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08,455贴子:11,180,131
  • 10回复贴,共1

有我和无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鸟鸣涧
[唐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IP属地:上海1楼2024-06-08 12:16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08 14:09
    回复
      01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在“只是”这个词的意思上。一般被大众熟知的解释,这个“只是”从前后文的联系来看,应该是“只可惜”的意思。这种意思的用法很常见,比如词典上就有:
      只是
      1. 表示轻微的转折。不过;但是。
      《水浒传》第四一回:“虽然如此,只是无人识得路境,不知他地理如何。”
      《快心编一集》第三回:“便依你往京中去,只是关河迢递,须得一个能事人同行方好。”
      按这种“只是”的意思来理解,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虽然无比美好,可惜的是它已经是尾声,马上就要结束了。这可以比喻对一切美好事物就要终结的惋惜甚至沉痛的感怀,比如再明确一些可以比喻在人生的晚年,感慨美好的生命即将结束的不舍之情。
      这种理解,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也能成为一种普遍的感怀的心理而被认同,但是,如果我说出另一种理解,你就会知道搞下之分了。
      而且,仅仅从诗歌自身的情绪变化的角度来说,从开头的“意不适”这种悲的情绪,到结尾这种诬陷惋惜,无可奈何的更加悲的情绪,整首诗的情绪就是一路下降地一直跌下来的,这种情绪的流动,在节奏感上非常不好,没有跌宕起伏的转变。而且,从意义上说,格调不高,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了人生的不幸中自怜自叹。
      然后我们再对比一下,“只是”的另一种释义。
      只是
      2. 只因为。
      《水浒传》第十六回:“吾闻江湖上多人曾説 加亮先生 大名,岂知缘法却在保正庄上得会。只是保正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
      如果按这个释义,这首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夕阳之所以能无限好,只因为是接近了黄昏。”
      这首诗有这种“只是”的说法,我其实在二十年前看周汝昌的注释时,就看到过,但我没有理解和接受,也不知道是他解释得不好,还是我当时不能理解。直到二十年之后的当下,我五十多岁了,才忽然懂了这种“只是”,然后有很大的感慨和认识。


      IP属地:上海4楼2024-06-08 14:46
      回复
        02
        任何事物所能引申出来的含义、寓意都是丰富的甚至相反的,比如我在解释“寒雨两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就说过,在这首诗里,对“寒”和“孤”,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解,一种是凄苦、孤独,一种却是“冰心”般的纯净和“玉壶”般的纯洁无暇。
        这里同样是这种情形,“近黄昏”,既可以理解成一切即将结束的悲凉无奈,却也可以反向去理解,结束意味着我已经经历过了一切的、拥有你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的人的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感悟。因为我有这一切,所以才能如夕阳一般无限美好。实际和“大器晚成”的意思有相通之处。
        或者我再引用一句最近听到的话,是在一档恋爱综艺里一位女嘉宾说的。这档恋综是专为已经离婚的大龄男女而拍摄的。这位女嘉宾在找到了她的意中人后说:“也许所谓的为时已晚,却是恰逢其时。”
        这句话,表明的是,她在经过一段痛苦的失败的婚恋之后,年龄也大了,容颜也不像青春时那么美丽了,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法再拥有美好的爱情了,为时已晚。但是,却也正因为她经过过,而有了更加成熟的心智,可以去把握和处理好爱情中的各种情况,所以反而更加能够展开一场美好的恋爱,这叫恰逢其时。


        IP属地:上海5楼2024-06-08 15:18
        回复
          03
          然后我们再来说夕阳。夕阳无限好,好在辽阔、壮丽、绚烂、丰富多彩,而作者在这里,实际是把自己和夕阳对比、同等了,以无限美好的夕阳景色来比拟自己博大的胸怀、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大的人格、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超大的自我肯定,我,可以和大自然这样壮丽的景色一样的大。
          这种理解,首先是在情绪上和第一种的不同,第一种是一路下跌的情绪,而这一种,是从本来“不适意”的小悲伤小压抑的情绪,忽而变为一种极其高昂的情绪,犹如本来是一颗发着越来越弱的即将熄灭的微光的小星,忽然迸发出耀眼夺目的强光,照射大地。
          再从自我的行为方式的角度来说,开篇说“不适意”,并没有说是为什么不适意,但从后面作者从自我肯定中得到释放的感受来推论,这种“不适意”应该和自我遭到否定、压抑、打击有关。然后,这种情绪的转变,实际就是我们解除自我的痛苦的最根本的方式,是以把自己融入到大我之中,而来消除小我、私我的不满足的痛苦。


          IP属地:上海6楼2024-06-08 15:49
          回复
            04
            一个人敢把自己比作壮丽、壮观、宏大、无比绚烂的夕阳景色,这个气魄绝对是相当大的。


