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各研究机构已经检测的一万年前至汉代的山东古DNA,但总是缺少岳石文化DNA的重要一环。
.
海岱地区的这个礼乐文明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制度化。但是龙山之后出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意外的现象,在距今3900年左右,龙山文化开始衰败,之后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文化,考古学上叫岳石文化。岳石文化的物质文化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迹象,但从从文明起源来说,海岱族群已经创造了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一个早期国家的形态。
.
在《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中有叶文宪先生的一篇文章《新夷夏东西说》,对于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阐述的夏西夷东两相对峙的相互态势提出了部分“修正”。主要内容:“夏”起源于东方且与山东龙山关系密切:“二里头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王湾类型和山东龙山文化深层次互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断层 ,也就是说 ,它们是先后由两支族属不同的先民留下的遗存。岳石文化无疑是夏代的东夷文化 ,那么山东龙山文化就不可能也是东夷文化。夏代时在今冀鲁豫皖地区夏人居西、东夷居东、先商居中、淮夷居南 ,夏人与淮夷联姻联盟 ,先商与东夷关系密切 ,这就是夏代夷夏东西的战略态势。一直要到商代中期 ,商文化才开始进入山东地区 ,经过商周时代的征尸方、征东夷后 ,华夏族大举移民东方 ,东夷才逐步地融合到华夏族中来 ,表现为岳石文化的东夷文化终于完全消失了。因此,部分学者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定义为东夷文化,这是不恰当的。
.
城子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岳石文化最为丰富的遗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座岳石文化城址,也是第一座夏代城址,碳十四测年结果大约为大约在3750-3400BP之间。
最近,中科院也公布了山东古DNA数据,一共85例样本,分别来自11个遗址,年代从6000年到1500年。其中令人注目的是岳石文化DNA,具体数据如下:
这两列岳石文化男性标本,分别是O-MF159707(属于F46一支)和C-F845,常染构成最接近河南仰韶,也就是类汪沟血统。
O-MF159707的上游祖源基本都来自黄河上中流域: 山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殉人O-CTS335)、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聂村遗址古人(O-BY145417)、青海宗日文化遗址(O-F2887)、 青海齐家文化(O-MF218104)。
C2b1b-F845是仰韶文化标志性基因,主要分布于中原及其西部:河南仰韶村遗址、内蒙古庙子沟遗址(仰韶)、河南郑州站马屯遗址(仰韶) 、河南郝家台遗址(龙山)、内蒙古夏家店上层文化、山西西周倗国墓地(庶民)、西藏日喀则玛不错遗址、西藏Sila遗址等等。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一例龙山文化男性标本(距今4417-4240年)Y染色体是N-FT38086,属于N1b1-CTS582的下游支系,常染成分最接近鲁北后李文化人群,但与两列岳石文化男性标本,确实是不同的祖源人群。
.
这些重要的数据清楚表明:岳石文化的创造者中有众多外来的异族移民。受传统的“夷夏东西说”影响,人们总是简单地把夏代时期生活于东方的部族统称为夷或东夷。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夷、夏之间的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夷、夏之分只能体现在地域这一层面上,其血统和文化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
.
海岱地区的这个礼乐文明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制度化。但是龙山之后出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意外的现象,在距今3900年左右,龙山文化开始衰败,之后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文化,考古学上叫岳石文化。岳石文化的物质文化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迹象,但从从文明起源来说,海岱族群已经创造了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一个早期国家的形态。
.
在《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中有叶文宪先生的一篇文章《新夷夏东西说》,对于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阐述的夏西夷东两相对峙的相互态势提出了部分“修正”。主要内容:“夏”起源于东方且与山东龙山关系密切:“二里头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王湾类型和山东龙山文化深层次互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断层 ,也就是说 ,它们是先后由两支族属不同的先民留下的遗存。岳石文化无疑是夏代的东夷文化 ,那么山东龙山文化就不可能也是东夷文化。夏代时在今冀鲁豫皖地区夏人居西、东夷居东、先商居中、淮夷居南 ,夏人与淮夷联姻联盟 ,先商与东夷关系密切 ,这就是夏代夷夏东西的战略态势。一直要到商代中期 ,商文化才开始进入山东地区 ,经过商周时代的征尸方、征东夷后 ,华夏族大举移民东方 ,东夷才逐步地融合到华夏族中来 ,表现为岳石文化的东夷文化终于完全消失了。因此,部分学者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定义为东夷文化,这是不恰当的。
.
城子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岳石文化最为丰富的遗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座岳石文化城址,也是第一座夏代城址,碳十四测年结果大约为大约在3750-3400BP之间。
最近,中科院也公布了山东古DNA数据,一共85例样本,分别来自11个遗址,年代从6000年到1500年。其中令人注目的是岳石文化DNA,具体数据如下:
这两列岳石文化男性标本,分别是O-MF159707(属于F46一支)和C-F845,常染构成最接近河南仰韶,也就是类汪沟血统。
O-MF159707的上游祖源基本都来自黄河上中流域: 山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殉人O-CTS335)、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聂村遗址古人(O-BY145417)、青海宗日文化遗址(O-F2887)、 青海齐家文化(O-MF218104)。
C2b1b-F845是仰韶文化标志性基因,主要分布于中原及其西部:河南仰韶村遗址、内蒙古庙子沟遗址(仰韶)、河南郑州站马屯遗址(仰韶) 、河南郝家台遗址(龙山)、内蒙古夏家店上层文化、山西西周倗国墓地(庶民)、西藏日喀则玛不错遗址、西藏Sila遗址等等。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遗址一例龙山文化男性标本(距今4417-4240年)Y染色体是N-FT38086,属于N1b1-CTS582的下游支系,常染成分最接近鲁北后李文化人群,但与两列岳石文化男性标本,确实是不同的祖源人群。
.
这些重要的数据清楚表明:岳石文化的创造者中有众多外来的异族移民。受传统的“夷夏东西说”影响,人们总是简单地把夏代时期生活于东方的部族统称为夷或东夷。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夷、夏之间的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夷、夏之分只能体现在地域这一层面上,其血统和文化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