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吧 关注:95,979贴子:2,595,965

《九个字读懂龙虬庄》——后记:他们去向何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九个字读懂龙虬庄》——后记:他们去向何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09 15:46回复
    最早发现龙虬庄遗址的是已经过世的考古学家张正祥。多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来,依然觉得惊喜来得太突然。1970年初,张正祥告别工作二十多年的南京博物院,举家下放到当时还叫一沟公社的地方。下放几天后,张正祥从大队部出来,沿渠道步行,渠边小路是砂质黏土修筑,春雨的洗刷让路面湿润平整,可以清晰地看到夹杂的点点红烧土屑,他心里咯噔一下,脱口而出:“有情况!”当时阶级斗争正激烈,同行的邮递员老张吓一跳,连忙说这里治安很好,不会发生什么“情况”。
      然而这里确实有“情况”,还不是一般的“情况”。向东拐不远的水渠内及两侧岸边,有大量暴露着的丽蚌壳、鹿角、兽骨和陶片,还有一双弧圈纹彩陶钵片,与淮安青莲岗遗址出土的一模一样。张正祥告诉老张,这里大概6000年前就有人居住过,这些都是他们吃剩和用过的东西。
      据《高邮州志》记载,这里原叫“龙裘庄”。当地社员说,古时候天上有一条龙掉在这里,撒了一地“龙眼子”,即龙鳞,还有龙角龙骨。社员们说的“龙眼子”就是丽蚌壳,“龙角龙骨”则是麋鹿的遗骸。后来,遗址发掘出来,几经波折定名为“龙虬庄遗址”,一沟公社也更名为龙虬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7-09 15:47
    回复
        龙虬庄遗址发现后一度没受到重视。我国考古界曾经将青莲岗文化视为囊括了苏鲁豫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为龙虬庄遗址也属于青莲岗文化。20世纪9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青莲岗文化不能涵盖如此广大的区域,提出设立苏鲁豫皖地区古文化重点课题研究,而江淮地区在江苏考古工作中是一块空白,于是有人提出到龙虬庄看看。
        1993年4月,当地与南京博物院、扬州考古队成员组成一支考古队进驻龙虬庄,到1995年,进行了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房址4处、灰坑35个,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
        大约7000年前,一群史前人类迁移到龙虬庄,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一段灿烂的史前文明。那时人们住“楼房”——下面架空,上面住人,家里养猪和狗。麋鹿很多,人们用鹿骨做成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等生活用具,用斧、锛、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打猎、种地、生活。人们坐在地上吃饭,所以餐具是高脚的。有娱乐活动,骨哨就是证明。遇到重大事情,在陶器上用文字记录下来。很多人患牙病,吃不了东西,吃了也消化不了,平均寿命只有30岁,四五十岁就算高寿。那时处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群婚和松散的对偶婚并存。死后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双人葬和群葬。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09 15:49
      回复
          1997年9月22至24日,由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博物院、高邮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高邮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地区古文化研讨会在高邮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收获是第一次提出了“龙虬文化”这个概念并取得共识。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苏鲁豫皖沪浙等省市的考古学、历史学专家学者30多人,通过实地考察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和对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进行观摩讨论,一致确认在江淮东部地区距今7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征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类型,可命名为龙虬文化 。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09 15:49
        回复
            江淮东部的范围是东临南黄海,西止京杭大运河(古邗沟),南起长江以北,北抵废黄河(淮河)南岸。淮安青莲岗遗址、阜宁陆庄遗址、海安青墩遗址、兴化南荡遗址和高邮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等遗址均在这一范围内。由于淮安楚州区的青莲岗是江苏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1至1958年先后四次发掘,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1956年把它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一度被当作长江下游江南江北同时期文化的代表。可是1980年代以来在该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表明,当年把青莲岗文化扩大化不合适,而取消其命名也不合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龙虬文化横空出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09 15:50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09 15:51
            回复
                龙虬会议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学术界认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已经完成,其中上篇《江苏文化发展历程》第一章《史前江苏》第二节《走向文明——江苏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存》就专门介绍了“龙虬庄文化”,而南荡、青墩等均被称为遗址。在龙虬会议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高广仁先生和邵望平女士都说:“把江淮之间东部地区这一阶段上的原始文化称为‘龙虬庄文化’未尝不可”,“我认为,龙虬庄遗存……可以称之为龙虬庄文化”。可是他们的题词却是“龙虬文化大放异彩”,可见两种称呼都一样。如果硬要谈差别,笔者觉得龙虬文化比龙虬庄文化更简洁,更朗朗上口。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09 15:52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09 15:52
                回复
                    龙虬庄遗址所揭示的独特文化风貌,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在墓葬区发掘中,出土墓葬不仅数量多、排列整齐,而且人骨基本完整,对于研究比较人类学以及龙虬人的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性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这也就是在“1997年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地区古文化研讨会”上被专家确认的“龙虬庄文化”。如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虬庄遗址生态公园正在兴建,它将再现龙虬部落的原始生活风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09 15:53
                  回复
                    可是,龙虬人去了哪里呢?