            IP属地:上海7楼2024-06-08 16:03
            回复
              首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08 18:08
              回复
                欣赏、暖帖


                IP属地:辽宁9楼2024-06-08 20:35
                收起回复
                  02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我能记住而经常不自觉地在脑海里涌现出来的诗句中,这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应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之一,我经常会在看到天空中的浮云,或落日的时候,就回想起这句诗,然后觉得真的写的好美、好贴切、好有诗意。
                  这两句诗到底好在哪里?仔细品味和分析,它实际总结出了我们精神活动之所以会产生美的两种根本方式,第一种是“游子”,游子是对未来的和新鲜事物的美好的想象和期待,比如说“远方”、“异乡”、“流浪诗人、流浪歌手”。然后游子有具有“飘荡”的性质。飘荡的性质之所以会产生诗的感觉,在于它有摆脱现实的寓意,诗有一种摆脱枯燥、呆板。沉重。严酷等等现实生活中不美好事物的升华的作用。
                  然后另一种形式是“故人”,故人代表着有回忆,回忆是对过去的美化,我们很多美好的感受,都是以回忆的方式而产生的,当时经历或许并没有这种诗的美,但过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在回忆中就变美了。这和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道理和情形一样。回忆,同样是对现实的真实性的一种摆脱和升华。同时,和游子的飘荡性质相反,故人的性质,是沉积。
                  沉积能产生和飘扬不同的美,比如日久生情。
                  总结来说,新的东西是美的,旧的东西也是美的;飞扬是美的,沉静也是美的;期待、想象是美的,回忆、恋旧也是美的;陌生感是美的,熟悉感也是美的。客观世界中塑造自然风景的美,和我们主观世界塑造精神情感的美,手法相同。
                  而诗人,就是发现了或总结出了,这两者的相同相映。对于自然景观,有时候我们是把自己的意和情感,主观地投射到客观事物上,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有时,自然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又可以投射到我们的主观精神上,比如大自然的各种不同的美,影响我们的精神、个性、品质、性格,让我们和它趋同。而有时,这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美地契合、一致,就像这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情形。这种情形和前者不同了,不是我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观上,也不是自然景观影响我让我产生了情感,而就是两者的一模一样。白云就是有游子意,落日就是有故人情,既不是我觉得它有它才有的,也不是它影响我让我有的。两者都是本自具有本自相同。这是这句诗和其它描写心和境的关系的诗句,不同和高超的地方。


                  IP属地:上海10楼2024-06-09 07:14
                  回复
                    03
                    鸟鸣涧
                    [唐代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前两首诗,可以说表现的是自然景观中的有我,以及这种“有我”产生的精神上的美,这后两首诗,就是表现自然景观中的无我,以及这种“无我”的美。前一种是我们普遍能感受到的和运用的方式,而后一种就比较难得。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意在这两首诗的前两句中,都是有人在的,有人所处的位置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们可以知道或想象出,有个欣赏风景的人,在山坡上的某处。而“独怜幽草涧边生”,开始也是有人在山涧边的树林里的。而到了这后两句,人的位置没有了,人不在其中了,观看风景的人,你找不到他所在的位置。就是说,当他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时候,这个视角是在半空中悬浮着跟随者的镜头,而不是在一个固定位置点上的前两句中人物所处明确位置的视角。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一样,对这番景色的描绘的视角,也是没有观景人所在的明确位置的,其次也不会是观景人冒着大雨在河边走着观看风景所见的。
                    这两者的视角,反而像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看电影时,由摄像机来拍摄的那些风景,比如航拍,或者以创作者的身份在拍摄,而没有主人公在风景中去看到这片风景的,这种有人在看的设置。
                    这两首诗写景,都有这种从有人到无人的视角的转变。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欣赏自然景观的时候,有时会有渐渐或忽然而有一种“忘我”的投入的感觉,心里只是充满了这片风景,而好像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看风景的人没有了。
                    有我和无我,是从有和无这两种性质而来的,这两种性质可厉害了,可以说是一切现象的最根本的性质,也是演化出一切现象的两种性质,比如老子说:“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关于有无、有我无我的思辨,实在太宽泛和深刻了,我这里也不展开了,只说说这种无我在心境上的感觉。
                    无作为一种构成世界的主要性质,它当然也会体现在我们的心境上,其中一种就是如这两首诗里的情形。在《鸟鸣涧》中,这种无我表现为一种空阔和沉静、透彻的心境,同时又充满了灵动的生机和一种特别的喜悦。在《滁州西涧》,自然景观是一种野性的天然的美,而对此的无我式的观看的心境,是一种充满的、肆意的、沉浸的心境,是外在越奔腾而内在越沉静的状态。在这两种无我的心境中,又都有一种“陶醉”感。


                    IP属地:上海14楼2024-06-09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