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吧 关注:22,630贴子:124,753
  • 16回复贴,共1

【破事水】关于《南北史合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年前机缘巧合之下看到吧友发的关于《南北史合注》的帖子,然后对这本书开始有了兴趣。于是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了个草台班子,试图做一个整理本出来(因为一直都没等到吧友完成点校)。原本以为《合注》只有三部四库全书撤出本(故宫存两部,北大存一部,均不全)存世,不料还查到了几部别的抄本。现在堪堪标点完目前能找到的序跋。因此发过来与诸君共阅
值得一提的是,李清作的自序和凡例有两种版本,其中凡例初稿还经过了李清之子的增删和批注(现在用圆括号表删,方括号表增,注文用黑鱼尾【】标注,无法辨认的字打上墨钉■),四库本只抄了修改后的序,其余一概摒弃。这里把两种版本的序、例都作了标点,并将不同版本的序跋一并标点。
  南史序
  沈隱侯宋書,固東漢以下一佳史也。論者譏其體失限斷,文好奇說。符瑞一志,不經無當。然組織詳博,論贊尤美。當其得意,居然蔚宗之奇作矣。豫章王孫,撰次南齊,文采稍薄,尚能馳騁;北齊魏僕射,撰成魏書,黨毁任心,包舉微富。此二史者,雅非杰搆。抑文筆逶迤,亦休文之流亞也。唐武德初,議撰先史,訖久不就。貞觀决行,姚著作主梁、陳,令狐秘書主北周,李舍人主北齊,魏秘書主隋,五史竝興,南北始備。相州李典膳承父遺志,特作二史,凡百八十篇。史官稱其書有條理,「刪落穰辭,過本書遠甚」。而司馬文正公尤篤好之,謂敘事簡徑,可亞陳壽。繇是讀南北史者,爭言李氏。宋書等八史,多廢弗道矣。然李氏之書,失亦有三。競述災祥,謠讖繁猥,一失也。宋、魏二志,博洽多聞;隋志典實,欲駕遷、固,而悉舍不錄,闕㠯待後,二失也。沈、蕭諸贊,各有特筆,而捃摭成篇,郭、向不辨,三失也。余嘗周覽南北,于八書恨多,于二史恨少。私擬統同其事,更加筆削;上則取材前言,自成一書。志、傳、記、表,諸體咸具;是非之際,陽秋屹如。次則仿裴註三國,南北爲綱,八書爲緯,分朝第補,睂列其下。庻幾文獻竝存,繁重無困。而揣摩久之,未敢遽斷。又見二十一史之書,卷目浩大,世鮮終讀。兼南板漫滅,北本難致,好古之士,依代購募,嘗恨未全。遂謀之㕛人,統刋全史,懸于吳門,通邑大都,可共觀覽。南史先成,簡首略意,兼有評隲。恐傷本書,不敢謬附。但立題識,託賞好而已。宋高祖討桓玄,除晉孽,卽僭帝號,七傳而滅于齊。齊興二十四年,東昏、和帝,廢弒踵繼。梁武受禪,及身禍發。陳因其敝,攘而有之,傳四帝而後主爲隋俘。自永初以訖禎明,天下四姓,僅百七十三年。帝王代謝,未有若是其速者。神器盜竊,從龍負販。君臣爲戲,日月若流。然撡觚在上,江左同風。開國之王,多嫺辭令;能言之流,必出世閥。源起于東晉之清談,而終于江南之豔曲。文勝而敝,淫賊放殺,無不出也。更怪天賦以才,而卽隨以禍。門庭流血,大都令器。當斯時也,爲天子難,爲臣子易。旣酒而醨,旣華而隕。靡靡同盡,豈人力哉。讀史者心傷其亂,目悅其文。魏晉而後,能事畢矣。雕幾通窮,推輪復反。啓唐而閱宋,勢莫底也。史記、兩漢,人人稱述;三國、五代,體裁均尚;晉書麗縟,頗媿休文;唐書指殊,新舊互攷,短長乃見;宋史蕪陋,遼、金同弊。㪅而張之,是在作者。一統之義易明,南、董之傳未續。憑書浩歎,郭公、夏五,寧惟南北哉。
  婁東張溥題
  南北二史注初序
  余與同籍張天如皆喜讀史,每欲彷陳承祚志三國與裴世期注三國故事,以例南北史,合宋、齊、梁、陳四史於南,合魏、齊、周、隋於北,搜遺除複,粲然成觀。天如没,而予亦倦矣。且陳志有種,而裴注難廣。每眷初言,愾然三嘆。顧土室之人,苦多暇日。自讀書而外,竟無一事爾。乃博采正史,鳩集異文,亦間翻佛藏,覺有益斯書者不少,乃翻然喜曰:「孰謂廣裴注難哉?特患耳目不到耳。」他不具論,即以佛藏言之。一得西魏遺事。魏書正東魏,故西魏三君皆黜。彼北史所補文帝紀,寥寥耳。余讀三寶記,具載大統二年甘露降,秋穀不熟。又載大統十年正獄訟,究刑罰,廣學校,敦禮教,斷草書,去文就質。又載大統十五年詔依古禮,男女異路。探書無取發塚,獲編不藉破匣。其應採一也。一得北齊遺事。齊文宣帝凶殘,酖君焚弟,屠元氏種幾盡。余讀感通録,則言帝於晉陽不豫,命劉桃枝負行,鼻血淋漓,其夜崩。嗜殺有報,瀝血其徵。暴辛之首未懸,逆師之目已出。其應採二也。一得隋遺事。當隋文帝謀篡周時,尉遲迥起兵討罪。史但言帝殺迥諸子,猶原其㓜者。余讀感通録,則言是役也,俘鹵將百萬,總集相州遊豫園,明旦斬决,園墻有孔,出者縱之。至曉,猶斷六十萬人於漳河岸,血流成河。忍哉!帝盡滅宇文氏族已甚,而徧及頑民。長平之新坑復填,參合之故陂又積。其應採三也。若此者,可補北史闕。至可補南史缺者,則僧綽之初見宋孝武也,以孝建討逆,三綱更始,感事懷昔,悲不自勝,孝武亦哽咽良乆,其有元嘉之思乎,可以教忠。又梁武之立七廟於景陽臺也,設皇考妣二坐,輕暖時易,芬旨必薦,雖朔望親奉饋奠,猶以無所瞻依為悲,其有蓼莪之感乎,可以教孝。是二事者,俱见高僧傳。余於佛藏,猶作勤搜世,期以補次承祚所未備,則推之他書,其矻矻可知。若天如至今存,當商緝同之,謂息壤在彼,而今獨一人者,䄂短篇繁,幾望洋欲輟。詎止班志未就,猶思孟堅;實則蔡書靡成,深懷伯喈。雖然,九仭一簣,余尚有志焉。天如有知,其猶念是史乆懸,而以起予為自踐否?新唐一書,歐、宋共編,追憶斯事,以為太息。
