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地藏王菩萨吧 关注:4,298贴子:44,127
  • 0回复贴,共1

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我们看这个总结,请大家回到讲义八十四页,那么八十四页,这是整个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方法。我们看下面的三十七道品,它的正修就是四念处,尤其是调伏色身的爱取,调伏感受的爱取,这两个,刚开始先调伏色身。
  因为我们所有的贪爱,以正报最严重,所有的财富这些依报都是其次。你色身这一关通过去以后,你要调伏感受,你能够把感受慢慢的内收,你往生就没有东西可以障碍你了,你只要把色身的爱取调伏,把对感受、感官的爱取调伏,临终你一定内部的障碍没有了,你的佛号,可以发挥百分之百的效果。
  那个车子在开,前面的石头都被你扫干净了,我们前面的忏悔业障,这个严持四重,是调伏外在的业力,不要有太多的业力的障碍。这个调伏爱取呢,是扫除内心的障碍,四念处是正修,那四正勤呢,四正勤其实就是持戒,在这个时候加强持戒。
  四正勤主要是一种业力的改造,它对恶业有两个态度,已生的恶业令断,未生的恶业令不生。已生的恶业令断,当然是忏悔,未生的恶业令不生就是持戒,尽量远离恶因缘。对于善业也是两个态度,未生的善业令生,已生的善业令增长,这个就是对四个法,四个法就是,对恶法两个态度、善法两个态度叫四正勤,这个改造业力。
  那么四如意足,这个四如意足,修习禅定,修习这个专注力。这个专注力呢,来帮助我们的四念处的观慧,这两个是助行,一个是持戒,一个是禅定。那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修学的次第。
  五根就是对四念处的这种智慧,产生信进念定慧的五根,这个属于资粮位;五力,它有破烦恼的力量,它是属于加行位;八圣道分呢,是见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所以这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它是属于修学的阶位。
  好,我们四谛法门,到这个地方讲完,那么四圣谛当然主要就是思惟苦谛、调伏爱取这两块。----净界法师
------
佛法是先有觉悟才有行动的!
净界法师
如果我们很认真的学《楞严经》、《法华经》,你会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真理,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有一个原则,有一个轨则,你放下的越多,结果你得到越多,这种思考模式跟我们一般的思考模式刚好相反,我们是认为我们要去取,要去追求,我们一般人是认为你追求的越多,你的心贪得越多你得到越多,而这种思考模式跟经典刚好相反。
  佛陀说我们那你把所有都放下,结果你成佛,你本来就没有,结果你万德庄严。你追求世间的快乐,结果你障碍重重,你放下世间的快乐,你照样有快乐,但是你那个快乐叫作功德庄严,自在的快乐,你一点都不会损失的。
  所以我们最好早一点告诉自己真实的道理,就是你要训练一个佛的知见,这很重要,你要训练一个好的思考模式,你才有办法达到临终正念,这不是强求的。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示法要。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有发心、修行、证果,发心就是你的成佛的亲因缘,就是种子,你对未来的规划是怎么回事,我们净土宗两个规划,第一个求生净土,第二个圆成佛道。短期目标求生净土,长期目标圆成佛道,这就种下一个成佛的种子。那么由这个种子慢慢地经过我们的调伏跟引导,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环境的滋润,最后有一个真实的果实出现。
  我们慢慢我们会发觉佛法跟外道有所不同,你看我们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为什么不同的结果,诸位知道吗?因为我们佛法是先调整内心,我们佛法所有修学是由内而外的,先端正其心,先做心理建设,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善法,你内心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安住空性,发菩提心,调伏爱取那么导归净土。你心态是先做好心理建设再去修善,所以你修的善叫作波罗蜜,到彼岸。外道或者慈善家他没有做心理建设就去修善,那么这个叫做纯粹的善法,带业,因为他在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烦恼,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带业,这两个果报不一样,一个是清净的福报,一个是带有业力的福报。
