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5,798贴子:1,350,849

GDP的由来及其背后的逻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子
202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26万亿,全国人口14.1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94元,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相当于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只能占自己的劳动价值的44%,56%的价值并不在自己身上。自己创造的价值,自己只能拿到一小部分,其他部分去哪里了?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给出我们答案了:我们真正能拿到的价值,其实只不过是劳动力的价值,它不能包含剩余价值。尽管西方经济学一直想割裂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联系,但是在他们最引以为傲的GDP上面,却不知不觉的走到马克思的老路上去了。毫无疑问,价值就是GDP,劳动力价值就是消费,剩余价值就是投资,GDP就是一门关于价值的理论。
GDP的由来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GDP称为人类在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突出贡献者西蒙库兹涅茨被人称为GNP之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真正的GNP之父是马克思,马克思发现了价值是由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组成的,这一伟大思想后来被完整的照搬到GNP中去了。
上世纪30年代,库兹涅茨应美国商务部的要求,着手研究国民收入的问题,1934年,库兹涅茨向国会提交了“1929到1932年美国国民收入的统计报告”,至此,GDP诞生。那时候,GDP其实叫国民收入。库兹涅茨把国民收入分成两个部分,消费和投资。消费以工资的方式转化到劳动者身上,投资以利润的方式转化到资本家身上,所以国民收入其实就是劳动者的收入和资本家的收入之和。这一结论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如出一辙。
1936年,库兹涅佐把国民收入改称为GNP(国民生产总值)。到了1940年,凯恩斯任美国财政部顾问,主持国民经济的统计,坚持把政府支出也算到GNP中去。而按照库兹涅茨的原来设想,政府支出是不应进入GNP的。
国民收入也好,国民生产总值也好,都是以国民为统计对象的,它既可以用收入法,也可以用支出法。参照目前的GDP标准,当它用收入法的时候,GNP=劳动者工资+营业收入+折旧+生产税收;当它用支出法的时候,GNP=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直到1965年,美国政府才开始应用GDP的统计方法,到了1991年,才正式采用GDP这个称呼。 1993年,它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最初,GDP和GNP的区别,并不是范围,而是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以国民为统计对象,生产法以产品为统计对象,所以GDP属于生产法。
GDP含义复杂,标准一直变化,最新的标准出自2008年。我们今天的GDP,其实就是过去的GNP,而今天的GNP,则是在当年的GDP的基础上,加上了净要素流入,也就是那些国外的本国国民创造的价值减去本国的外国国民创造的价值。由于统计困难,和GDP有重叠,GNP不是一个常用的经济指标。
原则上,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都算GDP的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美国目前采用支出法,但是各项支出分类之后,一样要把账算到分类产品的身上,和我们用生产法,统计各种产品的增加值,都是把账算到产品上。严格的讲,GDP统计就是两种方法,要么是收入法,要么就是支出法。生产法是支出法的变种,两者大同小异。
现实中,没有国家真正使用收入法,因为收入法的计算和支出法差距很大。根源在于收入法在计算中不可能剔除超额剩余价值,会存在高估,笔者在前一篇文章中做了解释,这里就不展开了。实际应用中,中国综合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其实这个收入法只能针对服务业,因为它没有具体产品,并非是我们既可以用生产法、也可以用收入法对同一类的GDP进行统计。
接下来讲讲,价值3个部分的意义。劳动力价值(工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剩余价值(投资)是发展经济的,剩余价值(政府支出)是搞公共建设的。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劳动时间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服务于现在利益,一部分服务于未来利益,一部分服务于国家利益。
为什么一定有政府支出?一方面确实是国家建设需要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轻重工业必须平衡。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剩余价值率越来越高,重工业越来越超前,产能越来越过剩,需要我们人为的剥离一部分重工业。剥离的重工业,正好可以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至于怎么将个人的钱变成集体的钱,要么征税,要么卖地,要么发行债券。
价值和时间
劳动价值可以用时间表达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举例说明。假设这个世界只有三大产业:重工业、轻工业、城建,其中轻工业的价值代表消费支出。因为人人都离不开消费,所以三大产业的实际消费,就代表了三大产业的真实劳动时间。
假设三大产业的真实劳动时间分别是50、30、20,我们采用支出法,GDP=投资+消费+政府支出,投资(重工业)=X+50+Y,其中X是重工业为自己保留的价值,Y是重工业为城建业保留的价值;消费(轻工业)=100,代表三大产业真实劳动时间;政府支出(城建)=Y+20。
为了保持轻重工业的平衡,重工业要平分自己的产品给轻工业和自己,这样X=50。科技进步之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剩余价值率越高,肯定大于100%,假设目前的剩余价值率为120%,即(X+Y)÷50=120%,X=50,则Y=10。这样,整个社会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分别是110、100、30,GDP为240,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为42%。
如果我们用时间给价值进行标注,只有轻工业的时间才是真实时间,重工业和城建业的时间,都不是真实时间,因为它们都包含真实时间之外的X和Y。从这个角度上讲,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其实是存在一点问题的,价值转形的前提条件,总价值等于总价格,是不能成立的。这并非是说劳动价值论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X和Y,我们可以建立一系列的平衡式,通过时间换算出来。
既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只有三种时间,三种时间之和只有100,为什么不把GDP直接定义成100,而是要经过这种不断的重复计算,最终把GDP算成是240呢?因为我们要把这个X和Y的价值体现出来,所以一个完整的GDP必须要包含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三大部分。
居民可支配收入
最后我们谈谈居民可支配收入。从收入的角度,分为四个方面:工资收入、营业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比较麻烦,其实从支出的角度讲,就很简单了,只有居民消费。有的人说,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的消费加储蓄,这个是不正确的。从整体上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在他的消费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并不会因为他是否决定储蓄有任何变化。
只要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发生变化,总消费就不会发生变化,只要总消费不发生变化,总投资就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总投资并不会因为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消费而发生变化,总剩余价值恒等于总投资。资本家的消费,实际上占用的是劳动力的工资的份额,而不是占用工厂的利润的份额。
结束语
总之,GDP绝非是一种简单的数学统计,在它的背后,有价值理论的支撑,体现了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它不仅会涉及前面提到的剩余价值理论,还会涉及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等。老树新花,革故鼎新,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探索和解决。


