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吧 关注:4,408贴子:71,088
  • 6回复贴,共1

苏轼集 三千大千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轼集
【书罗汉颂后】
  佛弟子苏轼自海南还,道过清远峡宝林寺,敬颂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书渊明饮酒诗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此渊明《饮酒》诗也。正饮酒中,不知何缘记得此许多事。元丰五年三月三日,子瞻与客饮酒,客令书此诗,因题其后。
【记佛语】  佛告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之罪人,能降伏此两物,即去道不远矣。心既降伏,目亦自定,不须双言,但此两物常相表里。故佛云尔也。佛云:三千大千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而况我在此空华起灭之中,寄此须臾贵贱、寿夭、贤愚、得丧,所计几何,惟有{勤心}修善果以升辅神明,照遣虚妄,以识知本性,差为着身要事也。
【书破地狱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近有人丧妻者,梦其妻求《破地狱偈》,觉而求之,无有也。问荐福古老,云:“此偈是也。”遂举家持诵。后见亡者宝衣天冠,缥缈空中,称谢而去。轼闻之佛印禅师,佛印闻之范尧夫。


IP属地:江西1楼2024-08-20 16:57回复
      【跋刘咸临墓志】  鲁直事佛谨甚,作《刘咸临墓志》。咸临不喜佛,而其父道原尤甚。道原之真茹茶、啮雪竹、折玉裂也,终身守之而不易,可不谓戒且定乎!予观范景仁、欧阳永叔、司马君实皆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皆佛法也。梁武帝筑浮山堰灌寿春以取中原,一夕杀数万人,乃以面牲供宗庙,得为知佛乎!以是知世之喜佛者未必多,而所不喜者未易少也。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同乡好友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梁武帝筑浮山堰灌寿春,浮山堰惨案,是梁朝历史上一件教训非常深刻的大事。梁武帝为了拿下淮河要塞寿阳,在淮河上筑起浮山堰,企图截流淮河倒灌寿阳城,结果寿阳城没拿下,大堰却被淮河冲垮,酿成惨烈的悲剧。浮山堰在寿阳的下游,梁朝意思是截住淮河,让其上游大水泛滥,水灌寿阳城。
    刘宋末年,南朝的北部边境一再退缩,终于在南齐时退缩至淮河一线。坚守淮河是南朝国防的重中之重,而坚守的关键,又在于淮河南岸的几座要塞,大概有寿阳(今安徽寿县)、马头郡(今安徽怀远)、钟离(今安徽凤阳东)、盱眙、淮阴(今江苏淮安)。其中南北双方争夺最为激烈的,就是寿阳。
    南齐末年镇守寿阳的裴叔业,惧怕祸及己身,举城投降北魏,导致这一重镇荒诞地易手。梁朝建国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夺回寿阳,堵住这个国防线的超级大漏洞。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下诏发徐州、扬州民丁,每20户出5人参加筑堰工程。另以太子右卫率康绚为都督淮上诸军事,总领浮山堰的筑造和军事防卫工作。参与此役者,连兵带兵多达20万人。到了第二年,大堰就要合龙了。这年淮水大涨,把堰给冲垮了。到天监十五年,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建造,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堰,终于在号称千年难治的淮河下游河面合龙了。
    据《梁书·康绚传》相关史料记载,张敏先生推算,浮山堰长9华里,底宽336米,顶宽108米,高约48米(16层楼高)。蓄水量达到惊人的100亿立方米。这座大堰不仅在中国古代空前绝后,在世界范围内也创造了纪录。国外有史料记载的超过30高的大坝,直到700年后才出现。
    终于,在九月丁丑,不堪重负的浮山堰再也抵挡不住一波又一波洪峰的冲击,轰然间垮塌了。上游被拦蓄已久巨量洪水,发出震人心魄的雷鸣之声,释放出恐怖的力量,无情地奔向下游。沿淮数百里城镇、乡村,数十万人口,都被洪水疯狂地卷入大海。
    浮山堰失败之后,北魏寿阳城依然牢牢耸立


    IP属地:江西2楼2024-08-20 16:57
    回复
      苏轼集
      【乞常州居住表】【乞致仕表】◎尺牍四百九十三首 【与王荆公】【与司马温公二首(之一)】
      【乞常州居住表】
        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骑都尉臣苏轼。
      右臣向以狂妄得罪,伏蒙圣恩,赐以余生,处之善地。岁月未几,又蒙收录,量移近都。再生之赐,万死难酬。臣以家贫累重,须至乘船赴安置所。
      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幼子丧亡。今虽已至扬州,而费用竭罄,无以出陆。
      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犬马之忧,饥寒为急。
      窃谓朝廷至仁,既已全其性命,必亦怜其失所。臣先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饣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若罪戾之余,稍获全济,则捐躯论报,有死不回。臣今来不敢住滞,一面前去至南京以来听候指挥。干犯天威,臣无任俯伏待罪战恐之至。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元丰七年十月十九日,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骑都尉臣苏轼状奏。