凡例
一、南史以宋、齊、梁、陳書為主,北史以魏、齊、周、隋書為主,皆酌采入注。其他散見資治通鑑、冊府元亀、太平御覽諸書者,俱采入内。或叅錯不一,則用己見駁正。皆倣裴松之註三國志例。
一、諸書内,南惟宋、齊書有志,北惟魏、隋書有志,餘皆無之。猶幸梁、陳、北齊、周四書皆存隋書志内,擇其要者,采入本紀、列傳。
一、南北朝依朱文公綱目,定為無統之世。南北並書,不分正閏。
一、三國志魏武紀當未封公王前,則書太祖;後則書公、書王,不書帝,示不敢抗遵漢帝也。若髙歡、宇文泰俱未篡,而儼然書帝,與魏帝字面錯出,冠履並陳矣。今倣魏武紀,一一改正〔於注内〕。【但當注明,不應改。】(其)劉裕等未稱帝前,亦倣此。
一、弒君大惡,冝明正厥辜。如晉恭帝本為宋武所弒,〔南史〕猶書曰零陵王殂,諱之也。今〔注内〕直書弒零陵王。【仍■用原文,■明于下。】若魏馮、胡二后,弒其君者,〔今注内〕俱編為逆后,與賊臣同書。此余創例也。餘倣此。
一、南史内書魏爾朱兆殺孝莊帝,北史内書宋太子劭殺文帝。弒君大逆,雖異國書法,亦不容輕貸。今〔注内〕改殺為弒。【亦當徔原文辨明之。】他倣此。
一、凡權臣擅政時,其忠於本朝,謀討權臣者,皆為忠義。如耿紀、韋晃等,綱目大書「謀討操,不克,死之」是也。乃南史宋武紀内書「西討司馬休之」,又北史周文紀内書「尚書元烈謀作亂,伏誅」,皆悖也。今〔注内〕改討為攻,【■不必改,但當辨正。】作亂為謀殺,伏誅為遇害。他倣此。
一、李延壽世為北臣,故昂北而抑南。如南史本紀内必書北帝之初立嗣者曰是歲某皇帝元年,又書某皇帝崩。而北史於南帝則(或遺或抑)〔否〕。今〔注内〕一體〔補〕書之。【不必,注■其下可也】
一、胡致堂讀史管見有「魏孝文治行尤美,江左五朝皆莫及」等語,故南史本紀內仍舊書「魏孝文皇帝崩」,録賢也。〔今注內〕書周武崩倣此。【不必。】餘皆去皇書殂。崇本朝則抑敵國,例應如是。
一、後梁本梁武嫡派,且宣帝戕元帝為父、兄復仇,未可以戕叔重罪也。故後人有陳不當繼梁,隋不當繼陳之說。冝附梁,不冝附魏、周。今〔目錄内〕正之。【應仍其舊而辨明之】
一、〔孝行〕、節義,美名也。(或以正諫死,或以殉國死。)散見各傳者,〔今注内〕俱〔擬〕彚入是類,以示崇重。【應仍舊,於傳下注明冝入某傳云】
一、南北二史多載讖緯、佛門事,皆非正史之體。今或刪去,或改存註内。
一、南北史內,如宋孝武討元㐫劭檄、魏孝莊誅爾朱榮詔、尉遲迥討隋文諭,皆正大忠義之文,乃見於原書而削於(兹)〔本〕史。今補入註内。其他禅文、哀冊之類,非名人鉅筆及文章可供膾炙者,勿錄。
一、南史有賊臣傳,而北史無之。如宗愛、爾朱兆輩,今〔注内〕補〔之〕。【補傳倣褚先生曰例,低一字】
一、諸臣中有以一人事數姓者,如宋褚淵、王儉,魏楊愔、韋孝寬䓁,本宜倣五代史置雜傳内。止因南之齊、陳,北之周、齊皆短祚,其臣不二天者無幾,恐正傳虛無人。今(仍舊)〔故注内未及〕。
一、列傳内及其父足矣。其祖以上,并子若孫非名績昭著者悉刪,【不應刪。】以國史不同家乘也。
一、諸臣所歷官職,有事蹟則錄之,無則節。【不當節】
一、紀傳内書法,凡以己見改者,皆径入正文。至采自宋、魏諸書者,則悉旁註。若止采數字,或間入本文。而本史冗字,亦量刪焉。【不當刪】
一、字涉魯魚,即取各國史校正。或本史亦訛者,則姑存疑。
〔一、李延壽以唐臣避唐諱,如人名諸葛長民,民改人;地名虎牢,虎改武。今俓復為民,復為虎,不必注。餘倣此。〕
  擬凡例後附説
 先人之註南北史也,盛暑嚴寒,丹鉛不輟,幾二十年而後成。盖倣裴松之註三國志例也。然松之自謂,陳壽所不載事,冝存錄者則罔不畢載,取以補其闕。或同説一事,而詞有乖離;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鈔内,以備異聞。先人於南史主宋、齊、梁、陳書,於北史主魏、齊、周、隋書,并采資治通鑒諸載籍數十種酌入注内,與松之所云補闕備聞者大抵同矣。至松之又謂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随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辨。松之葢附己説於注内,未嘗改削本文。先人則援筆直書,或改或削,兼之紀傳頗有移置,與松之所云矯正論辨者,則同而未盡同也。嗚呼!自春秋而後,明天理,正人倫,褒善貶惡,莫如朱子之綱目,取春秋之義。先人是書,其亦取義綱目者乎。苐改削之筆,徑入本文,則夫鼓吹二史以羽翼先賢之志。後之讀者,卒莫得而見之,小子枏懼焉。今手自校讐,行付剞劂,(敢附少注於後。)凡改削及移置諸䖏,仍一一明注本文〔於下〕,(若彼先人之筆。如此,)使後之讀者,不致疑于前史之漶滅與今(注)〔文〕之混淆。則先人之志,庶幾舉得而見之已。
