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观点认为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四面楚歌、东西分裂之后在公元 476 年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西罗马的小皇帝罗慕路斯被「蛮族」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而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东部帝国虽然继续存在,但是它属于另一个世界,变成了拜占庭帝国,开始了另一段历程,而真正意义上的罗马帝国已然不再。对许多人而言,罗马帝国的灭亡意味着古典文明的落幕,以及文学、艺术、法律黄金时代的终结。自文艺复兴以来,罗马帝国的衰亡及原因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话题,1984 年德国罗马史学家亚历山大·德芒特在《罗马的灭亡》一书中整理出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 210 种解释罗马灭亡的理论。[494]但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学界发动了重新审视乃至去除「衰亡」命题的潮流,这和「晚期古代」学派的兴起息息相关。到 1980 年,沃尔特·戈法特(Walter Goffart)在其《蛮族与罗马人》一书中直接写道:我们所谓的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个有点失控的想象性试验(an imaginative experiment)。[495]1995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古代史学家鲍埃索克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所作的报告中,甚至以「消失中的罗马灭亡模式」为题,断言爱德华·吉本的「衰亡」命题本身已成历史,这个命题本身是出于对文明不稳定性的恐惧。[496]然而,「晚期古代」学派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回应,一批学者一方面指出「晚期古代」学派对军事、政治的忽视,对「蛮族」暴力的淡化,另一方面深挖「衰亡」原因,并用量化方式等等来证明「衰落」确实发生并且可以衡量,晚期帝国的转型远非和平。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晚期罗马帝国研究、拜占庭研究、中世纪研究有交叉之处,而「中世纪」这个概念和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个命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节将追溯一些代表性的著作、理论和分析手法,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罗马帝国衰亡这一命题及其解答的复杂性。[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