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2不動菩薩的授記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不動菩薩初發心時。幾何天子而來集會。 佛告舍利弗。彼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天王及與帝釋魔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等。皆歡喜合掌作如是言。今此所聞被功德甲。我等昔未曾聞。世尊。彼不動菩薩當成佛時。於彼剎中所有眾生。不以下劣善根而得成就。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不動菩薩被甲功德。諸餘菩薩所未曾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諸餘菩薩被大甲冑。發趣無上菩提。無有如不動
-
1阿閦佛净土在大乘净土中是重愿力的、重般若的、重实践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所以往生阿閦佛剎须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贪着心往生,如《阿閦佛国经》说「有异比丘闻说彼佛剎之功德,即于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欲愿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乱意者,得生彼佛剎。」 由此可知,净土是不能以爱着心(贪图净土功德)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净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
-
0请问有纸质版阿閦佛国经结缘吗?
-
0大藏经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避之为吉。今人见左,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避之而务药之。譬之有君者,不思励治以求安。有身者,不惜保养以全寿。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萌。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以小恶为无损而不改。孰知小善不起,灾难立成;小恶不止,大祸立至。故太上特指心病要目百行,以为病者之鉴。人能静坐持照察病有无,心病心医,治以心药。奚伺卢扁,以疗厥疾。
-
0本經的請法者是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經中記載舍利弗雙手合掌請問佛陀,往昔的菩薩眾是如何發心趨向无上正等正覺。(舍利弗)既是舍利的兒子,因為他的母親名為舍利,所以名為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諸疑,在佛陀的聲聞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稱。 尊者舍利弗從座位起身,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向佛陀恭敬地請問過去的所有菩薩是如何去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梵語Bodhi_sattva,是指發起無上菩提心,利益一切
-
0修習《阿閦佛國經》 法的行人,在日常生活中應當依止《阿閦佛國經》,生活要以本經的見、修、行、果為中心,不斷地了悟經中的心要,務必使自身融入經典。我們現生於世間,以此世間為本經之示現,自己身於此世間,以阿閦如來之正見為見地,以阿閦如來的修持為修持,以阿閦如來的勝行為己行,圓滿證悟阿閦如來。在修習時,應注意下列原則: 首先要一心不退地皈敬三寶。堅住於佛法,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法印,並常聽
-
0阿閦佛在極早時期就受到重視和崇仰,在密教中是屬於金剛界五佛之一,五佛又名為五智如來、五智佛、五方佛、五聖、或稱五禪定佛(Panca dhyani-buddhah)指密教中以大日如來為主尊的五尊佛,有金剛界五佛與胎藏界五佛的分別。金剛界五佛,即毗盧遮那佛(Vairocana)寶生佛(Ratnasambhava)阿彌陀佛(Amitabha)不空成就佛(Amogha_siddhi).此五佛是居於金剛界曼荼羅中央的五解脫輪。 阿閦佛身金黃色,左手握拳置於肋部,右手下垂觸地,即所謂的阿閦觸地
-
0阿閦佛在东方的阿比罗提世界的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善快)意译为妙喜,所以阿閦佛的净土也称为妙喜世界。 在我们甚为熟悉的《维摩诘所说经》中,曾经对阿閦佛有扼要的描述。该经中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来娑婆世界的。像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往生的净土,也就是妙喜世界。 基于阿閦佛的愿力。此佛刹没有地狱、恶鬼、**三恶道;大地平正,没有高高低低的山谷瓦砾,柔软而随足的高低起伏。此净土的居民都实行善事
-
0阿閦佛(梵名AKsobhya-budbha),汉译有阿閦、阿閦鞞、无嗔恚、不动、无动等的名号,在大乘佛法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出现于初期大乘经典中,是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 阿閦佛于因地时,在东方有阿比羅提国土(梵名Abhirati),译为(妙喜),是甚为可爱意乐的意思,大目(或译为广目)如来出世,宣说菩萨的六波羅蜜行。那时有一位比丘,愿意修学菩萨行。大目如来对他说:学诸菩萨道者甚难,为什么呢?菩萨于一切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不得
-
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7-Vb969nbEddouScTtexg 提取码:pkyz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
0德诚居士整理 妙喜世界不动如来,与念佛人相当有缘,只待大众发愿求生,不动如来因地发心云:「世尊,我今发此大心,如是回向,乃至未证菩提,若于一一语言,不与念佛及一切智相应,则为欺诳诸佛。」 也就是他发菩提心一直到成佛的这段行菩萨道期间,时时刻刻举足下足不曾悖离念佛,身口意三业常与一切智相应。而现在不动如来已经成佛,若有人学不动如来往昔行愿-念佛,则能得不动如来摄受,而往生彼佛净土。 佛云:裟婆世界无如妙
-
37
-
0
-
4【阿閦佛】为不动如来,对应的罗马拼音为Aksobhya,意思为“不动”,因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故名为“不动”,有无嗔恚的意思。《佛说阿閦佛经》中说阿閦佛为菩萨时,在大目如来(或译为广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妙喜”。由于他的愿力所感,佛刹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柔软,一切人都行善事,环境极其殊胜。依《大宝积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