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菁灵吧 关注:198贴子:10,626

古代仕女的盘发发髻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 ,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IP属地:广东1楼2012-08-31 00:48回复
    倭坠髻

    流行时期: 魏晋——五代
    “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
    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
    


    IP属地:广东2楼2012-08-31 00:49
    收起回复
      朝天髻

      五代后蜀时发髻名。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
      


      IP属地:广东3楼2012-08-31 00:49
      回复
        双刀髻


        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
        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
        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
        


        IP属地:广东4楼2012-08-31 00:49
        回复
          牡丹头

          明代妇女发式。
          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
          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
          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IP属地:广东5楼2012-08-31 00:49
          回复
            朝云近香髻

            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
            


            IP属地:广东6楼2012-08-31 00:50
            回复
              巾帼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
              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
              


              IP属地:广东7楼2012-08-31 00:50
              回复
                抛家髻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
                


                IP属地:广东8楼2012-08-31 00:50
                回复
                  元宝髻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
                  


                  IP属地:广东9楼2012-08-31 00:51
                  回复
                    灵蛇髻

                    始自魏、晋时期。
                    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
                    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
                    《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IP属地:广东10楼2012-08-31 00:52
                    回复
                      十字髻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
                      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8-31 00:54
                      回复
                        惊鹄髻

                        其形如鸟振双翼状。惊鹄髻式,
                        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
                        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IP属地:广东12楼2012-08-31 00:54
                        回复
                          凌云髻

                          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IP属地:广东13楼2012-08-31 00:54
                          回复
                            堕马髻

                            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
                            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
                            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
                            《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IP属地:广东14楼2012-08-31 00:55
                            回复
                              百合髻

                              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IP属地:广东15楼2012-08-31 0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