收起回复
          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平均设备制造周期的2倍
          假设只有两种设备,重工业设备和轻工业设备。重工业的设备能生产重工业和轻工业两种设备。再假设每台设备只由1个工人操作,这个工人需要用现有的设备,把他需要制造的该设备的每个零部件加工出来,然后再组装成新设备。每生产2台设备,重工业只能留一台,这样重工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2台设备的制造周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其实就是重工业的1台设备平均要花6年的时间,才能再生产出来两台设备。除了设备,重工业还要盖厂房。1个设备工人能用6年的时间生产2台设备,说明留给建筑工人的建筑工期就是6年。这6年的时间内,建筑工人必须同时完成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厂房建设。每当1台设备生产出来的时候,厂房也比须同期交工。这样,厂房的建设工期就是3年。
          有没有办法压缩静态投资回收期呢?有,我们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设备,分解成较为简单的设备,每个人只操作一台较为简单的设备,所以它的制造周期就缩短了。仅仅压缩设备的制造周期是不够的,厂房的建设周期也要压缩。然而,关键的设备,在技术的限制下,很难做结构的进一步简化。既然关键设备的制造周期压缩不到每台3年以下,其它设备的压缩意义也就不大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压缩静态投资回收期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当一个国家失去人口红利的时候,6年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不再意味着这个国家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仅仅意味着这个国家用6年的时间进行了新一轮的产品更新换代。即用6年的时间,把全部的旧设备换成新设备。何以见得产品5年换一代就一定比6年换一代,更加合理呢?


          IP属地:吉林6楼2024-03-11 21:20
          回复
            回一下李宣美。价值有两分法表达和三分法表达的方式,都是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提出的,我采用两分法表达方式。最终产品的价值,如果不在你自己的工人身上,那就一定在其它的工人身上。由于是做两大部类的分析,那么不在第二部类身上,就一定在第一部类身上。你自己的工人,是可变资本,那么剩余的,自然就是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的唯一出路,就是不变资本。边际价值,是马克思之后有人提出的,边际生产力认为要素的价值,就是它的边际价值,这种说法,不仅劳动价值论不认,主流经济学也未必认。最后,谈谈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还有建设周期3年,这些都是当代经济的普遍现象,我只不过把这些经济现象,联系了起来。静态投资回收期,取决于重工业的基本结构特征,更具体的说,取决于重工业的劳动力,我们手工艺人,生产一件手工艺品,一定要完成一件,才能生产下一件,这个东西,它就是工业生产刻在骨子里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不仅要推动整个社会,强制扩大再生产,也要推动整个社会,强制进行产品迭代,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迭代,对于资本家来说,收益率不变。对于消费者来说,每过6年,消费都有一次升级,有一部分是效率确实提高了,有一部是你的一种错觉,你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一种新产品,不是它的功能真的提高这么多,本质上是换代的代价,6年换代的必须付出的代价,工业内在的规律,决定它必须6年换一代


