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映椒房吧 关注:10,107贴子:510,629

【考究】契丹媵婚制考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才上一个帖子我删了,那个服役婚我查了一下是女真族的,那部分应该是收继婚,重新发一个吧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8-16 08:04回复
    一、我国历史上的媵婚制媵婚,指女子出嫁,须以同姓娣侄随嫁,这是我国自上古以来就长期存在(至少以变异形式存在)的一种婚姻制度。《仪礼·士昏礼》曰:“媵御馂”。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释名·释亲》:“媵,承嫡也。”诸如此类的记载在我国史书上难以尽述。恩格斯指出:“与长姊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一切姊妹也娶为妻”,这是婚姻制度发展到对偶婚阶段时,群婚遗迹尚未完全消失的一种表现。[1] 说明媵婚制的初始应该上推到母系氏族的对偶婚阶段。对偶婚阶段后期,母权制颠覆,一失一妻制盛行,“一夫一妻制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人所有制对原始的天然长成的共同所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头一个家庭形式”。[2] 而且“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使一夫一妻制从其开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为只是对妇女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对男子的。”[3] 可见,媵婚制度是在原始社会由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过程中所伴生的,并且随着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确立而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我国中原地区,从原始社会中期一直到春秋时期,媵婚制都较为盛行。如尧嫁二女于舜;《诗·大雅·韩奕》:“韩侯娶妻……诸娣从之。”《左传》中的记载更多。直到战国以后,媵婚制度才渐趋衰落,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以固有或变异了的形式长期存在着。媵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它不但指随嫁的侄娣,还指随嫁的臣仆等。《诗·小雅·我行其野》:“求尔新特。”孔颖达疏:“媵之名不专施妾,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左传·僖公五年》:“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杨伯峻注:“以男女陪嫁日媵。”所以《辞海》及《汉语大辞典》“媵”字条下词目很多:媵女、媵臣、媵侍、媵妾等,都是指陪嫁的人。这种广义上的媵婚制度存在于我国的历史更长,现象更普遍,更为人们所熟悉。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8-16 08:04
    回复
      中原有媵婚制,北方游牧民族亦然。兹录《魏书·蠕蠕传》对神瑞元年(414)蠕蠕(即柔然)蔼苦盖可汗斛律与冯跋和亲的一段记载为例:跋聘斛律女为妻,将为交婚。斛律长兄子步鹿真谓斛律曰:“女小远适,忧思生疾,可遣大臣树黎、勿地延等女为媵”。斛律不许。步鹿真出,谓树黎等曰:“斛律欲令汝女为媵,远至他国。”黎遂共结谋,令勇士夜就斛律穹庐,候伺其出执之,与女俱嫔于和龙。”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8-16 08:04
      回复
        说明蠕蠕社会中确曾存在过媵婚制。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为祸甚巨,唐肃宗不得不向回纥借兵以平叛。事后,肃宗应回纥毗伽可汗之请,“以宁国公主降回纥,又以荣王女媵之。”[4]同时,毗伽可汗又为其子移地健向唐求婚,肃宗许以仆固怀恩之女,此为光亲可敦;后光亲可敦早死,代宗又册封怀恩幼女为崇徽公主,嫁与回纥登里可汗(即移地健)为继室。[5] 查新旧《唐书》,在唐本土内媵婚现象极为罕见,而与回纥以高规格的具有原始性的媵(媵县主、姊亡妹续),一方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中仍然保有上古媵婚制的余风,另一方面又从侧面反映了媵婚制在回纥中的普遍存在。由上观之,古代中国南北方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差异颇大,但婚姻制度中的媵婚制在内容上并无大的区别。辽代契丹族的媵婚制亦复如此。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8-16 08:05
        回复
          二、媵婚制在契丹中的存在契丹婚姻制度史上存在过媵婚制,而且经历了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这样一个过程。契丹民族盛行过族外婚,这一点史学界已有定论,[6] 此不复赘。至于其对偶婚,我们这里不妨先引述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在这一阶段上,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不过,多妻和偶尔的通奸,则仍然是男子的权利……婚姻关系是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撕破的……因此,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的现象……这种对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不能引起自营家庭经济的要求和愿望,故早期所传下来的共产制家庭经济并未因它而解散。[7]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8-16 08:05
