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静中藏了一个争字,越想争心越要静;稳中藏了一个急字,越急心越要稳;忍中藏了一个刀字,越忍越要看清事态;忙中藏了一个亡字,越忙越要照顾自己。”
我不确定弘一法师当时说这句话的所思所想,但我能确定的是他这句话反映了道家的智慧。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非常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阴和阳、难和易、长和短等,在他的哲学观中一切对立的双方都能够相互转化,这实际上也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此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老子的这两种思想被森田疗法广泛的借鉴和吸收,并运用到神经症患者的治疗中。
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特性就和森田疗法中的情绪情感“山形曲线”法则高度吻合。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情绪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当你的需要和愿望被满足的时候,你会产生愉悦、开心和快乐的感受,当你的需要被忽略或拒绝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愤怒、伤心、难过等情绪。人的需要和愿望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吗?没有。所以人的任何情绪感受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理解,被关照,被接纳的。
既然情绪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经常会定义自己或别人的“好情绪”和“坏情绪”,这又是为何呢?情绪虽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是却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如开心快乐,就是正向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和行为效率。而负向情绪则包括内疚、委屈、愤怒、焦虑等,一般而言,这些都是不舒服、不愉快的情绪感受,当这些情绪程度过重而持续的时间过长时,确实也会降低人们的活动能力和行为效率。人心都是求好的,都愿意看到那个“积极乐观、阳光自信”和“精力充沛、高效敏捷”的自己,这个时候对情绪的分别心也就产生了,所以把正向情绪赋予积极的意义,把它定义为“好情绪”,把负向情绪赋予消极的意义,把它定义为“坏情绪”,这个过程就很自然而然发生了。
但是,我们要从根本上认知到,情绪只有正负向之分,没有好与坏之分,这是森田疗法的治疗思想,也是道家的辩证思想。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人的情绪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情绪都存在与之对立(相反)的另一种情绪,在某种契机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这个就是情绪的本质规律。
这里还是要详细谈一下森田疗法中的情绪情感的山形曲线法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但是很多学习森田疗法的朋友并没有把它理解透。这个法则讲了两层含义,但是很多人只是理解到了第一层。
第一层含义是说,人的情绪会随着你不干预、不解决的态度而逐渐升起,到达顶峰,最后自然的滑落,“到达顶峰突然掉头了,转向了另一种对立(相反)的情绪状态了”,这种体验就是老子所说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也就是住院式森田疗法里面的第一个阶段中的“烦恼至极即解脱”的意思。其实很多神经症朋友都能体验到这个过程,但是他会觉得,我体验到了,那么我就好了,改变就结束了,他们或许也会想,既然体验到了,以后就越来越轻松了,正是因为这种骨子里贪图舒服的欲望,才让你的改变就此止步,也让你忽略或直接无视了山形曲线法则的第二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说,任何一种情绪,如果它反反复复呈现出来,你都能够去接纳它,那么虽然它还会再来,但是它整体的强度会逐步减弱,这种减弱的变化有时是非常小的,是你根本就觉察不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确实在减弱,你会缓慢感受到这一点。要觉察到这种一次又一次的减弱,你要把时间轴拉长,用这个月的情绪强度和上个月甚至上上个月的情绪强度做对比,而不是今天和昨天做对比。这个也是中医心理学中所说的“习以治惊”的治疗原理,其实说白了,就是情绪来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就适应了。但是有一点你要明白,情绪症状的消失不等于某种情绪的消失,而是说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没那么长了,强度没那么大了,也不怎么会影响你当下的生活和学习了。
我经常为一些来访者的治疗感到惋惜,他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明明是有积极体验的,但还是会卡壳,会反反复复。从情绪治疗的角度来看,他们一定是没有真正理解山形曲线的第二层含义,他们总是在跟着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在走,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服从情绪的规律,他们也偏离了老子所说的“道”。
老子主张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和“无为而治”的处事和治世思想同森田疗法中的“放弃治疗”思想也是高度一致的。这背后的逻辑是:既然通过正面积极的作为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退一步,守静,不动,这是逆向的治疗思想,也是东方文明才有的智慧。西方人总是喜欢直来直去,喜欢直接去解决问题,他们会把解决问题的步骤给精细化,操作性非常强,最典型的就是认知行为主义治疗,它给人一种在治疗上很强的节奏感和动感。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西方人在理解森田疗法上比较困难。
