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弥新吧 关注:30,452贴子:671,394

上阳台帖文物介绍(中)——阳台何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承接上文https://tieba.baidu.com/p/9026058452?pid=150316336208&cid=0#150316336208
许多学者在研读《上阳台》帖时对阳台在哪里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目前学界主流认为,阳台即为河南王屋山阳台观。而近年通过对李白生平轨迹,道教规矩,《上阳台》帖落款所在位置的分析,一种新的看法诞生了:有一些学者认为“阳台”非为阳台观,而是位于重庆巫山的阳台山阳云台所作。这是缘何?


IP属地:北京1楼2024-05-22 19:13回复
    首先是阳台观说: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山西晋城、运城之间,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阳台观全称『大阳台万寿宫』,又因唐玄宗李隆基胞妹玉真公主修行于此,故有『皇家道观』之称。阳台宫乃司马承祯奉唐玄宗之命所建,规制宏大,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级升高。其所背靠者天坛山,形似凤首,故阳台观被视为『丹凤朝阳』的风水宝地。


    IP属地:北京2楼2024-05-22 19:15
    回复
      司马承祯是为何人呢?
      司马承祯,晋宗室之后,『生而能言,幼而知道,天锡奇表,神仙正性』,为陶弘景上清派四传弟子,经多年修炼,清名远播。武则天、唐睿宗曾召其入京,恩宠有加。李隆基继位后,屡屡征召,为方便起见,将其由浙江天台移居王屋山。司马承祯的道家领袖地位逐步确立,由此带动王屋山道教进入兴盛时期。


      IP属地:北京3楼2024-05-22 19:16
      回复
        开元二年(七一四),唐玄宗遣使奉迎司马承祯入宫,亲受法箓。开元十二年(七二四),玄宗受上清经法,以司马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
        724年(唐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峡,不久即在江陵与司马承祯相会。无论出于何种机缘,李白应是怀着仰慕之情拜访德高望重的司马道长。此时司马承祯已经七十九岁高龄,道行高深,声震宇内,备受皇家重视,无数权贵和地方长官希望结交他。而初出茅庐的李白年仅二十五岁,籍籍无名,满怀济世立功理想,踌躇满志,欲展宏图。李白作《大鹏遇希有鸟赋》,直言不讳地说欲借此事『自广』,提升名望。无疑,李白的灿烂文采和仙风道骨给司马承祯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唯睹其画, 有感而作《上阳台帖》。


        IP属地:北京4楼2024-05-22 19:17
        回复
          公元七四二年是李白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李白之名传天下。然仅两年之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失意不言而喻,故试图通过寻仙访道舔舐伤口,释放心中的情绪。游王屋山,本想拜访司马承祯,然行至阳台宫方知司马承祯已仙逝数年,苦痛之情可想而知!
          而司马承祯虽已离世,阳台宫中尚存其所作的山水壁画,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引人入胜。李白有感而发,写了四言诗《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此诗不仅描写了王屋山的自然景色,亦是对道家经义的感悟,以及对司马承祯的崇敬和赞叹。


          IP属地:北京5楼2024-05-22 19:20
          回复
            硬核,蒸硬核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5-22 19:21
            回复
              洗澡吃饭,回来再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22 19:26
              回复
                李白道,堂堂复更!