IP属地:吉林1楼2024-06-25 23:25回复
    关于晚稻田里提出的,收入法就是要素收入法,我持不同意见,所谓的收入法,其实就是国民的收入法,对象是国民,是这个国民的收入,所以GDP原来就是指国民收入,当然这个国民不一定是自然人,也可能有政府,也就是所谓的国民,其实是三种人,一是老百姓,二是资本家,三是政府,你不能把要素也算成国民,比如土地的收入,就是政府的收入,但是土地的收入,属于超额剩余价值,它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配套的人,所以这个GDP,其实就是所有的人的价值,也就是劳动价值,最终我们把所有的劳动价值加在一起,就是GDP,我们国家卖了很多地,我们国家的GDP并不可能直接提高,但是你用卖地的钱,搞公共建设,我们国家的GDP就会提高。


    IP属地:吉林2楼2024-06-26 09:54
    回复
      晚稻田里好像还提出一个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工资?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个东西从收入的角度不好理解,因为这个收入法把一部分经营收入也算到可支配收入里了,但是你正规的企业的利润,又不一定进入到可支配收入里,对于企业的利润,它也分积累和分红,这个分红就进入居民可支配收入里。这个东西,可以做定义,但是这种定义,存在错误或者误导,让我们以为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会随着企业的分红制度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企业的利润也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好,这种东西的大小,是结构性的,就算你的分红制度能影响,也是影响到未来产业结构的分布。对当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利润,没有任何直接影响。这两个经济学指标,其实是价值的指标,而价值的指标的背后,是这个世界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劳动群体。你的存款手段,你的分红政策,它是即时发生的,但是并不足以让一个车间的工人,因为你的消费倾向,成为一个扫马路的清洁工。居民可支配收入,确实不是工资,但是在简化模型中,我们不允许居民拥有工资之外的收入,比如炒股,投资等等,所以它就是工资。


      IP属地:吉林4楼2024-06-26 10:16
      回复
        关于晚稻田里提出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是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算超额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就是超出平均利润率的利润,但是超额剩余价值,其实就是所有你在现实中能看到,但是又和劳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价值,即高于劳动价值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它实际上是客观的,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力的分布,因为存在这种劳动力的分布,所以才存在利润,绝对不是因为资本家聪明,资本家熬夜,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利润其实就是“结构”的产物,它是“上帝”设计好的,在我们拿到利润之前,就被“上帝”决定好的,超额剩余价值不是这样,超额剩余价值是“惊喜”,是“上帝”给我们礼物,在上帝打开礼盒之前,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它值多少钱。