以前很多咨询者都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生活中很多人都说要控制情绪,但是你却告诉我要接纳情绪,并且有些心理学的书籍上也会说要善于调节你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很冲突啊。
首先大众了解的心理学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心理学,也不是科学心理学。比如心理治疗师都会催眠吗?不是。催眠是睡着了吗?也不是。催眠可以在意识清醒下进行吗?可以。你扪心自问,上面三个心理学的问题,你是否都知道答案。所以生活中人们经常说要控制情绪,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真正的情绪心理学知识。还有一点,说能够控制情绪的人,往往是那些没有情绪障碍的人,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平和且稳定的,所以他们有一种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自信感。但是一旦他们产生情绪障碍或者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你问问他,到底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是某些心理学的书籍上会告诉你,要控制情绪。比如美国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创始人埃利斯就写过一本书叫《控制焦虑》。但是你要知道,作者并不是真的要让你去直接干预或解决你的焦虑,他认为人的情绪并非来源于某个事件,而是源于或取决于你对事件的评价和看法,要改变你的情绪,不是去改变这件事,而是改变你对这件事的看法(ABC理论)。看到了吗?作者所说的控制焦虑,是要让你去改变你的认知模式,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非常多,比如有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ACT)、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要知道这些疗法本质上也不是让你直接去改变或控制你的情绪,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如正念和宣泄等)来调节你的情绪,他们遵循的还是情绪本身存在的规律。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是趋同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有效,并且效用是差不多的,因为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存在共同的治疗因子。唯一的区别在于什么样的疗法更适合什么样的人,更适合什么样的病症。根据我的经验来看,起码森田疗法的“无为”思想更适合于神经症患者(尤其是强迫症)的情绪治疗,因为他们骨子里是追求舒服的(焦虑感消失),这是他们的病根。
强迫症的症状五花八门,可以表现在感觉、表象、思维、观念,当然也可以表现在外在行为上。有一种不太经常被提起的强迫症状叫强迫性恐惧(obsessional phobia),也叫着强迫情绪。它是指患者对自身情绪的恐惧,害怕失控,害怕发疯,但患者没有实施行为的冲动感,所以和强迫意向(强迫冲动)不一样。这样的患者自己也会纳闷,别人害怕的对象都是很明确很具体的,而他们害怕的对象是很抽象的情绪感受。面对极端负面的情绪,他们要么紧急逃离,要么拼命挣扎,迫切希望摆脱。我以前告诉过一位强迫性恐惧的患者,我说,情绪来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不动,才对。
这就好比你和一个多年的好友闹掰了一样,你的内心有很多的愤怒、委屈、不舍.......在情绪的驱使下,你希望把面子找回来,你就开始争执、吵闹和情绪宣泄。这个时候对方也在气头上,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你越是着急和好,越是着急把面子找回来,你就越是会把对方推的越远,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把对方对你的最后一点情谊也消耗完。所以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不动。只要不动,和解的机会慢慢就回来了。
以前我在高中当心理健康教师的时候,有一次隔壁区县的教育局邀请我们去给那些考义务教育编的应聘教师当面试考官。面试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岗的考生抽到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题目,其中有一个女生,她的表现并不是最出彩的,但是她在试讲的过程中谈到了一点,任何情绪都是正常和合理的,我们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听到了这一点,我们一致同意,给了她全场最高分。因为我们觉得,这名女生是真的懂情绪的规律。
实际上情绪调节的方法特别多,任何心理治疗方法都包含着情绪调节的方法,甚至有些方法在很多心理治疗方法当中会被共同使用(如正念)。但是,要搞清楚的是,情绪的本质规律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是这个变化性(无常性),情绪是对立统一的,在某种契机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句禅语叫“烦恼如落叶,不捡自然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任何调节情绪的方法你都可以去尝试,只要有用,你统统可以去用,这个是术,是一种策略和技巧。而任何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需要去平等接纳的,这个是道,是心法,也是情绪治疗中的根本策略。只用道,是可以的,道术结合,也是可以的,但是丢弃道,只用术,就可能会走偏,你可能会发现越来越离不开某种方法了,对舒服的情绪越来越执着了。
