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18贴子:411,607

我想问问大家喜欢宝钗的哪些地方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其实是喜欢很林黛玉的,但是不讨厌宝钗,主要是很喜欢很喜欢红楼梦,想问问大家是喜欢宝钗的哪些地方?其实喜欢他们两个是不矛盾的,纯粹是交流下红楼心得,谢谢大家了!


1楼2011-07-24 23:04回复
    谢谢你,说说林黛玉有什么值得喜欢的地方?


    IP属地:浙江2楼2011-07-24 23:10
    回复
      我很难理解,真正看脂评本原著,而非受电视剧、程高本、越剧、主流观点影响的人,会看不出薛宝钗的好处,而喜欢林黛玉。


      IP属地:浙江3楼2011-07-24 23:11
      回复
        2楼 很不和谐
        应该是酱紫
        大观园里“最”博文,
        蘅芜君子谊“最”真。
        腕底风雷“最”警世,
        毫尖丹青“最”传神!


        IP属地:河南4楼2011-07-24 23:30
        回复
          我们这里从来最不喜欢捣浆糊。人家既然喜欢提问,当然也应该最喜欢客观的回答了。


          IP属地:浙江5楼2011-07-24 23:32
          回复
            谢谢你们,我很爱黛玉。
            她很真诚,活的毫不掩饰,即使是很辛苦。
            最爱她一句,我为的是我的心。
            相比之下宝钗活得还要辛苦些,她不能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当然,她的大方得体,我也很喜欢。
            一个人是做不到两者兼顾的。我更是倾向于为自己的心活着,才能够尽量的减少遗憾。心中的那么多话都不能说出来,也是很痛苦的。
            黛玉就是一个理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像宝钗这样,心累,需要顾及的太多。
            我做不到把心中所想都表达出来,没那么洒脱,所以黛玉始终只能是个理想。


            6楼2011-07-25 02:49
            回复
              世外仙姝何其多,山中高士唯有钗。


              11楼2011-07-25 21:46
              回复
                林黛玉是执着于情的,至于名利,我觉得她不需要。黛玉敢于用行动表示她是爱宝玉的,不在乎宝玉在别人的眼里是个什么人,不会觉得宝玉不去做官没什么不好。
                宝钗她太懂这个世界的规则,她有很多顾忌,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若说有什么危害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我想她是不会去做的。也许在某些时刻,她对宝玉动过心,但是说不上爱。宝玉是不符合她的标准的吧。
                我觉得执着于一些值得的事情,有所追求,生活才会有趣一些,不是吗。宝钗执着于她的大家闺秀的身份。
                不觉得她丢失了了她的青春?本该活泼无忌的年纪,却是太过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就杨妃扑蝶一段,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天真烂漫。
                每个人活着都是有一个阶段的,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是孩子的样子,该是成人的时候,就该成熟。宝钗丢失了她的宝贵的青春时代。


                12楼2011-07-25 22:02
                回复
                  回复12楼:
                  对于你这种不看原著的YY佬,我真不知道要说什么。


                  IP属地:浙江13楼2011-07-25 22:07
                  回复
                    天哪,难不成这种人就是来宝钗吧求原著扫肓的?


                    IP属地:浙江14楼2011-07-25 22:10
                    回复
                      算了,遇到这种从来不看原著,只知道凭空YY的垃圾拥林派,我也只有一遍遍让你们看清楚林黛玉是什么东西了