          回复
            归纳起来,成对配偶、婚姻不稳定、抢婚、共产制家庭经济是对偶婚的几大特征。契丹民族的对偶婚是否符合以上特点呢?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有如下记载:虏中每至正月十六日夜,谓之放偷,俗以为常,官亦不能禁。其日夜,人家若不畏谨,则衣裳、器用、鞍马、车乘之属为人窃去。隔三两日间,主人知其所在,则以酒食钱财赎之,方得原物。至有室女随其家出游,或家在僻静处,为男子劫持去,候月余日方告其父母,以财礼聘之。则放偷之弊,是何礼法!洪皓《松漠纪闻》所载金国的情况亦与之同: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而遣之。既无所获,虽畚镢微物亦携去。妇人至显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则纵其婢妾盗饮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则具茶食以赎(原注:谓羊酒肴馔之类),次则携壶,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自契丹以来皆然,今燕亦如此。这种“放偷日”习俗[8] 在北方民族中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契丹远祖鲜卑人中盛行的“相偷戏”。[9]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8-16 08:05
            回复
              这种“放偷日”习俗[8] 在北方民族中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契丹远祖鲜卑人中盛行的“相偷戏”。[9]上文所述契丹的媵婚制,与恩格斯总结的对偶婚的几大特点相较,可以看出,二者在共产制家庭经济与个体家庭经济这一点上差异明显,其它的几点则是相同的,说明契丹民族确曾流行过对偶婚。这一习俗对契丹民族的婚姻有着深重的影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8-16 08:06
              回复
                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无法确定契丹族媵婚制产生的具体时间,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条材料中证明其媵婚制的存在及其内涵。其一,媵婚制包含媵女。太宗会同三年十一月有诏“除姊亡妹续之法。”[10] 韩德让之叔父韩匡美“以寿昌恭顺昭简皇帝失爱之嫔妻之,封邺王妃……后娶魏国夫人邺妃之侄,皆出于萧氏。”[11] 《辽史·后妃传》中天祚德妃、元妃为姊妹。这种姊妹、姑侄同事一夫是典型的媵婚制传统,而姊亡妹续自然是媵女之变相遗存。其二,除媵女外,媵臣、媵侍等也是重要内容。《辽史·地理志》载:“懿州……以媵臣户置。”“渭州……以所赐媵臣建州城。”等等。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太祖平蓟时,知古六岁,为淳钦皇后兄欲稳所得。后来嫔,知古从焉。”[12] 所以韩知古被称为太祖所获的“桑野之媵臣。”[13]以上是契丹民族媵婚与中原媵婚及北方其它游牧民族媵婚所共有的现象。除此之外,契丹媵婚中还包含了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公主媵婚,它从诸多方面显示了与普通媵婚的不同,值得予以特别的注意。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8-16 08:06
                回复
                  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无法确定契丹族媵婚制产生的具体时间,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条材料中证明其媵婚制的存在及其内涵。其一,媵婚制包含媵女。太宗会同三年十一月有诏“除姊亡妹续之法。”[10] 韩德让之叔父韩匡美“以寿昌恭顺昭简皇帝失爱之嫔妻之,封邺王妃……后娶魏国夫人邺妃之侄,皆出于萧氏。”[11] 《辽史·后妃传》中天祚德妃、元妃为姊妹。这种姊妹、姑侄同事一夫是典型的媵婚制传统,而姊亡妹续自然是媵女之变相遗存。其二,除媵女外,媵臣、媵侍等也是重要内容。《辽史·地理志》载:“懿州……以媵臣户置。”“渭州……以所赐媵臣建州城。”等等。韩知古“蓟州玉田人……太祖平蓟时,知古六岁,为淳钦皇后兄欲稳所得。后来嫔,知古从焉。”[12] 所以韩知古被称为太祖所获的“桑野之媵臣。”[13]以上是契丹民族媵婚与中原媵婚及北方其它游牧民族媵婚所共有的现象。除此之外,契丹媵婚中还包含了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公主媵婚,它从诸多方面显示了与普通媵婚的不同,值得予以特别的注意。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08-16 08:08
                  回复