所以面对情绪,尤其是那些极端强烈的负性情绪,你要学会后退,学会无为,学会虚静,学会不动。这就是情绪心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森田疗法在治疗情绪上的底层逻辑。(已完结)
“静中藏了一个争字,越想争心越要静;稳中藏了一个急字,越急心越要稳;忍中藏了一个刀字,越忍越要看清事态;忙中藏了一个亡字,越忙越要照顾自己。”
我不确定弘一法师当时说这句话的所思所想,但我能确定的是他这句话反映了道家的智慧。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非常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阴和阳、难和易、长和短等,在他的哲学观中一切对立的双方都能够相互转化,这实际上也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此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老子的这两种思想被森田疗法广泛的借鉴和吸收,并运用到神经症患者的治疗中。
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特性就和森田疗法中的情绪情感“山形曲线”法则高度吻合。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情绪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当你的需要和愿望被满足的时候,你会产生愉悦、开心和快乐的感受,当你的需要被忽略或拒绝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愤怒、伤心、难过等情绪。人的需要和愿望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吗?没有。所以人的任何情绪感受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理解,被关照,被接纳的。
既然情绪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经常会定义自己或别人的“好情绪”和“坏情绪”,这又是为何呢?情绪虽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是却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如开心快乐,就是正向的情绪,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和行为效率。而负向情绪则包括内疚、委屈、愤怒、焦虑等,一般而言,这些都是不舒服、不愉快的情绪感受,当这些情绪程度过重而持续的时间过长时,确实也会降低人们的活动能力和行为效率。人心都是求好的,都愿意看到那个“积极乐观、阳光自信”和“精力充沛、高效敏捷”的自己,这个时候对情绪的分别心也就产生了,所以把正向情绪赋予积极的意义,把它定义为“好情绪”,把负向情绪赋予消极的意义,把它定义为“坏情绪”,这个过程就很自然而然发生了。
但是,我们要从根本上认知到,情绪只有正负向之分,没有好与坏之分,这是森田疗法的治疗思想,也是道家的辩证思想。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人的情绪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情绪都存在与之对立(相反)的另一种情绪,在某种契机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这个就是情绪的本质规律。
这里还是要详细谈一下森田疗法中的情绪情感的山形曲线法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但是很多学习森田疗法的朋友并没有把它理解透。这个法则讲了两层含义,但是很多人只是理解到了第一层。
第一层含义是说,人的情绪会随着你不干预、不解决的态度而逐渐升起,到达顶峰,最后自然的滑落,“到达顶峰突然掉头了,转向了另一种对立(相反)的情绪状态了”,这种体验就是老子所说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也就是住院式森田疗法里面的第一个阶段中的“烦恼至极即解脱”的意思。其实很多神经症朋友都能体验到这个过程,但是他会觉得,我体验到了,那么我就好了,改变就结束了,他们或许也会想,既然体验到了,以后就越来越轻松了,正是因为这种骨子里贪图舒服的欲望,才让你的改变就此止步,也让你忽略或直接无视了山形曲线法则的第二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说,任何一种情绪,如果它反反复复呈现出来,你都能够去接纳它,那么虽然它还会再来,但是它整体的强度会逐步减弱,这种减弱的变化有时是非常小的,是你根本就觉察不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确实在减弱,你会缓慢感受到这一点。要觉察到这种一次又一次的减弱,你要把时间轴拉长,用这个月的情绪强度和上个月甚至上上个月的情绪强度做对比,而不是今天和昨天做对比。这个也是中医心理学中所说的“习以治惊”的治疗原理,其实说白了,就是情绪来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就适应了。但是有一点你要明白,情绪症状的消失不等于某种情绪的消失,而是说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没那么长了,强度没那么大了,也不怎么会影响你当下的生活和学习了。
我经常为一些来访者的治疗感到惋惜,他们明明知道该怎么做,明明是有积极体验的,但还是会卡壳,会反反复复。从情绪治疗的角度来看,他们一定是没有真正理解山形曲线的第二层含义,他们总是在跟着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在走,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服从情绪的规律,他们也偏离了老子所说的“道”。
老子主张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和“无为而治”的处事和治世思想同森田疗法中的“放弃治疗”思想也是高度一致的。这背后的逻辑是:既然通过正面积极的作为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退一步,守静,不动,这是逆向的治疗思想,也是东方文明才有的智慧。西方人总是喜欢直来直去,喜欢直接去解决问题,他们会把解决问题的步骤给精细化,操作性非常强,最典型的就是认知行为主义治疗,它给人一种在治疗上很强的节奏感和动感。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西方人在理解森田疗法上比较困难。