  南北史合注原序
  余與同籍張天如皆喜讀史,每欲彷陳承祚志三國與裴世期注三國故事,以例南北史,合宋、齊、梁、陳四史于南,合魏、齊、周、隋于北,搜遺除複,粲然成觀。天如沒,而予亦倦矣。且陳志有種,而裴注難廣。每眷初言,輙愾然嘆。乃今偶簡佛藏,而又竊有喜也。一得西魏遺事。奇魏書正東魏,故西魏諸君皆黜。彼北史所補文帝紀,寥寥耳。乃予讀三寶記則詳。一載大統二年甘露降,秋穀不熟。一載大統十年正獄訟,究刑罰,廣學校,敦禮教,斷草書,去文就質。一載大統十五年詔儒臣定禮,男女異路。探書无取發塚,獲編不籍破匣。其應採一也。一得北齊遗事。奇齊文宣帝㐫殘,酖君焚弟,屠元氏種幾盡。每閲史至帝崩,恨恨耳。乃予讀感通録則快。録言帝於晉陽不豫,命劉桃枝負行,鼻血淋瀝,其夜崩。嗜殺有報,瀝血其徵。暴辛之首未懸,逆師之目已出。其應採二也。一得隋遺事。奇當隋文帝謀篡周時,尉遲迥起兵討罪,史但言帝殺迥諸子,猶原其㓜者,惻然耳。乃予讀感通録則惨。言是役也[一],俘鹵將百萬,總集相州遊豫園,明旦斬决,園墙有孔,出者縱之。至曉,猶斷六十萬人於漳河岸,血流成河。忍哉!帝盡滅宇文氏族已甚,而乃徧及宇文家頑民。長平之新坑復填,參合之故陂又積。其應採三也。若此者,可補北史闕。至可補南史闕,則僧導之初見宋孝武也,以孝建討逆,三綱更始,感事懷昔,悲不自勝,孝武亦哽咽良久,其有元嘉之思乎,可以教忠。又梁武之立七廟於景陽臺也,設皇考妣二坐,輕暖時易,芬旨必薦,雖朔望親奉餽奠,猶以無所瞻依為悲,其有蓼莪之感乎,可以教孝。是二事者,俱見高僧傳。故予於佛藏中,猶作勤搜世,期以補次承祚所未備。則推之他儒書,其矻矻可知也。若天如至今存,當商緝同之,謂息壤在彼,而獨予一人者,神短篇繁,遂望洋欲輟。詎止班志未就,猶思孟堅;實則蔡書靡成,深懷伯喈。雖然,九仞一簣,予尚有志焉。若天如玉樓記就,未知猶念是史久懸,而以起予為自踐否?新唐一書,歐、宋共編,追憶斯事,以為太息。興化李清自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15 11:58回复
    接上文,原文残缺的,以墨围□表示。
      註南北史凡例
    一、註南史以宋、齊、梁、陳書為主,註北史以魏、齊、周、隋書為主,皆酌採入注。其他散見資治通鑑、冊府元亀、太平御覽与洛陽伽蓝記、趙氏金石録及佛蔵諸書者,俱採入內。或参錯不一,則用己見駁正。皆倣裴松之註三國志例。
    一、諸書内,南唯宋、齊書有志,北唯魏、隋書有志,餘皆無之。猶幸梁、陳、北齊、周四書志皆存隋書志内,擇其要者,採入本紀、列傳。
    一、南朝承東晉後,宜為正統;北朝承十六國後,宜為僣國。然南之正,不絶於宋武篡晉之年,而絶於子業、蒼梧、東昏輩□□□□□□□;北之僭,不洗於道武称尊之年,而洗於孝文□□□□□□□。合依朱文公綱目,定為無統之世。南北並書,仍為南北史。
    一、三國志魏武紀當未封公王前,則書太祖;後則書公、書王,不書帝,示不敢抗遵漢帝也。若髙歡、宇文泰俱未篡,而儼然書帝,與魏帝字面錯出,冠履並陳矣。今倣魏武紀,一一改正於注內。其劉裕等未称帝前,亦倣此。
    一、弒君大惡,宜明正厥辜。如晉恭帝本為宋武所弒,南史猶書零陵王殂,諱之也。今注內宜直書弒零陵王。若魏馮、胡二后,弒其君者,俱宜編為逆后,與賊臣同書。此余創例也。餘倣此。
    一、南史內書魏尔朱兆殺孝莊帝,北史內書宋太子劭殺文帝。弒君大逆,雖異國書法,亦不可輕貸。今改殺為弒。他倣此。
    一、凡權臣擅政時,其忠於本朝,謀討權臣者,皆為忠義。如耿紀、韋晃等,綱目大書「謀討操,不克,死之」是也。乃南史宋武紀內書「西討司馬休之」,又北史周文紀內書「尚書元烈謀作亂,伏誅」,皆悖也。今改討為攻,作亂為謀殺,伏誅為遇害。他倣此。
    一、李延壽世為北臣,故昂北抑南。如南史本紀內必書北帝之初立嗣者曰是歲某皇帝元年,又書某皇帝崩。而北史於南帝則或否或抑。今一體補書之。
    一、胡致堂讀史管見有「魏孝文治行尤美,江左五朝皆莫及」等語,故南史本紀內仍舊書「魏孝文皇帝崩」,録賢也。書周武帝崩倣此。餘皆去皇書殂。崇本朝則抑敵國,例應如此。
    一、後梁本梁武嫡派,且宣帝戕元帝為父、兄復仇,未可以戕叔重罪也。故後人有陳不當繼梁,隋不當繼陳之說。宜附梁,不宜附魏、周目录內。今正之。
    一、忠義,美名也。或正諫死,或殉國死,或不必盡死。散見各傳者,俱彚入是類,以示崇重。
    一、南北二史多記讖緯、佛門事,皆非正史體。今改入註內。