                    三、契丹公主的媵地辽代公主媵婚有别于一般媵婚的最显著特点是契丹公主拥有媵地,即公主头下州。“辽制,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赐州县额。”[14] 那么,公主媵地即头下州的选择依据什么原则呢?本人认为其重要的原则是:在尚主之家族牧地上邻近其家族头下州处另立一馆。以下事实可证明这一点。首先,《辽史·地理志》所记头下军州中,公主下嫁之族均为述律氏家族后裔。《辽史》有明确记载的媵地性质之头下州有四条:
                    徽州,宣德军,节度。景宗女秦晋大长公主所建。媵臣万户,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里。节度使以下,皆公主府署。户一万。成州,长庆军,节度。圣宗女晋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因建州城,户四千。懿州,广顺军,节度。圣宗女燕国长公主以上赐媵臣户置。在显州东北二百里,因建州城。户四千。渭州,高阳军,节度。驸马都尉萧昌裔建。尚秦国王隆庆女韩国长公主,以后赐媵臣建州城。显州东北二百五十里。辽制,皇子嫡生者,其女与帝女同。户一千。[15]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8-16 08:08
                    回复
                      据《秦晋国大长公主墓志》,景宗女下嫁北府宰相萧继远。[16] 继远,《辽史》《表》、《传》均作继先,惟《纪》作继远。参以墓志,应以继远为是。继远为萧思温侄,而思温为萧敌鲁之族弟忽没里之子。故萧继远亦归述律氏家族。成州长庆军,《辽史·圣宗纪》太平元年三月载:“驸马都尉萧绍业建私城,赐名睦州,军曰长庆。”结合《地理志》上京道、中京道的有关记载知,尚公主的为萧绍业,其契丹名曰萧啜不、萧鉏不、萧鉏不里。[17] 是承天太后之侄,圣宗齐天后之弟,萧思温之孙。故也属述律氏家族。懿州广顺军,在《辽史·圣宗纪》太平三年正月有一致的记载:“赐越国公主私城之名曰懿州,军曰庆懿。”结合《地理志》对东京道、上京道的记载可知,尚公主者为萧孝忠,系萧孝穆之弟,肖阿古只之五世孙,亦属述律氏家族。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8-16 08:09
                      回复
                        渭州高阳军,为驸马都尉萧昌裔建。《辽史·萧匹敌传》:“匹敌,字典苏隐,一名昌裔”,同样是肖阿古只五世孙,[18] 亦出述律氏。除此之外,可以肯定的具有媵地性质的头下州还有陈国公主与萧绍矩之头下(可能为灵安州);[19] 秦国大长公主所建之抚州;[20] 佚名氏所建的媵州昌永军。[21] 前两者不见于《辽史》,后者虽见于《辽史》,但因其疏阔而无从查证。其中萧绍矩与成州长庆军之萧绍业是兄弟,绍矩是圣宗齐天后之兄,也属述律氏家族。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8-16 08:09
                        回复
                          其次,以上几人因尚公主而得媵地,均处于在述律氏家族的牧地上,邻近肖阿古只的头下州。耶律阿保机在建国以后,除各部继续保“分地”外,随着契丹领土的扩大和迭剌部地位的提高,诸王、外戚、大臣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分地”。久而久之,这些“分地”逐渐变成了私人领地。今辽北地区西起清河门东至辽河之间的广大地区都成了述律氏家族的牧地,[22] 与耶律倍家族的牧地医巫闾山地区南北毗邻。在这片领地上聚集着众多的述律氏家族的头下州,如肖阿古只的壕州、[23] 萧恒德的原州、[24] 萧排押的福州。[25] 以上所述之公主媵地徽州、成州、懿州、渭州、灵安州也都在这一地区。同时也因为述律氏家族牧地与耶律倍族系牧地南北毗邻,《辽史·地理志》在标注这些头下州之方位时,均以耶律倍之头下州——显州、宜州[26] 为中心,或在显州北,或在宜州东北。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8-16 08:10
                          回复
                            再次,墓志材料证明媵地头下州的置建方式是在家族牧地附近邻近父辈居处另立一馆,划地而治。《宋匡世墓志》载:“会中宫之爱弟,开外馆以亲迎。”[27] 向南对此作了如下解释:会中宫之爱弟,指圣宗钦哀后之弟萧孝忠。时皇后为齐天彰德皇后,故称钦哀为中宫……开外馆以亲迎,当指槊古下嫁,萧孝忠迎公主来居懿州事。[28]是为得的之论。文中说萧孝忠“开外馆”,相应地,其原居地,即父祖辈的私城就成了内馆。《陈国公主墓志》亦有:“高开鲁馆,广启沁园”之载,其义一也。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08-16 08:10
                            回复
                              四、契丹公主的媵臣户在契丹公主的媵地上,有着数量庞大的媵臣户,多者万户,少者亦千户,这是公主媵婚有别于普通媵婚的又一不同点。媵臣户,严格来讲,应是由皇帝或皇后赏赐给出嫁公主的陪嫁户口。辽制规定,皇帝的女儿或“皇子嫡生者,其女与帝女同”, [29] 出嫁时都可以赏得大量的人户。除此之外,媵地上还有不少其它来源的媵户。根据《辽史·地理志》对新设州县情况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民户来源大致有三:征讨及平叛所获俘民或犯罪流配之人;诸宫提辖司人户或括落帐人户;京民或州县民之析户。上文所列媵地均为景宗、圣宗年间所置。圣宗在位期间,辽朝出现了徙民置州的第二个高潮。除因战争徙民外,圣宗朝对上、中、东三京的州县进行全面整顿,很多徙民州县是从大州或人口稠密地区析离出来而建置的。[30] 许多媵地的出现即与这一高潮不无关系。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8-16 08: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