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愿意几十年忍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生活,却不愿意花哪怕一到两年的时间去重新投资自己,让自己脱胎换骨,去学一个新的领域的知识,去给自己一种人生全新的可能。为什么他们甘愿忍受几十年的枯燥和乏味,却不愿意花哪怕一到两年的时间去突破和改变呢?那么又该如何去突破改变呢?我想我们都希望人生活的鲜活精彩有别样的体验。别改变可以从重新评估一下你所认可的价值开始。那么今天我们就去讨来一些哲学家尼采的智慧,去重新审视评估可以改写我们命运的,我们司空见惯的价值。
错误的假设推不出正确的 m m m结论。
如果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或者观念中,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在其之上建立的一切认知都将摇摇欲坠。
如果你不介意平庸,只想安逸度日,那么,混迹在人群中,时时保持人云亦云,最终大家都不记得你,你也会慢慢忘记自己的存在了。
——尼采《权力的意志》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似安稳,但却是对自我价值的放弃。
最可怕的不是被别人忘记,而是被自己忘记。
真正的自我突破,要求我们勇敢地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圈,去质疑和重估一切价值。
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现有的一切。
相反,它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并勇敢地质疑它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自我突破、实现人生跨越式发展。
1
评判现有价值体系
信仰是比谎言更危险的真理之敌。——尼采《与孤独为伍》
尼采认为,许多传统价值观是社会、宗教和文化强加的,而不是个人自主选择的。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青少年发展专家德瓦旭希·杜塔认为:
大脑的发育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很多,大概要到25岁左右才可以发育完成。
与此同时,25岁时,个体的认知发展已经趋于稳定。之后,这些观念会逐渐融入潜意识,成为固有信条。
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对自己的固有价值观进行评估,那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我挑战;如果不去理会,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距离世界越来越远。
为了避免死在25岁,我们必须对自己过去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评估:思考这些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然后评价这些价值观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符合我们的内在需求和目标。
尼采认为,我们可以从文化变迁、个人经历和权力关系三个角度,去评判我们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历史
文化背景:尼采强调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影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价值观的根源。
如,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浪费粮食是罪过,尤其是中日韩三国。而欧美人们可能不这么认为。
民族传统:你的民族和文化有哪些我们认可的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如,在东亚,节俭是美德的传统观念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东亚资源贫乏、可耕地面积小、自然灾害频繁。
再比如,因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传统,很多人默认父母是爱自己的。长大后突然有一天发现不是,崩溃了。
社会变迁: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如何影响了这些价值观?例如,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等。
还以浪费粮食为例,经历过大饥荒的人,节俭粮食的行为更为明显,村子里的老人们即便血糖偏高,也一定要把孙子没吃完的蛋糕吃完。
而新一代的青年,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对饥饿不再敏感,自然不会以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去吃一些不必要的食物。
2)个人经历
对于个人经历中,有两种因素对我们价值观的影响比较大,一是关键事件,二是关键人物。
关键事件:个人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往往会对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回忆并记录这些事件,分析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
关键事件不是以事情的大小而定的,而是对我们个人的影响程度。
如,一位大姐已经五十多了,她说起自己小时候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里的劳动委员,飞奔回去骄傲地跟妈妈分享,结果被妈妈毫不留情的嘲笑了一通,“当个免费干活的还这么高兴”。
后来的十几年,她再也没有向任何人分享过什么。这对她来说,就是一件大事。
关键人物:回忆一下在我们过去的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人是谁?你觉得最讨厌的人是谁?仔细想一下温暖感和厌恶感都来自哪里?
比如,一位女性朋友说,她每次听到邻座男同事大声的打嗝、咳嗽就特别讨厌,偏偏那位同事又改不了。
后来,终于弄清楚了,她小时候差点家教很严。每天都在父亲的严格到近似苛刻的管教下学习,一个字没默写对,就是一个严厉的眼神,连续三个字没写对,后脑勺就会挨一个巴掌。
而他父亲就很喜欢大声的打嗝、清嗓子之类的。男同事的行为,触发了她痛苦记忆的按钮。
3)权力关系
尼采的权力结构理论强调,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权力关系的产物。
这一观点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价值观是否受到特定权力结构或利益关系的影响。
权力结构与价值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价值观往往反映了周围权力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在信息量庞大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甚至与自身的真实体验相悖而不自知。
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在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