    一、南北史內,如宋孝武討元凶劭檄、魏孝莊誅尔朱榮詔、尉遲迥討隋文諭,皆正大忠義之文,乃見於原書而削於本史者,今補入註內。其他禪文、哀册之類,非名人鉅筆及文章可供脍炙者,弗録。
    一、南史有賊臣傳,而北史無。如宗愛、尔朱兆之類非與?今補之。
    一、諸臣中有以一人事數姓者,如宋褚淵、王儉,魏楊愔、韋孝寬等,本宜倣五代史置雜傳內志愧。止因後周、北齊、南齊、南陳皆短祚,其臣不二天者無幾,恐正傳虛無人,故注內未及。
    一、列傳內非有盛名殊績,如僅寥寥事者,恐姓名尚不為後人記憶,又書字贅。今删之。
    一、列傳內及其父足矣。其祖父以上,并子若孫非名績昭著者,悉删,以國史不同家乘也。
    一、南朝輕五䓁爵,致文武諸臣封者累累。兹非功不録,餘量删。其奸貪滥竽者,則存以著戒。
    一、諸臣所歷官職,有事蹟則録之,無則節,但書由某官累某官。
    一、二史紀傳有冗字冗句,悉量刪。其字句中有詳明本史,而一經南北史改削反流晦澀者,今徑補入正文,不復入註,恐以複出取厭也。
    一、二史字涉魯魚,即取各國史校正。或本史亦訛,則姑存疑。
    一、周宇文泰相魏,以夷姓賜華人甚衆,如楊忠之普六茹氏其一也。井中心史指隋為夷狄,大誤。江右魏禧,知名士,告我云「嘉興俞汝言語予:『心史是近人偽作。』禧亦嘗疑其文多鄙碎也。惜失記姓名」云。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15 12:00
    回复
        南北史合註序
        天下有不可少之書,禧嘗得見之,皆未板行於世。揚州之興化李廷尉清著南北史合註、錢塘吳文學任臣著十國春秋、常熟顧處士祖禹著方輿紀要。吳、顧二君,余與友,讀其書而序之。廷尉□□進為忘年交。丁巳七月,禧自江右來揚,聞公疾,往省,再讀合註,竟日夜,而為之序曰:
        是書也,于世為不可少者三。為廿一史文冊浩繁,好學之士,有終身不得讀者。是書成,則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書可廢,其甚便于學者。一也。十史所重出刪之,不備者補之,訛者辨之。為文簡而愈詳,愽而愈確。二也。又間以春秋綱目書法正其名義,不失古史之指。三也。禧因是而慨然太息以悲焉。南北士各相呰嗸,又采拾耳聞,以為信史,故其書多牴牾不合。幸而各國書具在,可參質以折其衷。百世之後,又得深思好古如廷尉公者,斟酌條貫,以嘉惠于後人,然後是書稱信史焉。明興三百年之史,自嘉靖後則朋黨日起,私議互興,其成書者,已漸不可徵信。而崇禎季年以來,邪正之混淆,黨人之相傾,國是之顛錯,封疆之壞,仗節死義,叛降賣國者,真偽之相亂,譬如雲霞倏乎無定形,而海市蜃氣變幻不可方物。嗚呼!不更有如廷尉公者,以練事之乆,愽見多聞,而主以至公虛己之心,勒成一代書。則自此以往,日乆年湮,老成彫謝,聞見希闊,偽書雜售。將千百世後,終無信史矣乎?雖然,公是書暨十國、方輿,吾不知其果得傳後世否也。作者不能自刻板,兵火相尋,水旱盜賊之災多有,書其可恃長存乎?海內貴冨豪宕之士,好古有力者,指不勝屈,倡優、樗蒲之費,亭池之費,文綉、鼎食、游宴之費以萬計。即不急之書,剞劂之費以千百計,而顧忍令是書之湮沒無存耶?古者,書多傳寫,少刻板,故漢藝文志及古今經籍書目,其不見于後世者,十恒六七。而永樂大典二萬餘卷,以內府之藏,終于散失。常熟錢虞山謙益常自修明史,卒燼于绛雲樓。嗚呼!此禧所為低佪是書,庶幾于好古有力之士再三而不能已也。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5 12:00
      回复
          南北史全註序
          庚子夏,吾邑李公映碧稱六十。是日也,公避客東臯,獨與掄偕。酒三行,促膝談古今世道之變,連兩晝夜不倦。已,乃有分註南北史之約。公言曰:「某嘗惜南北諸史蕪穢,而延壽二史多遺漏。欲合宋、齊、梁、陳於南,魏、齊、周、隋於北,傚裴世期三國故事。子以為奚若?」掄唯唯。頃之,公又言曰:「某嘗憤子業、蒼梧之兇悖,幾于人頭畜鳴。至若魏孝文之尚衣冠,周武之振武功,殆出南國右,未可以番漢為予奪。又如劉劭、爾朱兆之逆,竟不書弒。皆失之大者。其餘紕誤,不可指數。欲倣綱目義例,一為改正。子以為奚若?」掄唯唯。頃之,公又言曰:「昔唐書之脩,歐、宋共之。是註也,某與同籍張天如息壤有盟。張註南,我則註[一]北。不幸張歿。子能繼其聲乎?」掄謝不敏者乆之。已,乃拜手曰:「敢不努力蚤夜,以求従長者之命。」未幾,公註北史成。而掄以衣食故,館鄰邑,南史之約未踐。公乃復代予註之,名曰「南北史合註」。屬掄較讐,且曰「序之」。予方以前事食言為愧,其敢復辞。
