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 历程
拉尼娜叠加PDO-背景年的西太,偏东信风浩浩荡荡占据低纬,远洋常常归于沉寂,台风数量也相对偏少。而在全球变暖的不断催化之下,北极快速消融的海冰与中高纬度几近“沸腾”的海温制造出异常偏北偏大的副高,2024年的西太风季更因此显得诡异。进入8月,低纬洋面只有零星活动的东风波,副高侵入西风带又导致冷涡频繁下切,导致台风生成地点偏北,整体强度偏弱,且路径复杂多变。最终,一整个8月都没有出现登陆中国的TC,在历史上极为少见。月末,随着台风“珊珊”北上后与东亚槽的纠葛趋近尾声,中国东部的副高重新加强并有所南落,与此同时,MJO缓慢地转向西太边缘,辐合条件的改善令菲东低纬的经典洋区焕发生机,一个广阔的低压环流悄然形成。
2024年8月北半球500百帕位势高度距平
2024年8月东亚区域850百帕矢量风距平
此时的数值预报对于该系统的反应还捉摸不定。气候异常背景下,副高、冷涡和季风槽的配合如一锅乱麻,没能马上让人引起重视。只是,它前方的水域已蓄势多日,从南海直到菲东的表层水温全线超过30℃,31+的面积也连成片,尤其南海中北部的热焓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断攀升。随着集合路径不断西调进入南海,近海高强度线也开始增多。看起来,一个经典的近岸爆发台风即将出现。
“摩羯”生成时的西太表层海温、OHC分布情况
在菲东洋面的大多数日子里,由于高空东北风切的影响,深对流向西切离导致路径不断西偏,强度进展缓慢。直到临近吕宋陆地时,一个高空冷涡在北侧移近,短暂地改善了高空偏东风切,同时在陆地辐合的辅助下,核心对流得到一定好转。正好在9月的第一天,它被命名为第11号热带风暴“摩羯”。然而不断西偏的路径已经使其难以避免地登陆吕宋东北部,那里高耸的山脉意味着这几日的努力终究会前功尽弃,但又让人更难捉摸其在南海的后续发展。
南海北部的高强度TC,不论从近年的近岸爆发台风还是历史上的移入案例来看,吕宋北部高山出海依然是一道坎,历史上只有1973年的“Marge”和2015年的“彩虹”做得到。摩羯的情况又多有不同,其环流庞大,大多数这个位置出海的台风都无法顺利整合。这注定了它的发展历程或是平庸,又或将前无古人。
“摩羯”在菲东时,核心对流情况反复
9月2日下午,摩羯登陆菲律宾时,中心附近只录得993.6hPa的海平面气压,但低层雷达眼区明晰,在菲东大约是TS~STS临界水平。而这个LLCC在深入中央山脉后很快便烟消云散,转由西岸激发的背风低压代替。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摩羯几乎是一个南海土长的台风。
摩羯穿越吕宋岛的微波扫描图像,可以清楚地看见西岸背风低压的替换
初入南海后的摩羯,由于高空环境进一步改善,对流很快便较完整地覆盖中心,然而此时受地形影响,背风低压围成的中心环流大而松散,很难看出爆发的迹象。对比起卫星年代的南海移入爆发台“威马逊”和“奥鹿”,它们是从结构受损较轻的吕宋中南部出海,且眼墙基本保留;“彩虹”则是凭借双流出通道,经历了较长的整合直至大陆架上才明显改善。不过,摩羯的路子显得与众不同。此时的它位于副高与赤道反气旋夹击的类“鞍场”形势中,西太延展的季风槽也对其施加束缚,使它得以采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开始整合。这在往年的南海亦是罕有的,因为较浅的高海温层并不足以支持台风长时间滞留加强,尤其是环流巨大的台风。然而在海洋显著变暖的今天,以往的许多限制也渐渐变为了可能。
9月2日500百帕形势
“摩羯”一天内快速整合过程云图动画
在高海温的加持下,摩羯的核心对流猛烈爆发,此时华南的高空冷涡已经趋于解体,只在南海北部开辟了一片南高压顶之下的低风切区,高空辐散依然是南海台常见的西南侧单向急流。可以说,此时摩羯的爆发基本倚仗旺盛热力下的CISK机制,也可能得益于出海后贴近迎风地形的辐合。短短一天时间内,摩羯就从出海时松散的状态整合出CDO和紧致的低层风眼,速度之快仅略逊于7314,且此时中心还在117E以东,在吕宋西侧是绝无仅有。当4日的夕阳落下,摩羯的CMG一度成环并进一步变得圆润。大事真的发生了。