                IP属地:北京9楼2024-05-22 20:39
                回复
                  因此 总结来说,认为“阳台”即“阳台观”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论据:第一,李白早年出蜀不久便在江陵拜访了名震天下的司马承祯道长;第二,唐玄宗在开元十二年为表示对司马承祯的恩赐,以司马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第三,七四二年夏天,李白应朋友元演之邀同去太原,路经王屋山,前去阳台观再次拜访司马承祯道长。因此得出《上阳台》为李白公元七四二年在王屋山阳台观所作。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5-22 20:41
                  回复
                    然而,近年有学者发现“阳台”并非出于《上阳台》帖之正文,而是出于正文后落款,落款需详细具体,“阳台”即应是一处具体地点。首先,此处“阳台”若为“阳台观”,则落款中应为 “十八日上阳台观书”。
                    其次,“阳台观”不能简称为“阳台”。对宗教庙宇的称呼不能省略 “寺”“庙”“观”“宫”等字。李白在访问很多寺庙道观后留下的诗歌题目中皆无省略,例如《兴唐寺》《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题江夏修静寺》《别东林寺僧》《题峰顶寺》等。而《上阳台》帖则明显与其一贯的风格有所背离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5-22 20:42
                    回复
                      其次,与大众常识有所不同的是,李白北上太原,也许未曾经过王屋山。宋战利先生的考据中提到:“从洛阳到山西太原有三条道路:第一条是北方大道,北渡黄河,经孟津、济源达太原北。第二条,从洛阳,北渡黄河,过轵关,进入太行直道,经山西阳城、上党到太原。第三条,就是轵关道,洛阳北渡黄河,经王屋、太行山区轵城、邵原进入山西。无论李白选择哪条道路,都需经过济源王屋山,而所经道路距阳台观不远,他有愿望、有时间也有机会到阳台观拜望司马道长。”
                      然而,李白事实上也许并没有走这三条路线,而是选择了洛阳出发,北渡黄河,过孟州,经沁阳到羊肠坂入太行陉、常平乡、晋庙铺镇、泽州、高平、上党到太原。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云:“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羊肠”便是“羊肠坂”。羊肠坂位于河南焦作沁阳市,向北延伸到山西晋城泽州县碗城村,虽然从沁阳西万、山王庄呈人字形入山,到常平县汇交呈之字形北上,古称“羊肠坂八百盘”,但只要到达小口(山西晋庙铺镇)便开始是一路平坦直到泽州。因此李白选择了这条“前险后坦”路。李白在羊肠坂这段路途中苦不堪言,并在诗歌中多次表达。比如《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云:“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行路难其一》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如若按此说,李白经过济源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更何况阳台观还在济源西北四十余公里外,因此李白经过阳台观也许是并未发生的事情(羊肠坂-百度百科)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5-22 20:52
                      回复
                        第三点,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李白诗歌中未曾提及王屋山、阳台观,以及其风光。从诗文中也可以看出,李白在北上太原途中提到最多的是太行山脉,但却并没有直接提及王屋山。
                        李白现存诗歌中只有《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提到“王屋山”。“寄”和“送”都说明李白当时不在王屋山,也不能证明李白去过王屋山。
                        综上所述,在目前所见史料和诗歌中不能论证出李白去过王屋山和阳台观。《上阳台》帖中的“阳台”应为一处具体地名,而非“阳台观”简称。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5-22 20:55
                        回复
                          那么,阳台不在阳台宫的话会在哪里呢?
                          此说学者认为出现于《上阳台》帖落款中的“阳台”应为一处具体的地点,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北阳台山上的阳云台。理由如下:第一,“阳云台”即“阳台”。“阳云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云:“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北周庾信《拟咏古(其二十七)》云:“被甲阳云台,重云久未开。”至晚到唐代时,“阳台”作为“阳云台”的简称也在诗歌中出现了。孟浩然《途次诗》云:“雪深迷郢路,云暗矢阳台。”许浑《楚宫怨》说:“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明一统志》说:“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北,高百尺,上有阳云台遗址。阳云台即阳台也。”由此可见,“阳云台”即“阳台”。
                          另一点则是:“阳台”在李白诗歌中多次出现,并且明确表明李白去过阳台山阳云台。李白《古风·我行巫山渚》云:“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
                          其中“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即表明 “阳台”为阳云台,并非阳台观。“寻古”则表明李白登阳台山的主要目的是凭吊古迹——阳云台遗址。李白的《宿巫山下》亦可佐证,原文如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IP属地:北京15楼2024-05-22 22:26
                          回复
                            同时 通过对李白诗歌的考据,李白游览阳云台的时间应该在开元十三年春天。《李太白外传》说: “李白到渝州后又留连累月,并遍游巴地,直到次年春始出三峡。有《巴女词》《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宿巫山下》诸诗……开元十三年(725),李白25 岁。春,出峡,过荆门,至江陵。”《李白年谱》说:“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出峡,经巫山,过荆门,到江陵。有《宿巫山下》《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等诗纪其行。”再结合《上阳台》帖中“十八日”可知,该贴应写于开元十三年春天某月十八。之后,李白离开巫山县的阳台山,出三峡到达江东之地。


                            IP属地:北京16楼2024-05-22 22:29
                            回复
                              综上所述,此书学者通过考据,认为《上阳台》帖的正文与阳台山上所见之景极其吻合,描绘了李白站在阳台山赞美高山长水、物象变换之巫山风景,抒发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变幻莫测之钦佩赞美之情。这绝非王屋山色可以媲美,且与道家理论并无关系。《上阳台》帖卷应为开元十三年初春时节在阳台山阳云台所作。


                              IP属地:北京17楼2024-05-22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