            IP属地:吉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3-12 07:30
            回复
              经济学这个东西,越到后面,问题就越多,你每解决一个问题,还会有新的问题,马克思把资本论分成三卷,你看到第一卷,能看出的问题,可能马克思把它们放到第三卷了,即使这样,依然会有问题,所以马克思生前只同意出版第一卷。我们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质疑,可能就是价值如何体现市场的变化,如果劳动价值论是成立的,那么价格应该就是取决于工资。这个问题,其实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解释的内容,假设工资是不变的,那么劳动力价值就是不变的,但是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是可以变化的,剩余价值就是劳动价值论为市场经济留下的价格调整空间,就好像企业不会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一样。你怎么调整都不要紧,因为总剩余价值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两大部类不发生价值转形,所以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总量均不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不管个别生活资料的价格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生活资料的总价格。生活资料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总量是不变化的,这个剩余价值的总量,其实就是第一部类的劳动力价值的总量。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剩余价值是相等的,但是当我们使用剩余价值作积累的时候,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工厂,它的积累的速度就非常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工厂,它的积累的速度就非常慢,为了让大家的积累速度一致,剩余价值必须要经过重新分配。你感觉你很了不起,你看了西方经济学的供需平衡曲线后,自己就膨胀了,以为你自己可以决定产品价格的市场走向了,其实这个的背后,就是整个社会用剩余价值去调整平衡。明明是剩余价值的作用,但是咱们非得指鹿为马,非得臆想现实中,存在一个所谓的曲线,这样才好让你建立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不愿意相信简单逻辑就可以阐释的事实,非得用数学的方式把它模糊成不可知论,就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了。就好像算命的,说得莫测高深,其实都是两头堵的话。这样的经济学,你们学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给大家举个现实的例子,主流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都会介绍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他们会告诉你,规模经济有助于降低你的长期成本,简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成本是物理性的支出,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的物理性的支出,会随着你的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呢?


              IP属地:吉林11楼2024-03-12 09:47
              收起回复
                前几天行者归来谈到了计划经济的问题,计划经济好不好,暂且不说,但是市场经济的毛病,我们一定要知道。重工业的剩余价值率和轻工业的剩余价值率必然相等,否则就存在价值转形,但是两大部类之间又不可能存在价值转形。为了均衡发展,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又必须是100%,否则就有经济危机,但是技术的进步,轻工业根本就做不到剩余价值率是100%。一方面我们要求,重工业的剩余价值率是100%,另外一方面,轻工业告诉我们,只能做到剩余价值率是150%。谁服从谁呢?当然是重工业服从轻工业,因为重工业的剩余价值率是100%,它只是应该,但是轻工业的剩余价值率是150,它是现实。在市场经济中,它们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要么就是搞经济危机,要么就是政府干涉。计划经济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就是重工业有重工业的剩余价值率,轻工业有轻工业的剩余价值率,两个剩余价值率完全可以不同的,在计划经济中,整个社会的资源怎么分配和整个社会的生活资料怎么分配,它们是不需要捆绑在一起的。在计划经济中,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怎么分配,它并不需要根据每家企业的实际利润率决定。


                IP属地:吉林12楼2024-03-12 12:38
                回复
                  什么叫做在劳动力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两大部类的劳动力价值相等?为什么全国各地人工,物价不一样啊?有可能相等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13 22:13
                  收起回复
                    能否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普通人一天耕地100亩,假设这个人这一天的抽象劳动量为100。某天一个聪明人花一天的时间想出一个办法,使得这个普通人一天可以耕地500亩,并且辛苦程度不变。请问,这个聪明人这一天的抽象劳动量是多少?这个普通人在使用新方法后一天的抽象劳动量是多少?
                    -------- 能够诚实面对这个问题,诚实的给出最符合逻辑的答案。基本上就能搞清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陷阱!