  那么也就是说先做好你的心理的准备是很重要,就是理观这块很重要,你看我们前面的理观讲得很慢,因为这个心理建设是太重要了,你不能有任何差错。到了事修,你懈怠一点,走得慢一点,大不了,至少你这个跑道是对了,你这个修行上路了。你到了高速公路,跑去休息一下喝喝咖啡还没关系,因为你起码上路了,我们放心了。修行最怕你还没有上路,还在原地打转就糟糕了,很糟糕,你抓不到路头,认不清路头,你弄到最后你学佛跟学外道没有什么差别。
  这佛法是先有觉悟才有行动的,佛法是先有心理建设才有称性起修,才有所谓的后面的行动的,是先有道前基础然后再往后盖房子的,所以你修了善法才有资格叫波罗蜜。凭什么我们佛弟子修的布施叫作波罗蜜,外道叫作善业,凭什么?因为我们内心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我们有佛陀的清净的传承教授,我们怎么样去操作我内心的世界我有正确的方法,外道缺乏这块,当然我们也随喜他的善法。
  那么这个地方,大概整个发心篇即将结束,我们下一堂课会做一个总结,把那个发心篇的功德再带一下。
----------
如果我们很认真的学《楞严经》、《法华经》,你会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真理,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有一个原则,有一个轨则,你放下的越多,结果你得到越多,这种思考模式跟我们一般的思考模式刚好相反,我们是认为我们要去取,要去追求,我们一般人是认为你追求的越多,你的心贪得越多你得到越多,而这种思考模式跟经典刚好相反。
  佛陀说我们那你把所有都放下,结果你成佛,你本来就没有,结果你万德庄严。你追求世间的快乐,结果你障碍重重,你放下世间的快乐,你照样有快乐,但是你那个快乐叫作功德庄严,自在的快乐,你一点都不会损失的。
  所以我们最好早一点告诉自己真实的道理,就是你要训练一个佛的知见,这很重要,你要训练一个好的思考模式,你才有办法达到临终正念,这不是强求的。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示法要。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有发心、修行、证果,发心就是你的成佛的亲因缘,就是种子,你对未来的规划是怎么回事,我们净土宗两个规划,第一个求生净土,第二个圆成佛道。短期目标求生净土,长期目标圆成佛道,这就种下一个成佛的种子。那么由这个种子慢慢地经过我们的调伏跟引导,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环境的滋润,最后有一个真实的果实出现。
  我们慢慢我们会发觉佛法跟外道有所不同,你看我们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为什么不同的结果,诸位知道吗?因为我们佛法是先调整内心,我们佛法所有修学是由内而外的,先端正其心,先做心理建设,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善法,你内心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安住空性,发菩提心,调伏爱取那么导归净土。你心态是先做好心理建设再去修善,所以你修的善叫作波罗蜜,到彼岸。外道或者慈善家他没有做心理建设就去修善,那么这个叫做纯粹的善法,带业,因为他在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烦恼,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带业,这两个果报不一样,一个是清净的福报,一个是带有业力的福报。
  那么也就是说先做好你的心理的准备是很重要,就是理观这块很重要,你看我们前面的理观讲得很慢,因为这个心理建设是太重要了,你不能有任何差错。到了事修,你懈怠一点,走得慢一点,大不了,至少你这个跑道是对了,你这个修行上路了。你到了高速公路,跑去休息一下喝喝咖啡还没关系,因为你起码上路了,我们放心了。修行最怕你还没有上路,还在原地打转就糟糕了,很糟糕,你抓不到路头,认不清路头,你弄到最后你学佛跟学外道没有什么差别。
  这佛法是先有觉悟才有行动的,佛法是先有心理建设才有称性起修,才有所谓的后面的行动的,是先有道前基础然后再往后盖房子的,所以你修了善法才有资格叫波罗蜜。凭什么我们佛弟子修的布施叫作波罗蜜,外道叫作善业,凭什么?因为我们内心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我们有佛陀的清净的传承教授,我们怎么样去操作我内心的世界我有正确的方法,外道缺乏这块,当然我们也随喜他的善法。
  那么这个地方,大概整个发心篇即将结束,我们下一堂课会做一个总结,把那个发心篇的功德再带一下。
-----
问:师父说,今生的命运只能做局部的改变,很难做整体的改变,要如何做,才能做最大限度的改变命运?
