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敢回去见曹操呢?这事还得从董承说起。当年就是他把曹操找来的,目的是对付干乱政事的韩暹。曹操一来虽然赶跑了韩暹,可是自己却大权独揽,架空了献帝,这让董承感觉很过意不去。汉献帝对曹操的专权也很不满,希望有人能像当年王允除掉董卓那样除掉曹操,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选来选去,他选中了国舅、车骑将军董承。顺便说一句,董承得女儿是献帝的贵人,那么董承应该是献帝的丈人,而不是国舅。为《三国志》作注的宋朝的裴松之认为:古人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于是献帝把自己的意思写成诏书,夹在一条玉带中,一齐赏赐给了董承。这被称为“衣带诏”。董承接到诏书后苦思冥想,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就又联合了几个人,他们是: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和王子服、还有议郎吴硕,另外一个就是刘备。《三国演义》说马腾也参与其中,这个不是史实,是为了引出下文而设的引子。《演义》还说,大家不但盟誓,还在衣带诏上签了名,史书上没这么说,但是以常理度之,应该不会有。要知道这种事是绝密中的绝密,怎么会留下书面证据,而且还是签名,那不是等着人家来抓吗?
刘备参与了这件事后,怎么想怎么不应该,越想越害怕,这回终于找了个借口跑出来,说什么也不能回去了。他跑出来没多久,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的事就泄露了。曹操开始了残忍的报复,董承等人全部被杀。曹操还曾一度打算废掉汉献帝,但是被手下的谋臣劝住了。的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是大家公认的正统,如果曹操另立一个天子,其合法性暂且不说,大概除了他自己谁都不会承认,那不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吗?曹操才不会干那种傻事呢!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董贵人,当时怀有身孕,曹操连她也不放过。献帝多次为其讲情,曹操也没同意,到底连董贵人也杀了。曹操这样做既是报复,也是惩戒,更是试探。曹操虽然大权独揽,可是他最担心的是有人会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外部的威胁明刀明枪,曹操不怕,真正让他头疼的是来自内部的威胁。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是步好棋,但汉献帝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号令天下,可如果用不好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爆炸。曹操通过这次镇压来告诉献帝和那些潜在的反对者不要蠢蠢欲动,同时也试探一下朝中大臣的反应。毕竟那些潜在的反对者在跳出来之前都隐藏得很好,曹操要借机试探一下,看看那些大臣们是忠于汉室多一些还是忠于自己多一些,也许曹操心里已经设置了“及格线”以此来划分敌我。
处理完内乱,曹操腾出手来对付外敌,加之又发现刘备也参与了董承的密谋,所以他决定亲自东征刘备。但是诸将都认为袁绍正要举兵来犯,这个时候不应该去进攻刘备。曹操说:“刘备,人杰也。不击必为后患。”也许曹操这时正在为放走了刘备而暗自后悔。可能与刘备相处一段时间后,曹操也发现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应该及早除之。而且曹操手下一流的谋士郭嘉也劝曹操先击刘备,于是曹操领兵东征。《魏书》记载,刘备也知道官渡方面战事吃紧,所以当他听说曹操亲自领兵来犯时非常吃惊,但是还不太相信。立刻带数十骑登高远望,远远看见曹操的帅旗,刘备当机立断,“弃众而走”。《魏书》的这段记叙虽然有些夸张,有吹捧“太祖”之嫌,但至少说明双方实力不在一个档次。果然此役曹操大胜,刘备的妻子和孩子都当了俘虏,他本人败走投奔袁绍去了。曹操随即进兵下邳,下邳守将关羽投降。
曹操获得完胜,立刻带兵回官渡以敌袁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白马守将东郡太守刘延向曹操求救。曹操亲统大军前来救援。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决定命运的一战开始了!
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