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SD简要选购思路
这部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咱们不啰嗦,尽量用几句话带过,理解基础知识大体方向就行了。
1.选择接口
对于大部分兄弟来说,我们最常接触到的还是消费级固态硬盘,主要分为2.5寸SATA SSD和M.2 SSD两种规格,其中又以M.2 SSD最为常见。
其中M.2接口的SSD也有SATA和NVMe两种协议,大家根据自己现有的电脑接口来购买,不要买错,咱们目前新装机时购买新硬盘一般基本都是M.2 NVMe规格的了。
2.选择PCIe协议
由于SATA SSD的应用场景比较狭窄,所以我们主要考虑NVMe M.2 SSD的问题。
NVMe协议的M.2 SSD走的是PCIe通道,满速PCIe3.0 x4的M.2 SSD读取速度能达到3500MB/s左右,满速PCIe4.0 x4的M.2 SSD更是能达到7000MB/s以上。
同时NVMe SSD是可以向下兼容的,比如PCIe4.0 SSD完全可以插在PCIe3.0和PCIe2.0的M.2插槽上使用,只不过读写速度会受到接口的带宽限制而已。
所以个人建议优先选择PCIe4.0 SSD,假如主板只支持PCIe3.0接口的话,PCIe4.0的硬盘插在3.0接口上虽然速度会被限制,但是温度表现也会比原生PCIe3.0的SSD更好些,更何况以后升级了平台还能继续用。
而PCIe5.0 SSD虽然速度快,但是太热太贵,对普通用户来说实际体验还提升不大,暂时还不太建议入手。
3.选择存储颗粒
目前消费级SSD市场中我们能买到的存储颗粒主要分为TLC和QLC两种,建议大家优先选择TLC颗粒的SSD,在寿命和性能方面更有优势。
其实QLC的SSD也不是不能用,起码对于普通家用用户来说没啥能明显感知的区别,只不过目前QLC颗粒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数据密度和性价比方面优势不大,所以建议大家再观望一下,等等技术进步。
NAND颗粒的存储单元会在写入时按电位表施压充电,读取时按电位表反查数据。
TLC、QLC二者的区别在于,TLC在1个储存单位中存放3位数据,QLC在1个储存单位中存放4位数据。
每个单元存储的数据位数越多,需要的电位精度就越高,充电就更困难,检验失败还需要重新充电,写入就变得很慢,同时充电也会对浮栅晶体管造成更大损耗;读取时也需要更高的精度,因此也会稍慢。
而这也是QLC的写入性能和寿命要比TLC差一些的主要原因。
4.选择DRAM方案
有独立DRAM缓存颗粒的SSD我们一般称之为有缓盘,随机读写性能更好,多为各家厂商的高端或旗舰产品,典型代表为海力士P44 Pro、三星SN850X、三星990Pro等,缺点是高性能带来了高发热,同时价格也是齁贵齁贵的。
反之,没有DRAM缓存的方案则称之为无缓盘,例如本文将要测试的致态TiPlus7100、三星990 EVO Plus、西部数据SN770、金士顿NV3和国产的佰维NV7400等等。
无缓SSD的真实随机读写性能稍弱于有缓SSD,不过优点是价格便宜,同时发热量大大减小,非常适合笔记本、迷你主机等散热空间狭小的设备。
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个人其实更推荐无缓SSD。
5.选择SSD品牌
就跟咱们买家电喜欢买大厂产品似的,固态硬盘领域也有大厂与小厂之分。一般来讲大厂的品牌背书质量更加稳健,小厂的产品性价比更高,咱们还是要对这块有个了解,然后结合自己预算和使用需求来综合权衡。
目前世界上能自主生产存储颗粒的厂商很少很少,能用上自家工厂生产的NAND颗粒的品牌才有资格被称为原厂固态,具体来说只有致态(长江存储)、三星、西数、SK海力士(Solidigm)、东芝(铠侠)、美光(英睿达)这几家而已。
比较推荐大家在预算充足的时候优先入手原厂SSD,在存储颗粒可以自产自销的情况下,物料来源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最好,不用担心某些三方厂商一样偷偷换硬件方案(说的就是你,X士顿)。
同时,原厂SSD技术雄厚,可以搭配自产的主控芯片或者自行调校固件,一般会有更强的性能表现。
6.选择PCB布局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一般不会有人注意到,不过在有些时候还真挺重要的。
M.2 SSD可以分为单面布局和双面布局,建议大家尽量选择单面布局的SSD。这类产品在背面没有存储颗粒之类的元器件,兼容性更强,在迷你主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中加装时不用担心因为过厚导致无法安装的窘境。
另外单面布局的SSD,其发热集中于正面,方便我们使用散热片或者主动气流来进行散热,整体的发热表现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