  答:这我简单解释一下,我们的宇宙人生,我们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人生,一个是宇宙。人生,你个人的别业,你个人的业力,这个要改变容易,你学佛以后,开始勤修忏悔,严持四重。
  你在业力这一块,当然心态还不够,心理的素质,理观这一块,可能还不及格,但是你的业力这一块,至少罪业比较少,善业增加了,你个人的业力这一块,你很容易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了,你的行为改变了,你个人的因缘改变了,这是第一个,个人的别业。
  但是,宇宙、众生的业力,你没办法改。你看佛陀出世,他也没有改变外道,佛陀说法的时候,外道根本甩都不甩,掉头就走,多的去了,佛陀不能改变别人,佛陀只是度有缘人。
  好,这个有问题,宇宙不离开人生,人生也不离开宇宙,众生的共业你跑不掉,因为你要跟人家互动,除非你住在喜马拉雅山,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就是六亲。
  你改变你的行为,你改变你的思想,你改变你个人的因缘,但是你一定要跟众生互动,比方说你要跟子女互动,你要跟父母互动,你要跟朋友互动,你要跟很多的因缘互动,这个改不了,众生缘改不了。
  你看禅宗的公案,你就可以发觉很多这种公案,很多人开悟的祖师,他甚至说你不要出去弘法,你这出去弘法也没有人相信,人家毁谤你,你就在寺庙里面待一辈子就好,他开悟了,他没有众生缘,这个没有办法改变。
  众生的因缘,不是你今生可以改变的,一般来说,一旦他是求增上生的,来生要再来的,他一定要很重视放生,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了来生布局,广结善缘,是吧。
  你看某某法师,台湾的,那因缘真的是很广,他修行功夫好不好,这我们不知道,我们赞叹他过去生,众生缘结得广。众生的因缘不是你可以改变的,因为他不喜欢你就不喜欢你了,跟你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的。
  所以你人生的改变就是,你个人这一块可以改变,但是不幸的是,你不可能离开众生,关键在这里。你跟众生的互动,他帮不帮助你,他是不是跟你化解业缘,相逢就是有缘,不是你欠他就是他欠你,跟你的修行没有绝对关系。
  你看释迦牟尼佛,他成就佛道了,外道照样毁谤佛陀,照样侮辱佛陀,你可以说佛陀不圆满吗?不可以!因为人生离不开宇宙,宇宙离不开人生。
  所以众生这一块无解,无解。你修得很好,你子女看你不顺眼,他就看你不顺眼,你们互动,这个子女宫破,你跟子女互动差就差了,无解,只有一个方法,保持距离,他是一个地雷,你少碰他就好,没有其他方法。
  有些因缘是改不了的,因为众生的因缘不是你可以改的,因为因缘活在他自己的心中,他不想改就不想改,我们只能够改我们内心,自己的内心成就的这一块,别业这一块可以改,但是我们的业力跟众生,会产生相互的交集,这一块就错综复杂了,人跟人之间的因缘就无解了,他不喜欢你就不喜欢你了,你是一个佛陀,他照样不喜欢你。佛陀有一次度一个外道,外道看到佛陀转头就走,甩都不甩三十二相八十种相好的佛陀,佛陀叫那个罗睺罗,他的儿子,欸,你去把他度过来,他看到罗睺罗起大欢喜心,跟罗睺罗顶礼,跟罗睺罗皈依,你怎么说呢,罗睺罗那个时候是一个初果,还是一个四果,反正他的果位不高。
  诸位,他老爸是一个佛陀,他宁可跟他儿子皈依,你说个道理给我听听看是怎么回事?诸法因缘生,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众生的业缘这一块无解,只有一个情况,如果你跟他结恶缘,保持距离,就这样,没有其他方法。
  好,那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预定还有两次的研讨,那么本来我们规划两个研讨,会长强烈建议说要多加研讨,所以我们增加两个研讨。我们预定在菩萨乘讲完,就是我们下一堂课开始讲声闻、缘觉、菩萨乘。
  菩萨乘讲完再研讨一次,然后整个课程讲完会再研讨一次,所以会有两次研讨,这个事先说明,好,我们今天把人天乘的业果,研讨到这里,回向。


IP属地:吉林1楼2024-06-23 10: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