          嗚呼!三代以上之天下,統于一而已。至於戰國而為七,至於季漢而為三,至於晉之自西而東而為十六,其所由來者漸矣。然至於裂為十六而分崩離析,亦云極矣。江左諸臣碌碌者,無論桓温、劉裕,皆挾有為之資,值可乘之會,使其忘身圖謀國恤,灞水之斾不反,安定之車仍駕。則此十六國者,未嘗不可還至混合而歸於一。又寧有南北之限哉!夫其漢、趙覆於前,燕、秦蹶於後,関河之地,更亡迭仆。而江左無一人抵其隙,遂其功者。然後元魏氏拔起北地,得以摧燕拉夏,襲中土而據之,詒孫翼子。而南北之勢,遂成不可動搖者,幾三百年。嗚呼!戰國之裂為七,周自若也;季漢之裂為三,蜀自若也;典午之裂為十六,晉自若也。獨至劉宋、元魏以還,則正朔不知其誰與,而天下盡化為無統之世。載筆之君子,不得已目其朝曰南北,公亦従而因之。則自二帝三王以來,億萬斯年所未有。故掄序書至此,傷分曜之彌乆,歎厲階之誰生,而不能不追恨温、裕兩人之玩㓂而縱敵也。或曰:「王夷甫諸人,與有責焉。豈特温、裕?」予應之曰:「然使晉全盛之無缺金甌判為十六者,王夷甫諸人之為也。使此十六國限為南北,不復歸於一者,温、裕之為也。揆厥所以,不過欲為帝耳。温故無成,而宋亦匪乆。唐人誚其禍徒及於兩朝,福未盈於三載。八葉傳其世嗣,六君不以壽終。則何如當日以身許國,電掃三方之為得也?計不出此,乃使南北角立,已復散為東西,離為前後,茫茫九州,幾於瓜分而豆剖。而冠冕之毀裂,生靈之塗炭,有不可勝道者矣。范甯謂王、何之罪,浮於桀、紂。予則謂極劉之罪,更浮於王。何也?武鄉、汾陽,獨何人哉?」
          公自酉戍以還,點竄全史,循環如兔園冊。乃獨辛勤數十年,網羅筆削,而為是註。豈亦有慨於斯乎?且公以分註見屬,年在耆艾間。而是序之成,當辛酉六月,則公已八十矣。二十年所歷身世之變,又有足感者。故掄惟論次南北角立之故,帰獄温、裕以荅後命。至於體裁倣乎裴氏,道法取之考亭,則皆具公所自作凡例及寧都魏氏序言中,掄不復贅云。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5 12:01
        回复
          南北史合注提要
            臣等謹案: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明李淸撰。淸字心水,號映碧,揚州興化人。禮部尚書思誠之孫,大學士春芳之玄孫。崇禎辛未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事蹟附見明史李春芳傳。淸以南北朝諸史並存,冗雜特甚,李延壽雖倂爲一書,而諸說兼行,仍多矛盾。嘗與張溥議,欲仿裴松之三國志注例,合宋、齊、梁、陳四史爲南史,魏、齊、周、隋四史爲北史,未就而溥歿。後淸簡閱佛藏,見三寶記載有北魏文帝大統中遺事,感通錄載有齊文宣、隋文帝遺事,高僧傳載有宋孝武帝、梁武帝遺事,因思卒前業,乃博採諸書以成此注。參訂異同,考訂極爲精審。又於原書之失當者,略爲改定其文。如高歡、宇文泰未簒以前,史書之爲帝者,皆改稱名。後梁之附北史者,改附南史。宋武帝害零陵王,直書爲弒。魏馮、胡二后以弒君故,編爲逆后,與逆臣同書。又二史多讖緯佛門事,以非史體,悉改入注。其持論亦爲不苟。然裴松之注三國志,雖多所糾彈,皆仍其本文,不加點竄。即世說新語不過小說家言,劉孝標所注,一一攻其謬妄,亦不更易其文。蓋古來注書之體如是也。譙周改史記爲古史考,荀悅改漢書爲漢紀,范蔚宗合編年四族、紀傳五家爲後漢書,並采摭舊文,別爲新製,未嘗因其成帙,塗乙丹黃。蓋古來著書之體如是也。淸旣不能如郝經之三國志改正重編,又不肯如顏師古之注漢書循文綴解,遂使南北二史,不可謂之淸作,又不可謂之李延壽作。進退無據,未睹其安。至於八史之中,四史無志,南北二史亦無志。故淸割宋書、南齊書、魏書、隋書四史之志,取其事實,散入紀傳之中。不知隋志本名五代史志,故其事上括前朝,當時未有南北史,無所附麗,故奉詔編入隋書。淸旣合注南北史,自應用續漢十志補後漢書之例,移掇編入。而以劉昭之例,詳考諸書以注之。于制度典章,豈不明備。乃屑屑刪改紀傳,置此不言,亦爲避難而趨易。今特以八代之書,牴牾冗雜,淸能會通參考,以歸一是,故特錄而存之。其瑕瑜並見,則終不可相掩也。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15 12:01
          回复
            南北史合注觀款
            南北史合注与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稱為清初三大竒書,後以映碧著作悉遭禁燬,乃以繹史代之,声望不侔矣。是書向未付梓,海内傳抄本聞僅有二部半,而是本最善,信書林異寶也。常熟瞿燿邦觀於滬壖。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15 12:02
            回复
              有德!


              IP属地:安徽7楼2024-10-16 16:48
              回复
                预计什么时候能完成这部大作?


