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新唐书》长宁公主传】
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治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崇台、蜚观相联属。无虑费二十万。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阁华诡捋西京。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
次北惠训坊。(北至雒水,隋有翻经馆。)
长宁公主宅。(按公主为中宗第四女,降杨慎交,后降苏彦伯。《新书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洽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又曰: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按永昌县廨在道德坊,道德与惠训相接,故两坊皆有长宁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间,东与两坊相属,长宁因丐得之也。)岐王山亭院。密亳二州刺史郑仁恺宅。(崔融《郑仁恺碑》。薨于东都惠训里第。)坊北旧中桥。(隋大业初造,名立德桥,唐上元中韦机徒于东街。)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
半已西道术坊。(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通鉴》:大业三年劫河南诸郡送一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按此则道术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河南通志》卷七】
魏王池
在府城南,洛水溢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
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盛。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方舆汇编】河南府部-汇考十】
魏王池
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二】
魏王池
在洛阳县,南明统志:洛水溢为池,为唐都城之胜。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河南志》一卷】
半已西道术坊
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乐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道调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
【《新唐书》长宁公主传】
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治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崇台、蜚观相联属。无虑费二十万。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阁华诡捋西京。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
次北惠训坊。(北至雒水,隋有翻经馆。)
长宁公主宅。(按公主为中宗第四女,降杨慎交,后降苏彦伯。《新书长宁公主传》: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洽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又曰: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丐得之。按永昌县廨在道德坊,道德与惠训相接,故两坊皆有长宁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间,东与两坊相属,长宁因丐得之也。)岐王山亭院。密亳二州刺史郑仁恺宅。(崔融《郑仁恺碑》。薨于东都惠训里第。)坊北旧中桥。(隋大业初造,名立德桥,唐上元中韦机徒于东街。)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
半已西道术坊。(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后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惠训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通鉴》:大业三年劫河南诸郡送一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处之。按此则道术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河南通志》卷七】
魏王池
在府城南,洛水溢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明一统志》卷二十九】
魏王池“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盛。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方舆汇编】河南府部-汇考十】
魏王池
在洛阳县,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胜。唐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二】
魏王池
在洛阳县,南明统志:洛水溢为池,为唐都城之胜。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
【《河南志》一卷】
半已西道术坊
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乐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唐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道调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