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吧 关注:4,446贴子:20,518
  • 0回复贴,共1

诊疗困境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解析(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时代,阿尔茨海默病(AD)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显示,我国AD及相关痴呆患者总数已超千万,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面临的沉重负担。今天,本文将从AD的诊断现状与治疗现状出发,强调综合筛查的重要性,希望能为AD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AD的患病率
我国 AD 及其他认知障碍疾病的诊疗资源仍严重不足,疾病的就诊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偏低,诊疗专科和专业诊疗人员不足。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及其他认知障碍疾病是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一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且病程呈进行性发展。
大量荟萃分析显示,我国老年人中 SCD 患病率为46.4%,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MCI 患病率为20.8%,根据全 球 疾 病 负 担 研 究(Global Burden ofDisease,GBD)数据,2019年中国各年龄组MCI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升高。
诊断现状
许多患者从出现认知障碍症状到初次就医存在时间延迟,就诊时往往已有明显症状。据一项涵盖2011—2014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的研究显示,高达65.1%的AD患者在病情已进入中重度阶段时才被确诊。这种延误加大了治疗的困难,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品质。
诊断的延误原因多方面,包括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面临的经济负担、以及病耻感等。全国性的调查显示,有71.4%的痴呆患者及其家人未曾因症状寻求医疗帮助,其中多数人误认为老年人的健忘是自然现象而非疾病。这种误解是造成我国AD和其他认知障碍疾病诊断延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各级医院在AD诊断能力上存在差异,影响了诊断的精准性。在高级医科院校附属医院,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设备能提供标准化的诊断,而在非教学性质的三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由于资源有限和缺乏专科培训,诊断多依赖个人经验,导致误诊和漏诊率较高。
因此需要量表评估、血液检测和基因筛查等检测手段。量表评估能够初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是筛查的第一步。血液检测则能迅速提供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信息,帮助了解疾病阶段。基因筛查虽然耗时,但能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遗传风险评估。这些手段对及时发现和精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至关重要。
然而,患者和家属常常未能及时关注病情,加之医疗资源的差异和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导致许多患者无法获得精准的诊断。为了提高诊疗效果,必须提升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加强早期识别和干预。
治疗现状
目前,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上虽有所进步,但整体治疗水平仍显不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多种一线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以及新药如甘露特钠胶囊和全球首个靶向拮抗β-淀粉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仑卡奈单抗注射液。
但药物治疗的接受度和效果仍不理想。一项在2015—2018 年开展的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显示,2766例AD及相关痴呆患者中仅 14.4%(397例)的患者使用过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或益智药治疗,6.8%(187例)的患者接受过中药治疗,仍有78.9%(2182例)痴呆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乡村患者用药难度大、不配合治疗问题尤为突出。同时,部分患者对现有药物效果不满,且药物价格高昂也成为治疗的障碍。
非药物干预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在帮助患者保持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改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其中,认知训练是非药物治疗的重点之一。它旨在提升认知功能和认知储备,可根据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训练。随着2019年我国首个认知训练专家共识的发布,国内认知训练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之后,《认知训练中国指南(2022年版)》和《认知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的发布,为认知障碍疾病预防、干预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特别是计算机化的认知训练,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精确引导,能够识别并定位患者的认知弱点,提供量身定制的训练内容,有效强化大脑相关区域和神经通路,从而减缓病情发展。这种创新的训练方法展示了非药物干预在AD管理中的潜力。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斗。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解析文章的第一篇,本文主要是引起大家对AD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关注,并强调综合筛查的重要性。后续我们还将分享更多关于AD的影响因素、经济负担、AD患者照料以及公共卫生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您如果觉得有用,别忘了将文章【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把健康传播出去!


IP属地:北京1楼2024-08-21 17: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