                      结合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环境变化的资料,龙虬庄文化的突然消失可能是又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迁徙。对于龙虬庄文化的去向;有学者提出西归说,即经江淮中部最终至淮河上游一带;也有学者提出其沿海北上辗转到日本。对于以上两种说法,学界认为“西归说”相对合理。在公元前5500年之后先后在江淮中部的含山凌家滩遗址和淮河上游的亳州后铁营发现了不少龙虬庄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恰能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向西迁徙路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7-09 15:56
                    回复
                        “日本说”的依据是弥生文化与龙虬庄文化在文化构成方面存在较多可以相互满足条件的共同属性,尤其突出表现在生产经验和文化传统等方面。
                      “日本说”存在两个方面问题,弥生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从龙虬庄文化迁徙至弥生时代时间跨度在2000至500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龙虬庄文化是如何保持其文化特征的?稻作农业是龙虬庄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但是稻作农业不能代表龙虬庄文化特征。因此,沿海分布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含有粳型稻作遗存的遗址,并不能代表龙虬庄文化迁徙的路线,而且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没有在该路线上发现具有龙虬庄文化因素的遗址。虽有少量器物在形态上似乎有龙虬庄文化的因素,如和龙虬庄文化的骨环相似的弥生文化的贝轮,但仔细对比之后,无法确定?之间是否存在继承关系。因此弥生文化与龙虬庄文化的相似应该是偶然的,属于文化雷同现象。
                      龙虬庄文化可能是解体了。由于环境的变化,龙虬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除少数人选择留下来,大部分人选择了迁移,迁移的路线应是三条,除了之前所说的西归,北上与南下也是龙虬庄人所能进行的选择。
                      北上可能进入大汶口文化的苏北类型,往南迁徙,融入到崧泽文化中。大汶口文化的苏北类型与崧泽文化的遗址中亦发现了不少龙虬庄文化的因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7-09 15:58
                      回复
                        因此,龙虬庄文化的去向可能分为三支:
                        一支经江淮中部向淮河上游一带西归,
                        一支北上进入大汶口文化苏北类型的地域,
                        一支南下融入崧泽文化。
                        当然,龙虬人不管去向何方,龙虬庄依旧是他们永恒的故乡,在这里有着他们聚居繁衍于此的前世今生的证据。龙虬庄不仅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也不仅仅是一处村庄,而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7-09 15:58
                        回复
                          参考书目
                          1.姜文定:《龙虬探秘》,2005年。
                            2.郭伟民.原始社会文物故事,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3.魏华:《略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干栏式建筑》,《文物世界》,2013年2月。
                            4.钱益汇:《龙虬庄》,《江汉考古》,2002年第3期。
                            5.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杨瑞堂:《我国古代的捕鱼方法》,《福建水产》,1987年第2期。
                            7.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8.安志敏:《“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考古学报》1963年2期。
                            9.夏寒:《龙虬庄墓地葬俗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
                            10.肖维琪:《从龙虬庄出土的炭化稻说起》,《高邮日报》,2012年6月28日
                            由于本书编纂出版时间仓促,讹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指谬。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7-09 16:00
                          回复
                            ————————
                            这个帖子吹一波江北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文明文化,江苏考古发现来说,旧石器很难找到痕迹,因为江苏地区受到仙女木事件影响,后期遭到了海侵现象,当时的半个江苏基本都是黄海里面泡着,所以再往前,他们究竟是属于扁扁洞,还是南方的奇和洞,谁也不知道了!目前发现最早的文明史是苏北泗洪的顺山集文明,2012年以前以为是苏南的马家浜文化,那关于苏北地区史前文化来看,最早苏秉琦之前,大多数人都重视淮安楚州区出土的青莲岗文化,作为苏北地区的典型文化,但是仔细看,青莲岗包含太多山东大汶口海岱文化特征,甚至一度被归入为海岱文化人群,苏秉琦先生认为江苏地区文化多元化特征明显,不应该将江淮地区笼统归纳为青莲岗文化下游,于是高邮的龙虬庄文化就此横空出世,解决了这一南北过渡类型的难题,被誉为“江淮文明之花”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7-09 16:10
                            回复
                              龙虬庄文化来源于何方,似乎各种说法都有,有南来说,有北来说(顺山集),有西来说(贾湖),本书的作者采纳的是北来说,我个人更偏向西来说,因为龙虬庄出土粳米稻来看,与贾湖文化最为类似,而贾湖则是位于湖北与河南交界舞阳地区,从后来荆蛮(粳蛮)的分布来看,也最符号水稻农业的分布状况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7-09 16: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