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肉锥是冬型种,只要遵循它们的生长规律,养殖肉锥并不是难事。某些品种的肉锥养殖难度稍微大一些,比如康菩提、水晶鞋、火柴、鲁德和春传等;还有一些养殖难度系数为地狱级的肉锥,如拜斯胖火柴、短寿D毛球、血红鲁德以及海参;另外有一些品种,如小葫芦和猪皮,它们在小苗期容易出现问题,但一旦长到两岁左右,就会变得相当皮实。以上均为主观感受,毕竟养功因人而异。然而,作为一名资深肉锥供应商,我常发现我认为极其难带的四种肉锥出现在“购物清单”中,唯一一个让我感觉供不应求的就是海参,虽然另外三种肉锥都有籽播难以萌芽的问题,但海参甚至很难打出种子,从而加大了繁殖难度。
自交能育性在肉锥中实属罕见,通常需要两个非同株的植物相互授粉才能结籽。怎么这么凑巧短寿D毛球和海参都是自交能育植物,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花粉孕育种子?我怀疑,哪怕是在产地环境,这两种肉锥的生命周期也相对较短,因此为了确保在较短的寿命内产生足量的种子,进化出自交授粉功能实现生命的延续。
01 Conophytum depressum 短寿D毛球
我唯一一次在野外发现短寿D毛球是在莱利埃芬坦(Leliefontein)东南部的哈米斯伯格(Khamiesberge)。这个地区冬季寒冷偶有降雪,我们4月访问这个地区,露营过夜后,汽车的挡风玻璃上甚至出现了霜冻。在我的挚友史蒂文·哈默(Steven Hammer)的帮助下,我得以见到本体埋藏在砂砾中,仅有一些细枝末节露出地表的短寿D毛球。产地的短寿D毛球只有一个头或两个头,符合寿命较短的植物不会出现群生表现的自然理论。据报道,它分布在纳马夸兰相当广袤的区域内,但由于这种植物具有隐蔽性,鲜少有人看到各式各样的D毛球群落。
史蒂文在20世纪80年代末培植了这个品种,并分享给我一些种子。不同于大多数的肉锥,短寿D毛球虽然发芽率不高,但发芽的种子长得很快,两年就能长成开花株,随后死去。我没能在温室里繁殖出第二代。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种植过D毛球。我的经历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生活在新墨西哥州的史蒂文的经历,这个品种几乎都是二年生或短暂的多年生植物,经历短暂的生长周期后,开花,结果,然后死亡。在1988年的同一次野外考察中,我们发现了D毛球另一个亚种的典型植株,也就是在2001《饺子和他的妻子》书里提到的长寿D毛球。我在里方丹农场(斯普林博克东南)的一个风化坑里发现了这些植物,坑里只有一个种荚,展示了埋在沙砾中的繁荣群落的存在。邻近的风化坑都是一片荒芜,为什么这个亚种独爱贫瘠的环境?史蒂文两年前也在邻近的西弗方丹农场看到过它。园艺化后,这种植物能够多年群生,整齐地填满一个6方盆;我仍然有这株植物的分头繁殖后代。橙色的花朵显然比短寿D毛球的花要大,遗憾的是它不能自交繁殖,长寿的毛球的名字很明显指的是它更长的寿命。像短寿D毛球一样,长寿D毛球的种子通常发芽率并不高,但我最近从里方丹东北方向发现了一个长寿D毛球种群,这个种群的种子拥有更高的发芽率,我也有条件分享了一些种子出去。
02 Conophytum rugosum 海参
我的其他三个问题都在“筒叶肉锥组”这个部分。海参(Conophytum rugosum)在纳马夸兰(Namaqualand)分布广泛,俯拾皆是,我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的产地形式,并拍摄了大量产地海参的照片。它们生长在5亿年前形成的麻岩顶部的风化坑的底部附近,与安珍和P嘴一起成为当地独特景观。此外,火龙果安珍和勋章也生长在这一区域的南部地带麻岩风化坑中。我观察到海参的种群倾向于在风化坑底部附近的砂砾中生长,而勋章和P嘴群落则生长在更高的地方。
当冬季降雨时,麻岩顶部自然形成的风化凹陷能够营造更加潮湿的环境,所以我很好奇海参在园艺种植的时候遇到的那些问题会不会和给水太少有关。不同的海参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尤其是体色,从绿色到棕色不等;花型很小,说明他们已经放弃吸引虫媒授粉,更倾向于自交繁殖。
海参第一个问题是种子发芽率的问题,我的海参播种发芽率一直维持在大概5%-20%的较低水平,海参发芽非常缓慢,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在一月份播种的时候采用底部加热的方式提供高于环境温度5℃的萌芽环境,我没有留存好记录,但是记忆中海参在寒冷且明亮的一月萌发的情况最好,这归因于我的播种棚昼夜温差很大,夜间低至8摄氏度,白天可达20℃以上,我猜这种大温差的环境对植物是有益的。