                    IP属地:海南14楼2024-03-14 08:37
                    收起回复
                      山水草场的问题,就是一个人,能通过一个点子,让效率提高几倍,这个价值怎么算?这个东西,就是和我们工厂工时是一个道理,一般制造业的工厂,都有自己的工时定额,每个人能创造的价值,和每个人自身的能力素质没有任何关系,你能创造多少的价值,那本定额早就给你规定好了,你核对不可能通过你自己的天赋或者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超过这本定额的价值。我们现在的人类和几十万年前的劳动力,在劳动的这个层面上,也没有任何质的差别。这种无差别的劳动,我们称它为活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统统都是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关于活劳动,有争议,我的理解,活劳动是物化劳动的一种对称,两种劳动是按照劳动性质划分的,不是按照时间划分的。物化劳动的价值,是你估算不出来的价值,比方说,这个别人耕地100亩,为什么这个人的耕地就是500亩,其实和两个人的劳动付出没有关系,而是和物化劳动有关系。500亩的这个人,搞了技术改良,效率提高了,但是就算你效率提高的再多,劳动付出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8小时的劳动,就是8小时的价值。农民的劳动,其实就是活劳动,但是活劳动不仅在创造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还在创造自己的剩余价值,是活劳动用自己的剩余价值,养活了物化劳动力,比如说,农民用自己的物化劳动力,养活了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才有了粮食产品的突飞猛进。那么袁隆平的价值是多少?你看农民的剩余价值是多少,如果我们的农业科学家比较笨,他们研究的东西比较慢,不爱出成绩,农民就要用更多的剩余价值,去养活我们的农业科学家,如果碰到了袁隆平这样的农业天才,农民就不用那么多的剩余价值养我们的农业科学家。物化劳动的目的,或者扩大再生产,或者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你不知道物化劳动的价值有多大,你只能从你自己的剩余价值中,去推断物化劳动的价值有多大。物化劳动的表现,就是资本,要么就是设备,要么就是厂房,要么就是技术。人均资本积累的越多,人均的劳动力价值也越多,也就是劳动收入越多。劳动价值论并不能推测人类的智力的作用有多大,价值有多大,不管你的智力有多么了不起,你的智力都得通过那些人类日常的劳动力的消耗,去体现它的价值。不管袁隆平有多么伟大,我们的农业,都得通过农民的那双手,才能生产出来粮食,所以这个粮食的价值,是由农民定义的,不是袁隆平定义的,袁隆平的价值,体现在农民的身上,当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之后,农民创造的粮食的价值就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IP属地:吉林15楼2024-03-14 20:22
                      收起回复
                        我说一下我的观点,什么是物化劳动,什么是活劳动吧,活劳动就是自己的劳动价值,直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劳动,我是车间工人,我生产出来的产品包含了我全部的劳动,我是设计师,我设计的图纸就是我全部的劳动,我是质量检验师,我检验的产品就包含了我全部的劳动,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对称,物化劳动(俗称死劳动)的价值,它是源源不断的价值。有人理解,活劳动是活人,死劳动是死人,这个是不对的。活劳动是活一天,创造一天的价值,死劳动是不仅他活着的时候,创造价值,死了的时候,也创造价值。一个社会,它的死劳动多,价值就高,这种价值,我们要把它统统算到活劳动身上。然后,我们要把活劳动分成两部分,一部是活劳动创造的劳动力价值,一部分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活劳动的剩余价值,就是活着的死劳动的劳动力价值。绝大多数的活劳动,都是体力劳动,所以它的价值很容易确定,但是有一些活劳动,它是脑力劳动,设计师设计的图纸,我只给你设计,每个客户,设计都不同。这个时候,确实比较麻烦,劳动价值论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工资当成时间,设计师的工资高,我们就视为设计的劳动时间多。但是,你不能跑来说,我是科学家,我的工资更高,所以我的时间就更多,没有那回事,科学家不能创造价值,因为科学家的劳动,是物化劳动,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历史的价值,可以世代传承的价值,你的贡献大小,和我们劳动价值论的价值计算,没有任何关系,劳动价值论只计算活劳动的价值。物化劳动决定的是未来的劳动价值,不是当前的劳动价值。