        IP属地:吉林5楼2024-06-26 10:34
        回复
          关于浪清提出的超额剩余价值问题,也就是总长度是不变的,这个在马克思的时代,确实是这个样子,个别企业有极差地租,但是整个社会并不会有极差地租。个别企业的利润高,必定是其它企业的利润少了,平均利润率没有变化。但是,到了1940年,凯恩斯就提出来了,GDP中要加入政府支出,超额剩余价值可以体现在政府支出里了,政府用这个钱,大搞基本建设,扩大公共开支,等于说超额剩余价值又间接的提高GDP了。


          IP属地:吉林6楼2024-06-26 10:45
          回复
            你找找各级统计公报也好,任何相关文件、解读、说明啥的也好,有出现过什么剩余价值这样的字眼?按照你的这种逻辑是不是可以说GDP和我们的啥阴阳五行都有关系,可以强行说背后是以什么五行阴阳作为底层逻辑的


            IP属地:广东7楼2024-06-26 11:02
            回复
              “劳动力价值就是消费,剩余价值就是投资”,别只在入门的两部门和三部门模型打转,讲讲更符合现实的四部门模型的支出,净出口是什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26 14:25
              回复
                谈谈中国gdp统计中占50%强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什么你完全不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26 14:27
                回复
                  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是基于常识的定义,100块收入,消费了20块,剩余的80就被定义为储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26 14:31
                  回复
                    “可支配收入不变,总消费就不变,总投资就不变。”现实中这个结论是不对的。消费,投资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收入只是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消费也只是投资需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何况宏观分析的核心是预期,而预期并不是过去趋势的简单延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6-26 14:36
                    回复
                      GDP谈不上有多科学,但是对于改开时,整改旧制度下很多无效生产,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GDP的意义就是认为,只有有需求的产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而这个有需求,就是通过消费来衡量的。
                      而比起旧制度的计划经济,工厂完全是按上级计划来生产,根本不管这产品有没有需求。如果上级英明,那还好些。但如果上级犯错,那后果是灾难性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6-26 15:23
                      收起回复
                        回小人物,我之前写的,叫小科普,GDP的来源,后来增加了解读部分,代表了我自己的意见,就不适合叫科普了,所以改个名,重新发一下,但是依然有部分科普内容,包含了百度百科中从未谈到的GDP的历史和背景,大家不妨一阅,是对是错,可以自行查阅,如果有异议,可以提出来,共同核对,至于解读部分,把GDP和剩余价值理论,结合到一起讨论,把GDP和劳动价值划等号,国内大概我是第一人吧,也可能有其它人,我不知道,各位有这方面的信息,也不妨指点一下。既然是第一人,那自然我说的东西,可能是你从未看过的东西,这对于在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可能很突兀,心理接受不了了,不过呢,好在现在的人工智能很发达,立场中立,对于理解能力捉襟见肘的网友来说,也不妨听听人工智能的意见,我就直接粘一段吧,附文: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它的由来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时期,当时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都在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准确描述和理解经济状况。西蒙·库兹涅茨作为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者之一,在1934年为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国民收入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GDP计算的基础。
                        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价值被分为两部分:劳动力价值(即个人为了生产和维持生活所付出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或企业通过生产过程获取的超过劳动力成本的部分)。这一观点强调了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库兹涅茨虽然没有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他提出GDP概念时,实际上涵盖了类似的经济活动分类:个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其中投资部分可以被视为一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为它是企业用于扩大生产或提高效率的资金。
                        随着时间的发展,GDP成为了全球通用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健康状况。然而,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为理解GDP背后的逻辑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即经济活动不仅仅是数字游戏,它反映了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GDP是评估经济的一个关键指标,但它并不完美。例如,它没有考虑到非市场交易(如家务劳动)的价值,也不反映环境破坏或社会福祉等其他重要方面的影响。因此,在使用GDP作为衡量标准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维度的信息来全面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民众生活状况。