海参幼苗通常在前几年长势良好,之后会接连出现问题,直至死亡。一些群生个体会在秋天出现部分分头死亡,或者浇水后无法恢复的情况。同在筒叶肉锥组的鲁提辖和胖火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定期切头、更换介质重新种植。这其实没有想象中难,因为海参、鲁提辖和胖火柴都是分头繁殖的,每个头生长的时候都能独立分化出根系,切头时就能够轻松地分成独立有根的单头。火柴也是同样的生长方式,但是却没有这种群生株部分侧头死亡的现象,只在夏季遮阳不当时容易出现晒伤问题。我在很长时间里手上都留有海参群,但除了实生个体外,最终都走向了死亡。
03 Conophytum roodiae ssp. sanguineum 血红鲁德
鲁德(Conophytum roodiae)同样也是广泛分布在纳马夸兰的麻岩地质结构上。与大多数分布区域较广植物类似,鲁德在个体间表现出很大差异,与同组的小姐妹海参相比,鲁德的花算是大花,具备自花授粉能力。
虽然有着与海参相同的问题,部分分头在秋季无法恢复饱满,需要频繁的切头分株延续种群,但大部分的原生鲁德还挺好养的。在加里(Garies)以南,在鲁德分布区域的西南角,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鲁德种群。它们刚被发现时,被称为“红豌豆”(red pea)。它们生在麻岩的风化岩臼中,几乎不高于周围的植被。因为产地个体在秋季会表现出非常浓郁的红色,这些植物被命名为血红鲁德(C. roodiae ssp. sanguineum),但在英国园艺化时,血红体色并没有得以很好地发展。再往东几公里,在霍德堡(Hoedberg)附近,有很多色彩更为丰富的鲁德,它们的体色是棕紫色而非红色,“褶皱”特征也更为明显,我个人仍把它归为血红鲁德亚种,而不是鲁德模式亚种,但其他学者不一定认同这种分类方式。
史蒂文在1990年左右给我的红豌豆的种子真的很难萌芽,而且红豌豆的成株比典型的鲁德亚种更容易在休眠期死亡,我终究未能留住他们。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又从史蒂文那儿搞了一些红豌豆的种子,这次的种子发芽率令人欣慰,我手上也得以留有一些植株,甚至靠他们繁殖了一些幼苗。我觉得在肉锥植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非自然选择,经过连续几代对某种肉锥植物进行籽播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更容易栽培的个体,他们更适应人工的栽培环境。基于这个理论,我乐观的认为以后我手里的红豌豆会越来越多。
04 Conophytum buysianum 拜斯胖火柴
拜斯胖火柴在《饺子和他的妻子》中被描述为火柴的紫花亚种,但在2011年,拜斯胖火柴在布拉德利(Bradleya)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被赋予了全新的地位,与此同时,一种外表光滑的变体也作为拜斯胖火柴的亚种:光滑胖火柴被公布。我从未在原生环境中看到过光滑胖火柴,我和詹妮弗(Jennifer)甚至根据史蒂文提供的栖息地信息,花了一整个下午搜寻了克里普兰(Kliprand)西边的整片麻岩山,同样一无所获。虽然这都是在没有GPS的时代发生的事,但即使有精确坐标,我们也未必能够找到它,克里斯·罗德格森(Chris Rodgerson)告诉我,他们在非花期隐蔽性非常强。这个物种最初是由来自范伦斯多普(Vanrhynsdorp)的园艺学家和生态保护主义者拜斯·维译(Buys Wiese)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除了夏季晒伤之外,火柴在栽培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与之相反,拜斯胖火柴才是真正的野性难驯。种植拜斯胖火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搞到一些植株或者种子,我怀疑这东西的种子从来就没有商业销售过,也很难从朋友那里交换得到。
我搞到过10粒光滑胖火柴种子,通过不懈努力带成了3个开花株,然而他们最终还是仙去了。史蒂文觉得光滑胖火柴比拜斯胖火柴更容易种,但他的英国朋友觉得这两种都太难带了。
我在种植我得到的几个拜斯胖火柴切头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我把它们养到了超过50头的规模,满满当当地填充在5方盆里,在数年里都有开花。我认为夏季把它放在没有阳光直射的位置,是成功栽培拜斯胖火柴的关键。在产地,这种植物夏季可能会缩回砂砾下以躲避烈日。这盆植物遭到的第一次攻击是一只蛾子决定将卵产在上面。幸运的是我很快发现并阻止了伤害的进一步扩大。不幸的是,后来一些分头无故死亡。而现在,我又回到了只有几个头的状态,一如我一开始养殖光滑胖火柴时的规模。