                IP属地:安徽8楼2024-10-16 16:49
                收起回复
                    南北史合注前言
                    明李清纂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是一部久為歷史研究者渴求而難得的史學名著,與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被稱為清初三大奇書。顧炎武、顧祖禹所纂上述两書,流傳很廣,並有二顧合刻,今又有標㸃本傳世。而此書在清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時原定收錄,故撰有提要,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發現著者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六十八卷中有違礙言論。乾隆五十二年起居注云:
                    「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十九日丁亥,内閣奉上諭:四庫全書處進呈續繕三分書,李清所撰諸史同異錄書内稱我世祖章皇帝與明崇禎四事相同。妄誕不經,閱之殊堪駭異。李清係明季職官,當明宗社淪亡,不能損軀殉節;在本朝食毛踐土,已閱多年,乃敢妄逞臆説,任意比擬。設其人尚在,必當立正刑誅,用彰憲典。今其身倖逃顯戮,其所著書籍,悖妄這處,自應搜查銷毀,以杜邪説而正人心。」㊀
                    遂選派官員,重新檢查清所有已經編入四庫全書之著作,如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歷代不知姓名錄、諸史同異錄四種,統加禁燬,不准流傳。撰就南北史合注及南唐書合訂的提要,則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撤出。因之世無刻本,只有少數抄本存世。但一經禁燬,反致身價十倍,傳本難得,歷史研究者更視為瑰寶。四十年代,我整理木樨軒李氏藏書,曾見有藍格抄本,即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中邵懿辰所見之本。當時即抄存序文、凡例,並作簡介,一再撰文呼籲,希望重印此書,以廣流傳。
                    一九六四年中華書局整理重印四庫全書總目,從故宮博物院中將此書的提要找到,(最早見於王重民李清著述考)附在書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存有舊抄本两種,雖屬抽燬原本,惜均不全。今幸得舊抄本全帙,前半部書法恭整,後半部便較潦草,非出一人之手。前有常熟瞿燿邦題記云:「海内傳抄本聞僅有二部半,而此夲最善,信書林異寶也。」其實我已見過三部半,他所聞僅有二部半,只不過説明此書之罕見。
                    一九八二年八月經國務院批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將此書列入二十四史研究參考書中,而未見印行,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肩負了搶救中國古籍的重任,擬印此書,而浙江省圖書館曾用多年時間將中華書局版南史、北史頁碼注於合注夲首句之旁,使两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便於索讀,故即以浙江省圖書館整理稿影印出版,並加提要和著者小傳,由我撰寫了前言。使三百年來罕見之史學名著公諸於世,是有志文史者盼望已久的史林盛事,故力促其成。四十餘年之宿願,今始得償,何幸如之。
                    茲再介紹此書編纂經過:
                    李清在自序中曾云:
                    「余與同籍張天如(溥)皆喜讀史,每欲仿陳承祚(壽)志三國與裴世期(松之)注三國故事,以例南北史。合宋、齊、梁、陳四史于南,合魏、齊、周、隋于北,搜遺除複,粲然成觀。天如殁,而予亦惓矣。」
                    四庫全書提要云:
                    「後清簡閱佛藏,見三寶記載有北魏文帝大統中遺事,感通錄載有齊文宣、隋文帝遺事,高僧傳載有宋孝武帝、梁武帝遺事,因思卒前業,乃博採諸書,以成此注。參訂異同,考訂極為精審。」
                    他引用了佛藏、三寶記、感通錄、高僧傳、趙氏金石錄、洛陽伽藍記、太平御覽、册府元龜、資治通鑑等書,足以補南史、北史之缺,並參訂異同,彙成此書。故提要云:「八代之書,牴牾冗雜,清能會通參考,以歸一是。」張舜徽先生在中國歷史要籍介紹一書中云:「閱覽南北史時,仍須取八書仔細對勘,可以看出八書和南北史不同之處。明末有揚州興化人李清,便做了這方面的細密工作……採取八書中不同於南北史的材料,分注於南北史正文之下……學者觀此一書,可以省八書之煩勞,自然是一部有用的書。」金毓黻先生在中國史學史一書中亦贊為「便於學子非淺」。此極可珍貴的史籍,雖經多位學者稱頌,但能見到而加以利用,絶非易事。今以整理之抄本影印,則利廣泛應用。正如金毓黻先生所云:「清代禁燬各書,以有人收藏,逐漸出世。則此書終有好事者為重刊行世,吾儕拭目俟之。」㊁我即屬「好事者」,故力促此書的印行流傳。亦足以告慰金先生之企望。
                    不過,此書確也存在許多缺㸃。清姚瑩云:「他相沿元明人習氣,妄以本書法失當,輒憑己見,删改原文,而自注其下。」㊂李慈銘亦云:「取便披覽,終未見當。」㊃四庫提要更列舉其不當者多處,已見提要原文,茲不贅述。
                    但此龐然鉅著,總數一百九十一卷,較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两書相合,還多了十一卷,計有二百二十餘萬言。書首注有益都馮溥(易齋)、江都汪懋麟(蛟門)參,其實出自李清一人之手。煌煌巨篇,編纂辛勤,是可以想象的。
                    王重民先生李清著述考所輯李清生平最詳,茲錄其文: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16 18:16
                  回复