                      IP属地:浙江15楼2011-07-25 22:12
                      回复
                        一、林黛玉拿“混帐话”劝谏宝玉
                        自程高本系统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开始流行以来,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就受到了很多拥林派论者的狂热追捧。近几十年来,这个人物形象更是被戴上了“反封建”、“叛逆者”一类的桂冠,而备受“红色红学家”们的顶礼膜拜。有人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见何其芳《论红楼梦》及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有人则宣称贾宝玉与林黛玉共同体现了一种“与封建主义为敌的叛逆精神”(见蒋和森《贾宝玉论》及阮若琳《给热爱〈红楼梦〉的中学生的一封信》),有人则干脆以是否拥林来作为衡量一个人在红学领域“进步”抑或“反动”的标尺。然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却远不是什么“反封建”的“叛逆者”。她实际上是一个极其重名重利,有着强烈世俗欲念和追求的女子。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什么“与封建主义为敌”的精神,相反,倒还时不时地表露出一种渴望获得“封建势力”的赏识和恩宠,以致荣耀显达的心理和情态!过去,“红色红学家”们之所以认定林黛玉是所谓的“叛逆者”,其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小说第32回中,贾宝玉说的“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以及第36回所谓“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一句。论者往往喜欢抓住这两段文字大做文章,一遍又一遍重复所谓的“革命”、“叛逆”、“反封建”之类的话语。但实际上,书中诸如此类的情节,不过是表现了贾宝玉在狂热“情迷”之下,而对林黛玉产生的一种错觉和误判罢了。在小说真实的叙事当中,林黛玉不仅说过所谓的“混帐话”,拿“混帐话”劝谏过宝玉,而且在全书中,恐怕还就属她劝谏的次数最多,态度也最积极!比如,第34回,宝玉挨打之后,林黛玉前往探望。她心中虽然千回百转,可思虑再三以后,她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句所谓的“混帐话”: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第34回)
                        好一个“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里边自然包含了劝宝玉改掉其“不求上进”的老毛病的意思。可见,黛玉的头脑中也并非并没所谓的“混帐思想”。果然,贾宝玉对此也十分敏感,在不禁“长叹一声”以后,他断然地驳回了林黛玉的劝导: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34回)
                        虽然宝玉的反驳仍以一句略带讥讽的“你放心”打头,但读者试想,若宝玉真的为琪官、金钏这些人死了,又弃置黛玉于何地呢?又如何叫她“放心”得下呢?宝玉挨了打,他自然是希望满心喜爱的林妹妹,给他以志同道合的安慰。但在此关键时刻,从后者口中说的却尽是这种“混帐”言语,我们不难从宝玉的那一声“长叹”中,读出多少失望和无奈的情绪!而宝、黛价值观之差异,由此亦可见一斑。
                        由此,回溯前文,林黛玉也并非真的自幼不劝宝玉立身扬名。第9回,宝玉前往私塾上学,到黛玉这里辞行。那黛玉是如何鼓励、劝谏他的呢?小说写道: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第9回)
                        ——你看,黛玉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宝玉“蟾宫折桂”的荣耀!
                        而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证据,乃是第79回中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再一次劝谏。在此回中,宝、黛刚谈论了一会儿关于《芙蓉女儿诔》的修辞、用语的问题,林黛玉便又针对贾宝玉,作起了“思想政治工作”: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所以叫你们过去呢。”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一面说话,一面咳嗽起来。(第79回)
                        ——林黛玉要贾宝玉遵循官场礼规,去拜会已成贾府亲家的孙绍祖这些人。对此,宝玉自然是极端厌恶的,想找借口推脱不去。可黛玉是怎么告诫他的呢?“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看见宝玉如此不落教,她一面说话,一面还急得咳嗽了起来。其急欲引导宝玉走“正路”,去做“正经事”的心态,已经表露无疑了。


