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一起来回顾一下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国旗“五星红旗”吧!我们熟悉的五星红旗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当年的复选中,“五星红旗”的设计一开始仅得15票,而3号作品得到最高的185票,为何最终选择了五星红旗?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下设6个小组,其中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歌、国徽方案。会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7家报刊,刊登了新政协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迅速传遍海内外。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全国应征的国旗方案多达2992幅。朱德总司令、历史学家郭沫若、诗人艾青也都亲自设计了国旗图案。(图2)周总理指示,把选出的图案按类型编成一册,每幅图案编号但不写作者姓名,给予各位代表审阅、研讨。于是,第六小组精心挑选出38幅国旗图案,赶印成册,发到每一位代表手上。(图3)9月23日,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但意见很不一致。当时的投票结果显示:185人赞同复字第3号,129人赞同复字第4号,只有15人主张将五星红旗作为新中国的国旗。那么,受到赞同最多的“复”字第3号作品是什么样子呢?红色旗面,下边带一条杠(图4):红色象征革命,一条杠代表黄河。但张治中说,国旗上画横杠,象征南北分家,不能体现祖国的统一。9月25日,国旗选用的讨论仍在继续,最后五星红旗图案赢得了大多数赞同,其理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9月27日,经政协全体会议审议,全体政协委员一致同意新中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一名32岁的上海青年曾联松(图5)。曾联松原是浙江瑞安中学的教员,后来到上海一家由地下党领导的现代经济通讯社当编辑。解放后,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财务员。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的大五角星中嵌有锤头和镰刀(图6),而最终采用的国旗图案则比最初设计的图案更为简洁美观。神奇的是,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现的方形护臂织物上,自右及左横列着八个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二千年前就预言了五星红旗的诞生。(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