                      「李清(一六〇二——一六八二)字心水,别號映碧(徐乾學映碧先生墓表、汪琬前明大理寺左丞李公行狀、江南通志·儒林傳、明史·李春芳附傳),揚州興化人,大學士春芳五世孫、禮部尚書思誠之孫,少而頴慧(汪狀),崇禎四年進士,由寧波推官擢刑部給事中,熊文燦撫張獻忠,先生論其失策。以久旱請寬刑,忤㫖,貶浙江按察司照磨,未赴,憂歸。起吏科給事中(明史附傳),入朝疏言『治道在固民心』,不報。遣策封新昌王,是嵗崇禎十六年也(汪狀)。明年京師陷,弘光即位南京,遷工部給事中,見朝政日壞,官方大亂,乃疏言:『大仇未雪,凡乘國難以拜官,義將慚慟入地,宜急更前轍,以圖光復。』又憤時議以偏安自足,抗疏。先生凡三居諫議,章奏後先數十上,置寢閣不行(徐表),觸一時之諱,祗新下之令,上則靡切人主,下則與貴臣權幸為敵,反覆再四,不顧生死利害,旁觀者咸為心悸股栗,而先生處之晏如也。以是不得大位,遷大理寺左丞,加一級,遣禮南鎮,行甫及杭而南京失守矣。先生乃由杭間道趨隱松江之六保,已渡江,居高郵之三垜,久而始歸故園,杜門不與人事。察都御史士英開府淮揚,將以遣逸薦,力辭而止。徐學士元文復以纂修明史薦,亦謝病不行。閒居唯著書自娛,凡三十有八年而殁。先生於書無所不窺,尤潛心諸史之學,嘗為史論若干卷,絶不蹈襲成説,而是非好惡,一軌於正。安道先生陳公瑚,先生執友也。嘗評之曰:『公行文飛動,有令人歌者、令人泣者、令人喜解頤怒衝髮者,唐宋稗史野乘莫逮也。』知者稱其篤論云(汪狀)。」
                      李清入清未仕,自記不誌年月,蓋不願奉清正朔,乃以遺民自居。李慈銘、王重民列舉此書被禁燬先後。
                      越縵堂日記云:
                      「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四庫全書館所刻銷燬抽燬書目,尚不及映碧諸書,故是年七月所進簡明目錄史部别史類猶收其南北史合注一百五卷(卷數有誤),載記類猶收其南唐書合訂二十五卷。至提要告成,則削去两書矣。丁未為乾隆五十二年,禁令早頒,故並其名氏見於他家集者,亦抽燬之耳。」
                      王重民李清著述考亦云:
                      「按映碧先生不幸丁明之季,國事已不可為,顧猶大聲疾呼,侃侃建白,及滄桑之後,慝影林泉,潛心著述,其於清朝之不满,溢於言表,自屬必然之事。而雍、乾之世,文字獄屢興。映碧先生言論之觸犯清廷,亦意中事也。」
                      按李、王二氏所論,説明李清諸作所以被禁,不僅因「比擬不倫」,而是清初文字禁錮,稍一不慎,禍便及身。對於前代史論,尚且如此,遑論本朝。清代史籍缺乏,蓋也因此。清又隱居不仕,屢薦不出,為清帝所不满,故乾隆帝諭旨云其本身「倖逃顯戮」,則其著作之被禁,勢所必然。但被禁之書,往往反被擡高了身價,更為後人所渴求,得之視為珍品。
                      他的著述極多,除上述被禁四種外,著述考尚記有十六種之多,誌目於後,計有明史雜著(見國粹學報)、南渡錄五卷(有抄本)、外史摘奇、甲乙編年錄、惠宗實錄、思宗實錄、袁督師斬毛文龍始末(荆駝逸史本)、自叙年譜、史略正誤、諸忠紀略、女世説四卷、諫垣疏草、賜環疏、史論、澹寧齋文集二十卷,其三垣筆記三卷、附錄三卷,一九八二年中華書局已出版。
                      以上諸作雖不乏抄本傳世,但因其著作已被禁燬,除少數三種曾有人為之刊刻外,其他無人顧及。今逢整理古籍的盛世,如廣事收集,按目仿求,選其精品,整理出版,使三百餘年埋藏不傳之文獻得重發幽光,特再籲請收藏單位和「好事者」共襄此舉,則古籍整理又可辟一新陣地。
                      吴豐培謹識。一九九三年六月。時年八十有五。
                      ㊀轉引自王重民李清著述考圖書館季刊第二卷第三期。一九二八年
                      ㊁中國史學史
                      ㊂東溟文集卷一與董石塘論注南北史書
                      ㊃越縵堂日記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16 18:16
                    回复
                      南北史合注跋
                      南北史合注一百八十七卷,明興化李清著。此書早年曾有刻本,旋列為禁書,以是少見,清代禁燬書目、增訂四庫簡明目録標注及販書偶記等書均有記載。以其取材詳贍,考證異同頗為精密,為世所重,于是世有傳抄之本。我館收蔵的為龍游寒柯堂本,南史注為余紹宋先生所傳抄,北史注為胡祥麟先生所傳抄,二氏謄録此稿,亦是煞費苦心,經多方借抄,始成完帙,並于録畢之後,試圖將合注注入李延壽的南北史之中,今見其留存殘稿,其未經完成耶?抑完成後而散失耶?時日長久,莫能考定。然以二書之巨帙,欲重繕一遍,已属難能,況將合二書為一也。我館此次編集,有鑒于此,且諗唐李延壽的南北史一百八十卷已由中華書局出版,普遍發行,因將注文注入中華本之中,但未録正史全文,而録其有關章節,並將中華本的頁碼注在合注本首句之旁,使两書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便于索讀。至于所採版本不同,文字容有異同,則依合注本以存李氏血脉,但注中華本頁碼于其上,仍可對看,卷次則悉依中華本南北史為一百八十卷,而不再言一百八十七卷。合注本南史原有佚篇一册,北史原有補遺一册,因無所歸属,故仍其舊。是書卷帙浩繁,為李清先生畢生精力所萃,頗有獨到之處。特李氏以逕改本史故,或多訾議,今举一二,以見其餘。如南史卷二苐五十二頁「秋七月庚午,遣寧朔將軍王玄謨拒魏」一條,將「拒魏」改為「北侵」;又南史卷三苐九十一頁「閏月辛巳,屯騎校尉王宜興貳於執政,見誅」一條,將「見誅」改為「遇害」,䓁䓁。所改原由,具詳其所訂凡例。此書當時与十國春秋、方輿紀要並為名著。十國春秋与方輿紀要早已先後刊行,而是注徒以禁書陰影,湮沒三百餘年。雖然書列為禁書,而又好之,故傳鈔者众。販書偶記記光緒间有木犀軒抄本、藍色墨格本,今未之見。今所見者,山東大學所蔵複印本与北京圖書館傳抄本。又上海圖書館所蔵傳抄殘本,僅餘起首两册,而北圖与山大所蔵者,似同一版本而複存者,其中缺字頗夥。我館所蔵寒柯堂抄本,其中雖亦有缺字舛訛,但經此次編集,已根据李清所引用原書一一予以補正。原缺四庫提要、凡例、序録䓁件,亦従他處抄補齐全。而又將南北史頁碼注入首句之旁,而以南北史卷次為卷次,既省全史篇幅,又能合二書為一,檢阅方便,此則各家蔵本所未备也。本書自開始整理以迄成書,中间曾先後由余子安、張翼翔、金初昇、何槐昌、李性忠、江涓、張良權、裴鳳阁䓁同志共同編集,余則惟綴文成篇,積篇成書而已。今日之所成,固諸君之力也。惟此書涉及面廣,事又久逺,編纂者水平有限,不逮之處,甚望識者予以指正。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浙江圖書館徐静波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0-16 18:17
