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02,947贴子:3,361,764

关于韩战作战编制的一点感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我曾说过,韩战经验一个重要的编制经验,就是作战师满编不能少于1.5万人,短期底线是1.3万人。这也有个问题,即1953年停战前,中军69个师,135万人,北韩军45万人,合计180万人。但是由于朝鲜地形因素,前线很窄,其实部署不了几个师,美军在韩国一直保持7个地面师,韩军能用的也就近10个师,师数量多了,不仅没用,还添乱。
但是公军这里,因为海空力量薄弱,需要在东西海岸部署大量防御力量,所以人不能太少。


IP属地:广东1楼2024-03-21 16:26回复
    原文:
    研究的越多,越发现志愿军编制装备的特点,第13兵团4个军入朝前还算准备充分,基本上都是5万人规模入朝,每个师基本1.5万人或接近1.5万,这个是在1950年10月颁布的《国防军步兵部队编制表》(我之前贴过详细的,后被贴吧删了)基础上加强的,主要是加强了师团两级后勤,其他营以下和各种武器数量没怎么变化。
    第9兵团执行的其实是第三野战军自己的编制表,三野编制特点是师团后勤大量依赖地方支前,各级平时都有常备民工团队(通常在20万左右,这些四野和国军都算部队编制内的),战时再加强后勤力量(临时民工),所以虽然第9兵团齐装满员,但是每个师只有1.1万人,师团两级后勤非常薄弱,加强的三个师,每师只有9000人更差。在国内三野也只能内线作战,因为内线有大量脱产半脱产民工支援,陈毅都多次指出,三野部队使用民力过多,离开民工基本打不了仗,三野跃进江南还带着22万常备民工呢,还不算临时征召的江南民工数量。这样的部队一旦到了人迹罕见的北韩东海岸,战役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50军本来有五万多人,因为原计划到东北改为五个炮兵师,所以减少到3万多点,各种武器也缺失很多,第66军是从农田中直接征召上车的,准备非常不足。所以前几次战役都是靠第13兵团四个军作战。
    之后志愿军大多数军入朝都是5万人规模,或稍小一点。编制人数少的几个军都在朝鲜运动战时期损失很大没起到什么作用(包括第19兵团、第20兵团)。
    又看了几个师师史,1953年战役准备和停战后的改编记录,哪怕阵地战防守的师,都是1.5万人,战后甚至增加到1.55万人。


    IP属地:广东2楼2024-03-21 16:49
    收起回复
      按军史记载,第9兵团入朝的时候,主力9个师,每师1.1万人,增加的三个师,每师8、9000人。可能连一个达到1.2万人的师都没有。
      东北边防军并没有正式的战时编制表,看各个野战军军区军史,1948-1951年基本各自制定编制,上报后执行。
      原计划东北边防军最大编制数为11个军36个师,加上特种兵和后勤力量共70万人,这样看计划中的东北边防军每个师是要补充到1.4-1.5万人的。
      从理论上讲,当时解放军540万人,并不缺乏人力,否则也不会要短期裁减140万人了。但是这540万人分布在全国六个大区,其中中南华东西南三区最多,540万人中随军家属数量很大,还有很多学校,还有150万以上的军分区和地方部队,真正能够机动的力量很少。东北只有十多万训练部队和地方军区人员,华北作战部队也不多,需要从各个大区抽调人员。现在看从东北边防军建立到1952年秋,各种准备都不足,计划也不行,或者根本无法执行。
      以前说过,当时中国的交通情况,能屯驻大量机动部队的地区就是几个:津浦铁路中段(兖州至徐州段)、平汉线中段(信阳至许昌)、陇海铁路中段(三门峡至郑州),这几个区域可以向全国各个方面机动待命。
      第19兵团早早纳入东北边防军,但是苦于当时西北交通原始,部队收拢后只能步行一两个月到天水集结。西南军区人员众多(光降军就90万),但大规模出川的路线很少,只能水运到武汉、南京这两个交通集结点。就连广东的部队集结都要步行两个周或以上到铁路站点。
      即便没有朝鲜战争,当时也是要在我说的三个屯驻区域驻扎三个机动兵团的。


      IP属地:广东3楼2024-03-21 16:49
      回复
        根据《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聂荣臻军事文选》、《周恩来军事文选》和军科出版的各种军史资料,1949年底至1951年初,毛1949年10月提议的全军机动部队预置地点主要有三条。1949年10月30日,毛致电林彪:全国国防重点是以天津、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三个区域。华东以宁沪杭为重点,兼顾攻占台湾,没能力兼顾华北,华北只有杨成武三个军及其他6个二等师部署在京津山海关一线,一旦有事兵力不足。除另杨得志第19兵团位于宝鸡、天水、平凉外,广西问题解决后,四野除留下五个军在两广,担任广州为中心的两广国防任务。三个军位于河南,准备随时增援华北,其他各军位于湘鄂赣铁道线上,准备南北机动。第一就是两广的第13兵团北上河南,驻扎在许昌到新乡之间,算是京广铁路中段偏北部署,第13兵团作为全军预备队并不是为了朝鲜局势准备的,布防河南的时候,朝鲜还没出现事情。部署在这个区间,往南可以南下华中,往西可以去西北,往北到华北再到东北,往东可以去徐海。
        第二就是,第9兵团前置部署在山东曲阜和藤县之间,即津浦路中段,北可入京津辽南,南可下南京上海,东可防守苏北海防,西可入中原。韩战期间,并不是仅有第9兵团作为前置兵团部署在这个区间,第19兵团、华东第二入朝兵团(第23军、第24军)等在入朝前的整编换装整训都是在这个区间,这个区间对屏蔽山东半岛也有重大意义。第三就是,第19兵团最早预置在天水到西安之间的陇海路西段,这个位置主要为东进中原,西北警戒,西南布防做准备。后来又计划将预置地改为洛阳至郑州间的陇海路中段,这个位置不是最好,但是集结还是方便。这样可以看出,津浦路、陇海路、平汉路是中国最重要的三条铁路动脉,两纵一横,覆盖华北、华东、中原、西北,并可以前出西南和中南。