拉尼娜叠加PDO-背景年的西太,偏东信风浩浩荡荡占据低纬,远洋常常归于沉寂,台风数量也相对偏少。而在全球变暖的不断催化之下,北极快速消融的海冰与中高纬度几近“沸腾”的海温制造出异常偏北偏大的副高,2024年的西太风季更因此显得诡异。进入8月,低纬洋面只有零星活动的东风波,副高侵入西风带又导致冷涡频繁下切,导致台风生成地点偏北,整体强度偏弱,且路径复杂多变。最终,一整个8月都没有出现登陆中国的TC,在历史上极为少见。月末,随着台风“珊珊”北上后与东亚槽的纠葛趋近尾声,中国东部的副高重新加强并有所南落,与此同时,MJO缓慢地转向西太边缘,辐合条件的改善令菲东低纬的经典洋区焕发生机,一个广阔的低压环流悄然形成。
2024年8月北半球500百帕位势高度距平
2024年8月东亚区域850百帕矢量风距平
此时的数值预报对于该系统的反应还捉摸不定。气候异常背景下,副高、冷涡和季风槽的配合如一锅乱麻,没能马上让人引起重视。只是,它前方的水域已蓄势多日,从南海直到菲东的表层水温全线超过30℃,31+的面积也连成片,尤其南海中北部的热焓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不断攀升。随着集合路径不断西调进入南海,近海高强度线也开始增多。看起来,一个经典的近岸爆发台风即将出现。
“摩羯”生成时的西太表层海温、OHC分布情况
在菲东洋面的大多数日子里,由于高空东北风切的影响,深对流向西切离导致路径不断西偏,强度进展缓慢。直到临近吕宋陆地时,一个高空冷涡在北侧移近,短暂地改善了高空偏东风切,同时在陆地辐合的辅助下,核心对流得到一定好转。正好在9月的第一天,它被命名为第11号热带风暴“摩羯”。然而不断西偏的路径已经使其难以避免地登陆吕宋东北部,那里高耸的山脉意味着这几日的努力终究会前功尽弃,但又让人更难捉摸其在南海的后续发展。
南海北部的高强度TC,不论从近年的近岸爆发台风还是历史上的移入案例来看,吕宋北部高山出海依然是一道坎,历史上只有1973年的“Marge”和2015年的“彩虹”做得到。摩羯的情况又多有不同,其环流庞大,大多数这个位置出海的台风都无法顺利整合。这注定了它的发展历程或是平庸,又或将前无古人。
“摩羯”在菲东时,核心对流情况反复
9月2日下午,摩羯登陆菲律宾时,中心附近只录得993.6hPa的海平面气压,但低层雷达眼区明晰,在菲东大约是TS~STS临界水平。而这个LLCC在深入中央山脉后很快便烟消云散,转由西岸激发的背风低压代替。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摩羯几乎是一个南海土长的台风。
摩羯穿越吕宋岛的微波扫描图像,可以清楚地看见西岸背风低压的替换
初入南海后的摩羯,由于高空环境进一步改善,对流很快便较完整地覆盖中心,然而此时受地形影响,背风低压围成的中心环流大而松散,很难看出爆发的迹象。对比起卫星年代的南海移入爆发台“威马逊”和“奥鹿”,它们是从结构受损较轻的吕宋中南部出海,且眼墙基本保留;“彩虹”则是凭借双流出通道,经历了较长的整合直至大陆架上才明显改善。不过,摩羯的路子显得与众不同。此时的它位于副高与赤道反气旋夹击的类“鞍场”形势中,西太延展的季风槽也对其施加束缚,使它得以采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开始整合。这在往年的南海亦是罕有的,因为较浅的高海温层并不足以支持台风长时间滞留加强,尤其是环流巨大的台风。然而在海洋显著变暖的今天,以往的许多限制也渐渐变为了可能。
9月2日500百帕形势
“摩羯”一天内快速整合过程云图动画
在高海温的加持下,摩羯的核心对流猛烈爆发,此时华南的高空冷涡已经趋于解体,只在南海北部开辟了一片南高压顶之下的低风切区,高空辐散依然是南海台常见的西南侧单向急流。可以说,此时摩羯的爆发基本倚仗旺盛热力下的CISK机制,也可能得益于出海后贴近迎风地形的辐合。短短一天时间内,摩羯就从出海时松散的状态整合出CDO和紧致的低层风眼,速度之快仅略逊于7314,且此时中心还在117E以东,在吕宋西侧是绝无仅有。当4日的夕阳落下,摩羯的CMG一度成环并进一步变得圆润。大事真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