                      回复
                        佳作不忍插楼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10-16 22:34
                        收起回复
                          四库全書簡明目錄卷五 史部四 别史類
                          南北史合注一百五卷
                            明李清撰。以宋、齊、梁、陳四史叅定南史,以魏、齊、周、隋四史叅定北史。兼旁採諸書,考證異同,以為之註,用意頗為精宻。惟於李延壽書多所改定,既不可云清之新撰,又不可云延壽之原文,未免進退無據耳。
                          增訂四库簡目標注卷五 史部四 别史類
                          南北史合注一百五卷 明李清撰 提要不载,未详其故。
                            有刊本,少见。 此书以宋、齐、梁、陈四史参定南史,以魏、齐、北周、隋四史参定北史。兼旁采诸书,考证异同,以为之注。用意颇为精密。惟于李延寿书多所改定,既不可云清之新撰,亦不可云延寿之原文。未免进退失据矣。
                            〔续录〕 清戴氏秋树山房抄本一百九十一卷。P231
                          軍機處奏准抽燬書目 毋庸銷燬各書附
                            應燬李淸所著書目
                          諸史同異錄               歷代不知姓名錄
                          南北史合註               南唐書合訂P101
                          清代禁書知見錄
                          南北史合註一百九十一卷
                           興化李淸撰 益都馮溥·江都汪懋麟同參 光緒間木犀軒藍色墨格抄本P112
                          販書偶記卷五 史部 正史類
                            南北史合註一百九十一卷。興化李淸撰 益都馮溥 江都汪懋麟同參 光緒間木犀軒抄本 藍色墨格
                          藏園群書經眼録卷三 史部一
                          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 明李清撰
                                興化李 清映碧甫註
                           舊寫本。題益都馮 溥易齋甫參
                                江 汪懋麟蛟門
                           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末有敍傳一篇。
                           鈐有「經農先生手校書」朱長方、「譙國戴氏藏書記」朱長方、「文燈私印」朱方、「一字晦叔」朱方諸印。李木齋先生藏。壬子
                          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 明李清撰
                           清四庫全書館寫本,前有館臣提要。清病南北諸史冗雜,乃博采羣書,考定異同,以成此書,當時推爲鴻箸。乾隆時曾收入四庫,旋以他故,與所撰不知姓名録同時被絀。前歲議印四庫珍本,余力主付印。其時撤出之書尚存,詳加檢理,頗有殘佚,緣是終止,時引爲憾。今忽見此本,朱闌楷字,完整如新,提要及諸璽具存,知爲七閣繕本之一,亟以善價收之。沅叔。
                           忠謨謹按:此書有跋,收入《藏園羣書題記》三集卷一。P181
                          藏園羣書題記卷二 史部一
                            鈔本南北史合注跋
                            此書爲明季李清映碧所撰,凡一百九十一卷。清嘗病南北諸史之冗雜,乃博采羣書,考定異同,以成此書,於原史頗有增删改正之處,當時推爲鴻著。然迄未刊布,惟恃寫本流傳。乾隆時修訂四庫全書,館臣曾取以著録,旋以他故,與所著不知姓名録同時撤出。故至今總目提要不列此書,而趙刻簡明目録據初定之稿付刊,此書尚存於目,亦書林之掌故也。前歲議印四庫珍本叢書,推余編定目録。余以此書爲乙部有名之作,雖見絀於一時,終當傳布於後世,乃決議付印。其時七閣撤出之本尚存於故宫,及詳加檢理,則庫鈔原帙頗有缺殘,緣是中止,私衷時引爲憾。今忽覯此本,朱闌楷字,完整如新,每册前後均鈐御璽,館臣所擬提要亦冠於篇首,知爲七閣繕本之一。展玩之餘,欣喜無量。設當日及見此,早已萬本流傳矣。是此本雖屬館鈔,傳至今日恐已成孤帙。後之得者,幸勿徒以官本視之。壬午七月十三日,藏園老人識於宿雲巖。P108-109
                          木犀軒藏書書錄卷二 史部 正史類
                          南北史合注一九一卷。明李清撰。舊抄本。清戴氏秋樹山房抄本。南史注缺卷一四
                          題「興化李清映碧甫注,益都馮溥易齋、江都汪懋麟蛟門甫參」。前有李清自序并凡例二十二條。黑格抄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板心有「戴氏秋樹山房鈔本」八字。收藏有「譙國戴氏藏書記」「經農先生手校本」二朱文长方印,「文燈私印」「一字悔叔」二朱文方印。
                          書目答问補正卷二 史部
                            南北史表六卷。周嘉猷。原刻本。【補】南北史表年表一卷、帝王世系表一卷、世系表五卷,共七卷,云六卷者误,广州局本。江寧汪士鐸南北史補志十四卷,補补天文、地理、五行、禮儀四志,江寧局本,原書凡三十卷,其輿服、樂律、刑法、職官、食貨、氏族、釋老、藝文八志未刊,稿已佚。明李清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刊本罕見,北平故宫圖書馆、德化李氏木犀軒并藏有四庫傳鈔本。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0-18 2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