                        IP属地:吉林14楼2024-06-26 19:11
                        回复
                          回经济学票友,这几天,玩这个人工智能,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个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有一些人类才有的行为方式,它居然会反思,会和你争辩,我问它什么是可支配收入,它就是告诉我这个东西,就是消费加上储蓄,我就反复问它,你在哪里看到这个就是消费加上储蓄,它说是网上的公开的常识,我说虽然是常识,但是你得告诉我从哪里得到的,百度百科?结果它告诉我,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框架,分析得到的结论,我就和它说,这个东西要定义,不能把自己理解的东西当成定义,通常情况下,这种定义都是别人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才敢拿出来定义的,你推理的那个不是定义,争论了半天,它终于承认自己错了,我怎么说服它的呢?我告诉他,可支配收入,它是收入,它的大小在你花它之前,就决定了的,它并不会因为你决定怎么花它,于此同时,我们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也不会因为你决定怎么花你的收入,变大或者变小,这样,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也不会因为你愿意存钱,还是不愿意存钱,变大或者变小。反正最后,它终于说自己错了,我对了。
                          今天,经济学票友又提出这个事,我就又仔细想了想,这个事还真挺复杂,原则上,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就那么多,你储蓄了,等于把钱贷给了别人,可支配收入确实是不能改变的,GDP也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它确实存在一个超额剩余价值现象,我之前说了,二手房是我们国家的超额剩余价值,对GDP发展是有帮助的,大家都不理解,其实储蓄也是这个道理,你每年向二手房市场投入了二手房,和我们国家向新房市场投入新房,作用都是用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住房需求的,同样的道理,你该花的消费,你不花,等于说你又向我们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投入了新的消费品,他确实是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GDP的,也就是说中国人民的储蓄习惯,确实大大提高了国家的GDP总水平,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种价值,它是超额剩余价值,只能用在一个特殊领域,公共事业建设,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国民的储蓄额再高,对国民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也不会有任何帮助。我回头,专门写一篇这个文章。


                          IP属地:吉林15楼2024-06-26 19:54
                          回复
                            我回一下经济学票友的问题,为什么不提四部门,要提三部门。三部门支出法,是GDP的核心,至于净出口何时加入到GDP中去的,不可查,我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三部门是一种价值理念,净出口不是,它只是一种规定,并非是GDP,缺了净出口,它的概念就是错的。GDP重要的是我们要表达出这个东西是我们生产的,至于东西生产出来之后,怎么处理,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GDP是没有净出口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出口,GDP它都在那里。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净出口算到GDP里呢?我猜想这个东西,和传统观念有关,GDP的原始出处,是国民收入,是以国民为统计对象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有大量的外国国民,那么即使这个东西是你生产的,你也不一定能留下,他很可能把挣的钱拿回母国了。这样,虽然这个国家生产的东西非常多,但是归属于本国国民的可能较小,所以最终人们才决定要用净出口修正一下,这种修正是实物形态的修正。后人可能觉得用实物形态的修正,还是不能代表全面情况。我们国家的国外公民,他们不光往家里带东西,还往家里带钱,所以你光统计净出口就不行了,还得把人家从国外往家里带钱的这个事,也统计出来。这个统计出来后,再加到原来的那个GDP中去,就变成了GNP。总之,这个净出口,和净要素流入,纯粹就是一种人为的定义,GDP本身并不会因为你的出口行为,变大或者变小,我们完全可以定义一个不带净出口的GDP,而把这个净出口,看成一个新的经济指标,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IP属地:吉林16楼2024-06-27 21:48
                            回复
                              经济学票友还提出,为什么我不提服务业的问题,说这个中国的第三产业占50%强。原因:第一是为了简化模型;第二,服务业是从制造业的剩余价值中产生的,具体说是相对剩余价值,说这个东西,我还得解释相对剩余价值;第三,服务业现在称第三产业,这个第三产业的范围远远不止于服务,它大量的使用资本,而不是像传统的服务业,是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四,服务业的面向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的服务业,不是为了消费者服务的,而是为投资者服务的。举例来说,2023年,全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约是60万亿,但是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大约是68万亿,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挣得钱,还够不上人家服务的钱呢,更别提买东西了,这说明这个第三产业,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个服务业,纯粹的服务业,包括餐饮和旅游等,大约只有10万亿。作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IP属地:吉林17楼2024-06-27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