以前很多咨询者都问过我这样的一个问题,生活中很多人都说要控制情绪,但是你却告诉我要接纳情绪,并且有些心理学的书籍上也会说要善于调节你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很冲突啊。
首先大众了解的心理学不一定就是真正正确的心理学,也不是科学心理学。比如心理治疗师都会催眠吗?不是。催眠是睡着了吗?也不是。催眠可以在意识清醒下进行吗?可以。你扪心自问,上面三个心理学的问题,你是否都知道答案。所以生活中人们经常说要控制情绪,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真正的情绪心理学知识。还有一点,说能够控制情绪的人,往往是那些没有情绪障碍的人,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平和且稳定的,所以他们有一种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自信感。但是一旦他们产生情绪障碍或者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你问问他,到底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是某些心理学的书籍上会告诉你,要控制情绪。比如美国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RET)创始人埃利斯就写过一本书叫《控制焦虑》。但是你要知道,作者并不是真的要让你去直接干预或解决你的焦虑,他认为人的情绪并非来源于某个事件,而是源于或取决于你对事件的评价和看法,要改变你的情绪,不是去改变这件事,而是改变你对这件事的看法(ABC理论)。看到了吗?作者所说的控制焦虑,是要让你去改变你的认知模式,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非常多,比如有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ACT)、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要知道这些疗法本质上也不是让你直接去改变或控制你的情绪,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如正念和宣泄等)来调节你的情绪,他们遵循的还是情绪本身存在的规律。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是趋同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有效,并且效用是差不多的,因为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存在共同的治疗因子。唯一的区别在于什么样的疗法更适合什么样的人,更适合什么样的病症。根据我的经验来看,起码森田疗法的“无为”思想更适合于神经症患者(尤其是强迫症)的情绪治疗,因为他们骨子里是追求舒服的(焦虑感消失),这是他们的病根。
强迫症的症状五花八门,可以表现在感觉、表象、思维、观念,当然也可以表现在外在行为上。有一种不太经常被提起的强迫症状叫强迫性恐惧(obsessional phobia),也叫着强迫情绪。它是指患者对自身情绪的恐惧,害怕失控,害怕发疯,但患者没有实施行为的冲动感,所以和强迫意向(强迫冲动)不一样。这样的患者自己也会纳闷,别人害怕的对象都是很明确很具体的,而他们害怕的对象是很抽象的情绪感受。面对极端负面的情绪,他们要么紧急逃离,要么拼命挣扎,迫切希望摆脱。我以前告诉过一位强迫性恐惧的患者,我说,情绪来的时候,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不动,才对。
这就好比你和一个多年的好友闹掰了一样,你的内心有很多的愤怒、委屈、不舍.......在情绪的驱使下,你希望把面子找回来,你就开始争执、吵闹和情绪宣泄。这个时候对方也在气头上,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你越是着急和好,越是着急把面子找回来,你就越是会把对方推的越远,因为你的这些行为会把对方对你的最后一点情谊也消耗完。所以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不动。只要不动,和解的机会慢慢就回来了。
以前我在高中当心理健康教师的时候,有一次隔壁区县的教育局邀请我们去给那些考义务教育编的应聘教师当面试考官。面试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岗的考生抽到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题目,其中有一个女生,她的表现并不是最出彩的,但是她在试讲的过程中谈到了一点,任何情绪都是正常和合理的,我们应该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听到了这一点,我们一致同意,给了她全场最高分。因为我们觉得,这名女生是真的懂情绪的规律。
实际上情绪调节的方法特别多,任何心理治疗方法都包含着情绪调节的方法,甚至有些方法在很多心理治疗方法当中会被共同使用(如正念)。但是,要搞清楚的是,情绪的本质规律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是这个变化性(无常性),情绪是对立统一的,在某种契机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句禅语叫“烦恼如落叶,不捡自然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任何调节情绪的方法你都可以去尝试,只要有用,你统统可以去用,这个是术,是一种策略和技巧。而任何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需要去平等接纳的,这个是道,是心法,也是情绪治疗中的根本策略。只用道,是可以的,道术结合,也是可以的,但是丢弃道,只用术,就可能会走偏,你可能会发现越来越离不开某种方法了,对舒服的情绪越来越执着了。
所以面对情绪,尤其是那些极端强烈的负性情绪,你要学会后退,学会无为,学会虚静,学会不动。这就是情绪心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森田疗法在治疗情绪上的底层逻辑。(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