作者:特里·斯梅尔
翻译:萌面
来源:http://www.smale-conophytum.co.uk/
自交能育性在肉锥中实属罕见,通常需要两个非同株的植物相互授粉才能结籽。怎么这么凑巧短寿D毛球和海参都是自交能育植物,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花粉孕育种子?我怀疑,哪怕是在产地环境,这两种肉锥的生命周期也相对较短,因此为了确保在较短的寿命内产生足量的种子,进化出自交授粉功能实现生命的延续。
01 Conophytum depressum 短寿D毛球
我唯一一次在野外发现短寿D毛球是在莱利埃芬坦(Leliefontein)东南部的哈米斯伯格(Khamiesberge)。这个地区冬季寒冷偶有降雪,我们4月访问这个地区,露营过夜后,汽车的挡风玻璃上甚至出现了霜冻。在我的挚友史蒂文·哈默(Steven Hammer)的帮助下,我得以见到本体埋藏在砂砾中,仅有一些细枝末节露出地表的短寿D毛球。产地的短寿D毛球只有一个头或两个头,符合寿命较短的植物不会出现群生表现的自然理论。据报道,它分布在纳马夸兰相当广袤的区域内,但由于这种植物具有隐蔽性,鲜少有人看到各式各样的D毛球群落。
史蒂文在20世纪80年代末培植了这个品种,并分享给我一些种子。不同于大多数的肉锥,短寿D毛球虽然发芽率不高,但发芽的种子长得很快,两年就能长成开花株,随后死去。我没能在温室里繁殖出第二代。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种植过D毛球。我的经历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生活在新墨西哥州的史蒂文的经历,这个品种几乎都是二年生或短暂的多年生植物,经历短暂的生长周期后,开花,结果,然后死亡。在1988年的同一次野外考察中,我们发现了D毛球另一个亚种的典型植株,也就是在2001《饺子和他的妻子》书里提到的长寿D毛球。我在里方丹农场(斯普林博克东南)的一个风化坑里发现了这些植物,坑里只有一个种荚,展示了埋在沙砾中的繁荣群落的存在。邻近的风化坑都是一片荒芜,为什么这个亚种独爱贫瘠的环境?史蒂文两年前也在邻近的西弗方丹农场看到过它。园艺化后,这种植物能够多年群生,整齐地填满一个6方盆;我仍然有这株植物的分头繁殖后代。橙色的花朵显然比短寿D毛球的花要大,遗憾的是它不能自交繁殖,长寿的毛球的名字很明显指的是它更长的寿命。像短寿D毛球一样,长寿D毛球的种子通常发芽率并不高,但我最近从里方丹东北方向发现了一个长寿D毛球种群,这个种群的种子拥有更高的发芽率,我也有条件分享了一些种子出去。
02 Conophytum rugosum 海参
我的其他三个问题都在“筒叶肉锥组”这个部分。海参(Conophytum rugosum)在纳马夸兰(Namaqualand)分布广泛,俯拾皆是,我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的产地形式,并拍摄了大量产地海参的照片。它们生长在5亿年前形成的麻岩顶部的风化坑的底部附近,与安珍和P嘴一起成为当地独特景观。此外,火龙果安珍和勋章也生长在这一区域的南部地带麻岩风化坑中。我观察到海参的种群倾向于在风化坑底部附近的砂砾中生长,而勋章和P嘴群落则生长在更高的地方。
当冬季降雨时,麻岩顶部自然形成的风化凹陷能够营造更加潮湿的环境,所以我很好奇海参在园艺种植的时候遇到的那些问题会不会和给水太少有关。不同的海参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尤其是体色,从绿色到棕色不等;花型很小,说明他们已经放弃吸引虫媒授粉,更倾向于自交繁殖。
海参第一个问题是种子发芽率的问题,我的海参播种发芽率一直维持在大概5%-20%的较低水平,海参发芽非常缓慢,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在一月份播种的时候采用底部加热的方式提供高于环境温度5℃的萌芽环境,我没有留存好记录,但是记忆中海参在寒冷且明亮的一月萌发的情况最好,这归因于我的播种棚昼夜温差很大,夜间低至8摄氏度,白天可达20℃以上,我猜这种大温差的环境对植物是有益的。
海参幼苗通常在前几年长势良好,之后会接连出现问题,直至死亡。一些群生个体会在秋天出现部分分头死亡,或者浇水后无法恢复的情况。同在筒叶肉锥组的鲁提辖和胖火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定期切头、更换介质重新种植。这其实没有想象中难,因为海参、鲁提辖和胖火柴都是分头繁殖的,每个头生长的时候都能独立分化出根系,切头时就能够轻松地分成独立有根的单头。火柴也是同样的生长方式,但是却没有这种群生株部分侧头死亡的现象,只在夏季遮阳不当时容易出现晒伤问题。我在很长时间里手上都留有海参群,但除了实生个体外,最终都走向了死亡。