                        IP属地:浙江16楼2011-07-25 22:12
                        回复
                          面对以上揭示出来的客观事实,拥林派论者自然也免不了要为黛玉辩解一番。对于第一个事例,拥林派通常的辩解是,黛玉不过是心疼宝玉,担心宝玉挨打而已。对于第二个事例,拥林派的辩解是,那不过是黛玉跟宝玉说的玩笑话罢了。对于第三个事例,拥林派则辩解说,黛玉不过是考虑到“迎春要嫁了,宝玉应该在亲情这方面去拜会孙家,没考虑到官场的事”(见网友“红露·伊”的发言)。但这三个方面的辩解,都根本不能成立。我们先来看第三个事例。林黛玉的本意,究竟是要贾宝玉从亲情的角度去关心迎春,还是要劝贾宝玉借姻亲走动的机会而去结交官场呢?这一点,只要看看贾宝玉对此的反应,就不难知道:宝玉拍手道:“何必如此忙?我身上也不大好,明儿还未必能去呢。”——很清楚,贾宝玉对此的反应,就是要尽可能地找理由推脱不去!而众所周知,贾宝玉正是大观园内最关心众女子命运的一个人物。第79回,小说写薛蟠娶了夏金桂,宝玉尚且不住地替香菱的命运担心,对她说:“……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同回,写迎春搬出大观园待嫁,宝玉甚至惆怅、伤感地作歌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他会是那种不在乎姐妹亲情,不关心二姐迎春今后命运的人么?若林黛玉当真只是要他“在亲情这方面去拜会孙家”,他又岂有可能是这种想找理由推脱不去的态度呢?可见,林黛玉的想法正是要贾宝玉借贾、孙两家结姻的机会,多多出去走动,这样才好结交那些官场人物。故而,才会引发宝玉的抵触心理,让他想到要找借口加以拒绝。对此,拥林派论者的进一步辩解是说,当时“黛玉只是要把话题岔开,没想那么多,……没考虑到官场的事,而宝玉想到了,才断然拒绝”(见网友“红露·伊”的发言)。但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在《红楼梦》中,黛玉是何等精细的人,宝玉能比她还精细?能从黛玉的话中,揣测出连黛玉自己都没想到的意思?如果再往下看看林黛玉接下来的表现,问题就更清楚了:黛玉道:“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那林黛玉是要贾宝玉把他的老脾气给“改改罢”。若黛玉不是不满于宝玉“不求上进”,一提到官场的事就恼火、生气的老毛病,又何至于出言要他“改改”呢?难道贾宝玉竟还有一个不顾亲情,不关心姐妹命运的毛病需要去改吗?足见,拥林派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完全陷入了所谓“一林障目而不见红楼”的困境!清楚了第三个事例,第一、二两个事例的问题,就很容易澄清了。关于第一个事例,黛玉那时确实有心疼宝玉的心理在里面,可她劝宝玉“从此可都改了罢”却绝不是单单出于疼爱的心理。因为在第78回,书中就已经写明:“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庚辰本第78回)可到了第79回,黛玉却再次劝告宝玉:“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如果说在第34回,黛玉只是为担心宝玉挨打而劝他,那么,到了第79回,宝玉早就没有了挨打的危险,可林黛玉却为什么还要劝他改呢?可见,林黛玉对结交官场的看重,才是她心理一以贯之的精神!最后,第二个事例的问题也可以顺带解决了。林黛玉勉励贾宝玉去“蟾宫折桂”,这可能是什么“玩笑话”吗?如果真的是“玩笑话”,她后来还会那样费力地一再劝谏宝玉么?左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右一句“把脾气改改罢”,她甚至不惜为此而责备宝玉“一年大二年小”,认为宝玉是越活越回去了。如果这也是“玩笑”,也不免是把“玩笑”开得太大、太认真了!
                          其实,最能说明宝、黛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的,又莫过于如何对待贾雨村的问题。前面说过,论者喜欢抓住第32回中贾宝玉说的“林姑娘从不说这些混帐话”大做文章,但实际上,书中的这类情节不过是反映了宝玉在热恋之中产生的对黛玉的一种错觉和误判罢了。在小说真实的叙事当中,林黛玉早就用她的实际表现,将贾宝玉给她的评价打了个粉碎!这且不去说它。现在,我们感兴趣的是,又是怎样的具体原因,才诱使贾宝玉说出了那句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激愤之语呢?通观整个第32回,我们看到,这件事正是由史湘云劝贾宝玉出去拜会贾雨村,要他“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而引起的。在贾宝玉的眼中,像贾雨村这类的世俗官僚,都不过是一些“禄蠹”,也就是不懂君臣“大义”,只顾个人沽名钓誉的国之蛀虫。他当然宁可一辈子躲在女儿国中,也不愿意同这种人同流合污。正是湘云和袭人的一唱一和,才使得宝玉不得不抬出黛玉来压倒她们。然而,贾雨村又是什么人呢?他正是林黛玉的启蒙老师。黛玉从学贾雨村一年或数年(小说这里因为作者修改的缘故而发生了时间上的错乱,参见拙著《贾玉·甄玉·石头·神瑛》中的论述),她的两次进京,均由贾雨村一路陪护而行。——按,小说第3回中说:“黛玉……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而庚辰本这一回的回目,即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又,在数年后的第16回中,黛玉办完父丧,与贾琏一起归京。


                          IP属地:浙江17楼2011-07-25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