      IP属地:江西3楼2024-08-20 17:29
      回复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春,杭州通判苏轼前往润州(镇江)出差,路过常州东郊,夜宿通济桥下(后人在苏轼泊船处建有纪念他的舣舟亭 ),写下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诗中浸润的,是他的羁旅乡愁,也是他经历了宦海沉浮,壮志难酬后发出的慨叹。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他游遍了常州城景。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薝卜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元符三年,苏轼终于结束岭南的7年贬谪生涯,遇赦北归。北归途中,五月底六月初,舟停仪真(今江苏仪征),此时,正值伏天,天气酷热,苏轼“食则胀,不食则羸甚……”又加“饮冷过度,夜暴下,且复疲甚”,于是苏轼只得搬进仪真东园。好友米芾冒热亲至东园送上中药麦门冬,苏轼亲自煎服,精神好转,病体渐康,并兴奋写下一首七绝记其事:“清风明月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麦门冬,知是东坡手自煎。(《苏轼诗集》卷45)。
        六月十一日,苏轼病情稍有起色”,又乘舟东行,十二日过润州(今镇江)后,“昏不知人者累日”。
        到常州后,“百病横生,四肢肿满,渴消唾血,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苏轼佚文汇编》卷一《乞致仕状》)。


        IP属地:江西4楼2024-08-20 17:30
        回复
          东坡一生,风雨多,晴天少。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
          七月十五日,苏轼判断自己是“积年瘴毒”致“热毒转甚”。
          “热毒”是苏轼常患之病,其病症为赤目、痔疮、浑身乏力、早衰。苏轼此时的热毒病症是高烧、出血。他在致好友钱济明尺牍中说:“夜发热不可言……细察疾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余药皆罢。”二十八日,苏轼告别人世。
          苏轼所患之病,自述“仪真得暑毒”,至常州又“细察疾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而在上皇帝《乞致仕状》则谓“瘴毒大作”,这与北宋时人们对“南方凡病,皆谓之瘴”的认知有关。故苏辙有其兄“瘴暑相寻,医不能痊”之说。


          IP属地:江西5楼2024-08-20 17:30
          回复
            苏轼集
            【乞致仕表】今已至常州,百病横生,四肢肿满,渴消唾血,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矣。自料必死。臣今行年六十有六,死亦何恨 ●卷六十六
            【乞致仕表】
              臣轼先自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奉郎、定州路安抚使,
            蒙恩落职,降授承议郎、知英州,遂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经涉四年,蒙恩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又三年半,该陛下登极大赦,量移廉州安置。又经皇子赦恩,移舒州团练使,永州居住。
            臣以老病,久伏瘴毒,顿赴道途。未至永州,特蒙圣恩,复授臣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
            臣素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了饣粥,所以崎岖万里,奔归常州,以尽余年。而臣人微罪重,骨寒命薄,难以授陛下再生之赐,于五月间行至真州,瘴毒大作,乘船至润州,昏不知人者累日。
            今已至常州,百病横生,四肢肿满,渴消唾血,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矣。自料必死。臣今行年六十有六,死亦何恨,但草木昆虫贪生之意,尚复留恋圣世,以辞此宠禄,或可苟延岁月,欲望朝廷哀怜,特许臣守本官致仕臣无任。


            IP属地:江西6楼2024-08-20 17:30
            回复
              苏轼集
              ◎尺牍四百九十三首
                【与司马温公二首(之一)】
                某顿首。孟冬,薄寒。伏惟门下侍郎台候万福。某即日蒙恩,罪戾之余,宠命逾分,区区尺书,岂足上谢。又不敢废此小礼,进退恐栗。未缘趋侍,伏冀上为宗社精调寝兴,下情祝颂之至。谨奉启,不宣。
                【与司马温公二首(之二)】
                某启。去岁临去黄州,尝奉短启,尔后行役无定,因循至今,闻公登庸,特与小民同增鼓舞而已。亦不敢上问,想识此意。
                【与王荆公】
                某启。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伏惟台候康胜,不敢重上谒。伏冀顺时为国自重。不宣。
              【与范子丰二首(之一)】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相别,因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适会范子丰兄弟来求书字,遂书以与之。李字公达云。元丰六年八月五日。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地的生活艰难,先生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开始自力更生地开荒种地。临皋亭位于黄州东坡赤壁,苏轼刚到黄州时,曾住在定慧院禅寺附近,后来便搬到此处。
              范子丰是他的儿女亲家,其父范镇也是北宋大臣,并与司马光齐名。苏轼来到黄州后因为人生地不熟,为了排遣愁闷,经常写信给范子丰。而对方也会把家乡的新奇事情、以及自己建房盖屋等事,详细地告诉亲家。
              临皋亭下,八十余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范子丰书》
              苏轼集○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子,上无两税及助役钱尔。


              IP属地:江西7楼2024-08-20 1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