03 Conophytum roodiae ssp. sanguineum 血红鲁德
鲁德(Conophytum roodiae)同样也是广泛分布在纳马夸兰的麻岩地质结构上。与大多数分布区域较广植物类似,鲁德在个体间表现出很大差异,与同组的小姐妹海参相比,鲁德的花算是大花,具备自花授粉能力。
虽然有着与海参相同的问题,部分分头在秋季无法恢复饱满,需要频繁的切头分株延续种群,但大部分的原生鲁德还挺好养的。在加里(Garies)以南,在鲁德分布区域的西南角,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鲁德种群。它们刚被发现时,被称为“红豌豆”(red pea)。它们生在麻岩的风化岩臼中,几乎不高于周围的植被。因为产地个体在秋季会表现出非常浓郁的红色,这些植物被命名为血红鲁德(C. roodiae ssp. sanguineum),但在英国园艺化时,血红体色并没有得以很好地发展。再往东几公里,在霍德堡(Hoedberg)附近,有很多色彩更为丰富的鲁德,它们的体色是棕紫色而非红色,“褶皱”特征也更为明显,我个人仍把它归为血红鲁德亚种,而不是鲁德模式亚种,但其他学者不一定认同这种分类方式。
史蒂文在1990年左右给我的红豌豆的种子真的很难萌芽,而且红豌豆的成株比典型的鲁德亚种更容易在休眠期死亡,我终究未能留住他们。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又从史蒂文那儿搞了一些红豌豆的种子,这次的种子发芽率令人欣慰,我手上也得以留有一些植株,甚至靠他们繁殖了一些幼苗。我觉得在肉锥植物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非自然选择,经过连续几代对某种肉锥植物进行籽播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更容易栽培的个体,他们更适应人工的栽培环境。基于这个理论,我乐观的认为以后我手里的红豌豆会越来越多。
04 Conophytum buysianum 拜斯胖火柴
拜斯胖火柴在《饺子和他的妻子》中被描述为火柴的紫花亚种,但在2011年,拜斯胖火柴在布拉德利(Bradleya)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被赋予了全新的地位,与此同时,一种外表光滑的变体也作为拜斯胖火柴的亚种:光滑胖火柴被公布。我从未在原生环境中看到过光滑胖火柴,我和詹妮弗(Jennifer)甚至根据史蒂文提供的栖息地信息,花了一整个下午搜寻了克里普兰(Kliprand)西边的整片麻岩山,同样一无所获。虽然这都是在没有GPS的时代发生的事,但即使有精确坐标,我们也未必能够找到它,克里斯·罗德格森(Chris Rodgerson)告诉我,他们在非花期隐蔽性非常强。这个物种最初是由来自范伦斯多普(Vanrhynsdorp)的园艺学家和生态保护主义者拜斯·维译(Buys Wiese)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除了夏季晒伤之外,火柴在栽培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与之相反,拜斯胖火柴才是真正的野性难驯。种植拜斯胖火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搞到一些植株或者种子,我怀疑这东西的种子从来就没有商业销售过,也很难从朋友那里交换得到。
我搞到过10粒光滑胖火柴种子,通过不懈努力带成了3个开花株,然而他们最终还是仙去了。史蒂文觉得光滑胖火柴比拜斯胖火柴更容易种,但他的英国朋友觉得这两种都太难带了。
我在种植我得到的几个拜斯胖火柴切头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我把它们养到了超过50头的规模,满满当当地填充在5方盆里,在数年里都有开花。我认为夏季把它放在没有阳光直射的位置,是成功栽培拜斯胖火柴的关键。在产地,这种植物夏季可能会缩回砂砾下以躲避烈日。这盆植物遭到的第一次攻击是一只蛾子决定将卵产在上面。幸运的是我很快发现并阻止了伤害的进一步扩大。不幸的是,后来一些分头无故死亡。而现在,我又回到了只有几个头的状态,一如我一开始养殖光滑胖火柴时的规模。
作者:特里·斯梅尔
翻译:萌面
来源:http://www.smale-conophytum.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