                        IP属地:吉林16楼2024-03-15 08:49
                        收起回复
                          事实上,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历代科学家的抽象劳动量,凝结在科学理论中,公开发表,为学霸(工程师)所学会,并用于当前的生产资料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完后,再以市场价格卖给下游产品制造商。
                          下游产品制造过程,是用生产资料加上工人的活劳动,生产出终产品来。所以,终产品中包含了下游产品制造商工人的抽象劳动、上游生产资料制造商工人的抽象劳动、上游生产资料制造商学霸(工程师)的抽象劳动。
                          不论哪个阶段,工人的抽象劳动量,是和生产资料没参与时的抽象劳动量一样的(只要劳动强度和所需的技能是一样的),因为马克思抽象劳动的定义是抛弃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矛盾的焦点出在上游生产资料制造商学霸(工程师)包括历代科学家的抽象劳动,它们的量是多少?学霸(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劳动都是脑力劳动,你们不能按劳动所消耗的卡路里来衡量,消耗的卡路里一样,抽象劳动量就相同?那脑力劳动者就惨了,脑力劳动者吃不了多少,反倒是苦力工人消耗的卡路里更高,吃得更多,所以苦力工人的抽象劳动量比脑力劳动者多?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讨论就可以停止,因此矛盾的根源已经弄清楚了,你非得要这么认为,那么各持已见,谁也不用说服谁,按这样的基础规定,马克思的逻辑就能自圆其说,没有漏洞,当然,理论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马论通不通得过实践的检验,我想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认为脑力劳动蕴含的抽象劳动量应该按脑力劳动参与后所产生的后果来衡量。在同样的条件下,一个熟练工每天生产24双鞋,一个普通工每天生产8双,那么很显然,熟练工的抽象劳动量是普通工的三倍。类似的,当脑力劳动参与后(制造出生产资料供下游产品制造商使用,这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生产中不同环节),比工人的纯体力劳动多生产出N倍的产品,那么,脑力劳动的抽象劳动量就是纯体力劳动的N-1倍。如果这些产品卖了出去,成为商品,那么这里的抽象劳动量就可以改称为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所以,很明显,回到前面的问题,上游生产资料制造商学霸(工程师)的抽象劳动,它的量是就是纯体力劳动的N-1倍(学霸工程师的抽象劳动的参与,比用工人的纯体力劳动多生产出N倍的产品)!
                          我们再来考察学霸(工程师)的脑力劳动,一般来说,学霸(工程师)是使用了前辈科学家的脑力劳动成果---理论知识,再加上自己的运用,就是说,学霸不必亲自去发明科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迹近免费获得前辈科学家的脑力劳动成果,这实际上是一个剥削的过程,但是合理合法。然而从外人看来,无论学霸的科学理论知识是通过学习得到,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而得到,都不影响对学霸脑力劳动中的抽象劳动量的评估 ----- 它的量是就是纯体力劳动的N-1倍!事实上,外人也无法分辩学霸脑力劳动中,哪些是学来的理论知识,哪些是自已创造的基础理论、技术工艺理论等劳动,假如一个学霸说,他上学期间,从来没看过书、没听过课,所有的知识,都是他自已创造而来,他的脑力劳动成果,纯粹就是他自己的,和前辈科学家毫无关系,你也无法从逻辑上反驳他。但是,学霸脑力劳动中,哪些是学来的理论知识,哪些是自已创造的基础理论、技术工艺理论,学霸自己知道。学霸知道他付出的抽象劳动量中,哪些是从前辈科学家那里剥削(学习)而来,哪些才是自己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正因为学霸的抽象劳动量中,有一部分属于剥削而来,所以他可以在市场上以一种低于他的真实抽象劳动量的价格来出售,就是说,学霸工程师的工资,是远低于他付出的抽象劳动量的,只要高于他属于他自己真正的创造性劳动的抽象劳动量,学霸就可以接受,而且,人才市场的竞争,也逼得学霸不得不这样做!从上可以推出,学霸们的抽象劳动量(创造的价值)和学霸的工资,这部分的差值,才是剩余价值的直接来源,而根本来源则是前辈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
                          我们所有人都剥削了前辈科学家!学霸工程师是直接剥削者,而资本家和工人是间接剥削者,工人去资本家工厂打工,使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他自己只付出和在家里不使用资料时一样、甚至更少的劳动时间、技能和强度,却能买到比在家里不使用生产资料时劳动所生产的多得多的产品,他们的收获,远大于他们的付出的劳动,这不是剥削是什么?


                          IP属地:海南17楼2024-03-19 1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