        IP属地:广东4楼2024-03-21 16:50
        回复
          啥是韩战?啥是中军?啥是北韩?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22 13:03
          收起回复
            主要是技术兵器密度上升了,对应各层级的部队人数都增加了,单纯讲人数的话,1个师只有9千人,可以从友军借调1个团补上成为加强师进行战斗


            IP属地:江苏6楼2024-03-22 13:27
            回复
              新中国只打过抗美援朝 没打过什韩战 楼主来跟我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3-22 14:27
              收起回复
                那么在重武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1.5万人步兵师是怎么编制的呢?


                IP属地:山东8楼2024-03-22 14:55
                回复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长贴被删了,看看能否恢复
                  一个是1.5万人,主要是师团两级后勤充实,可担负独立的攻防作战任务。如果是进攻作战,师团两级后勤即可满足支援战斗营的作战,如果是防御作战,师团后勤可以向下兼容增编,即增加作战营连的后勤人员,适应小区域独力作战需要。
                  1953年编制表的步兵连大连制,增编重机枪排、炮排和骡马,步兵营编4个步兵连,营迫击炮连编9门82迫等,都是韩战经验的结果,或者说防御作战防御反击作战的编制类型。


                  IP属地:广东9楼2024-03-22 15:34
                  收起回复
                    战场容量小,其实可以提前把守备部队编制提到韩战中,前线一线和东西海岸用守备师、守备团,某些特定地区编守备旅,加强机枪火炮的编制,减少骡马车辆编制(不需要机动),后勤下沉到守备营一级,守备分队人员强调一专多能(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火箭筒、重机枪等都会操作),守备分队编制人员少,武器多。
                    二线则编制1.35万人的普通师,作为增援力量,三线编几个1.5万人的重装师作为反击力量。靠近国境线的地方编后备师和补训师。
                    这样整个战场,大约10-12个守备师,15个普通师,6个重装师,12个后备师加10个补训师,一共43-45个师就行了,比实际的71个师减少了很多。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3-22 15:42
                    回复
                      不知道楼主到底想表达什么?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3-22 15:45
                      回复
                        除了人少,轮换制度有很大不同
                        人家一般不会整体轮换,都是兵员及小单位轮换
                        我们这边是整军整兵团的轮换
                        1.5万人的大师更适合前一种
                        这个不光是陆军 ,空军也是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3-22 15:56
                        收起回复
                          楼主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寒战??有朝鲜战争或者抗美援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22 16:34
                          回复
                            50军66军也是小型军,实际上:1948年的时候只有4野是大型军与师;13兵团50军或66军也是一个军3.6万人左右。180师入朝的时候也是1.1万人左右。关内大多数部队原有都是小型师、军;人数只不过从1948年的2万多人纵队增加到3万人。
                            编制表,阵地战时期有过调整。增加步兵连人数,减少步兵师人数,机动需求不大,技术兵种人数需求就不大。步兵连从160多人标准提高到192人标准,师减少到1.3万人,军减少到4.5万人。
                            苏械师是另一回事。苏械师总共只有十几个;同中方阵地战后期大部分部队的情况相比,苏械师炮火数量跟加强过的师区别不大,都是一个炮团;但是团有9门120,营有9门82迫,营有12挺重机枪外连还编有重机枪。事实证明:苏师团以下火器太多,前线恶劣空权环境又没有足够的骡马化条件,反而不太适合进攻。
                            朝战实际情况:其实反而更适合参考二战后期德国师编制表,但苏械化:师有三个榴弹炮营12门155+24门122,一也就是说师配属一个炮兵师所属的榴弹炮团。因为距离前线距离远,榴弹炮的后勤反而比75山76野更容易保证。团火力更适合改善了装药系数的153迫击炮;前线步兵火力编制:步枪除精确射手半自动+冲锋枪化;轻机枪弹链化并集中到每排2(1953年也短暂的归属过排,因为班伤亡强度大,保证不了后勤) 重机枪编制表不,还是每营6。开发60迫适合的长炮榴弹(超口径弹) 、改善手榴弹装药情况。
                            卡尔古斯塔夫M2那种1948年西方顶级水平的无后不好做的话,削减初速的82无也是很有价值的。


                            IP属地:河北15楼2024-03-22 16:46
                            收起回复
                              一般宣传都只看到一线作战,没有人看到整个抗美援朝后勤消耗了多大代价和人员。我没有抗美援朝的后勤人员的详细数据,但是我举一个例子,淮海60万人用了500万左右的民工,打赢的80万人,你就想想看抗美援朝是多少的后勤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3-22 18: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