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2,583贴子:2,996,750

十二 缘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看看传统的十二缘起,说是以“识”(入胎识)为分位的三世轮回的十二因缘,前四支大概意思如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11 08:21回复
    「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云何无知?谓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痴、无明、大冥,是名无明。」——杂阿含251 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7-11 08:25
    收起回复
      什么是集(生)灭法?
      「如来……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老死,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老死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相应部12.21经。
      生灭法,说的就是十二因缘法。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11 08:30
      收起回复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 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
        ——杂阿含256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11 08:32
        回复
          所谓的「无明」,并不是说过去的无明,而是缘于当下身心六根、六境缘生六识时,不如实正观、明觉五阴的因缘、缘生。
          若在当前六根、六境缘生六识时,不如实正观、明觉五阴的因缘、缘生,妄见、妄想五阴是「我」、「人」、「众生」,也就是「我见」。这是在当前六触入处不见因缘、缘生而有「无明」。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11 08:34
          收起回复
            【无明」是有缘而生起,不是无因缘而生,应知「无明」是缘生法,绝对不是「常法」与「自法」。因此,「无明」是在当前的因缘中生起,不会从现在移到未来。
            简要言之,当前的因缘起无明,不是过往的因缘起现前的无明,也不是不如实观察眼触入触的因缘,促成耳触入处或其他入处起无明。因缘是现前,无明也是起于现前的因缘,若是如实观察触入处因缘于当前,无明则灭于当前。现前无明导致现前的烦恼,当前无明不会造成未来的烦恼。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11 08:38
            收起回复
              “行”也不是什么身口意三业。
              据经典记载———「见我者,是名为行」、「彼以常见为行,彼以断见为行」。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受因……彼受触因……彼触六入处因……。彼六入处是缘起法,无常、有为(应译有漏或有苦);彼触、受、爱,行,亦是缘起法,无常、有为(应译有漏或有苦)。……于受见是我……于想见是 我……行……于行见是我……于识见是我……。」杂阿含57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11 08:44
              收起回复
                【诸比丘,彼以断见为行。……不见色是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以起如是之见,但不以为此是我,此是世间,死后有我、常、恒、永住不变易之法,起如是之见,不以为非有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犹豫而不追究于正法。……诸比丘!彼疑惑、犹豫,而不追究于正法为行。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从何而生、从何而现耶?诸比丘!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触者,无闻凡夫生渴爱,由此而生行。」——相应部22.81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11 08:47
                回复
                  所以,“行”的定义,就是妄见五阴是我、是我所的「我见」,既名为「行」,也是十二缘起中的「取」,如经说:「是我、我所而取」。见《咋阿 含》44 经、《相应部》蕴 相应8 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11 08:51
                  回复
                    说到后面的“识”、“名色”,就得先说说经典里面,佛陀对“识”、“名色”的定义。
                    佛陀解说「识」与「名色」时,「识」是指六识,而六识是如何起呢?
                    关于六识的生起, 佛陀说:「二因缘生识」。这是指「眼、色缘生眼识,耳、声缘生耳识,鼻、香缘生鼻识,舌、味缘生舌识,身、触缘生身识,意、法缘生意识」。见前面引证的杂阿含214 经、相应部六处相应93 经。
                    佛陀除了说「二因缘生识」以外,又教导:「名色集是名识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相应阿含41 经、相应部蕴相应56 经。
                    六根、六境缘生六识,六识也就是五阴的识阴,又说「名色集是识集」,可见「名色」是六根、六境的简说。
                    为什么六根、六境又说是「名色」?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色法,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境也是色法,另为意根所缘的法境,是受阴、想阴、行阴等非色的名法,所以六根与六境归纳分类为「色、受、想、行」等四阴。六根、六境缘生六识的说法,或说六识是依六根、六境因缘生,又可用五阴的表达为「识依色、受、想、行住」。见杂阿含39 经、相应部蕴相应54 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7-11 10:35
                    收起回复
                      六根、六境缘生六识,又简称为「名色缘识」。
                      在六根、六境缘生六识的当下,不如实知(无明触),然后贪爱于六识,造成六根追逐于六境,而六根、六境之缘又称为「名色」,这即是「贪爱六识缘名色」,略说是「识缘名色」。当六根追逐于六境,受贪爱系缚的六根、六境之缘(名色),即辗转而缘生六识,如是再爱识又起名色之缘,这就是经文略说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循环。见杂阿含288 经、相应部因缘相应67 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7-11 10:41
                      收起回复
                        传统的说法,把“识定义为入胎识”,如果要建立「识入胎」的见解,势必要有离于六根、六境之缘(离 色、受、想、行)」的「识」。
                        然而,色阴是指六处,如何能够离于「六根、六境之缘而有「识」?
                        这是完全背离经典的。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7-11 10:48
                        回复
                          从经典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十二因缘讲的,根本就不是什么以“识为分位”的三世十二因缘。
                          佛陀从禅出教,而十二因缘,本质上讲的是身心当下的禅法,讲的是五蕴身心的集与灭,讲的是贪嗔痴烦恼结系的集与灭。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7-11 11:39
                          收起回复
                            目前传统佛教界流传的十二因缘法,在解义上是分为三大派系:
                            一、出自西印分别说部,目前是南传(自称上座部)为主要传承者;
                            二、出自北印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解说法,目前保留在北传大藏经之部派佛教的经藏与论藏;
                            三、出自北传菩萨道的解说法,目前是以汉传与藏传菩萨道为主。
                            这三种「十二因缘法」的解说内容,是分属不同部派与时代的说法,彼此之间有着「同源」与「异义」的部份。「同源」的部份,是都源自分别说部之的论义,共同承认「现在行缘未来识」之「依识分位」的解说,都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造作而导致后世诸趣受生」的部派义解;
                            「异义」的部份,是在「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解说上,关于「识」与「名色」的定义,三大部派的意见是有不一致,各有解义。因为「识」与「名色」的定义有差异,也造成在「生」的解说有别。因此,现今佛教界对「十二因缘」的解说是众说纷纭,实际无有共同的意见。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7-11 15:24
                            回复
                              「十二因缘法」的解说有不一致的问题,代表着佛教在佛陀正觉的核心教法上,已是处在失落的困境,也反应出佛教内部思想是分立不合的困局。
                              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佛教对「如何正觉的核心教法」,早已失传。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7-11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