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年夏季主雨带主要位於华北南部至黄淮一带,南方地区夏季降水总体偏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夏季降水格局有两个主要空间分布形态:一个是“南涝北旱”,华南和华北降水情况完全相反,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华南降水多,华北降水少;一个是“三明治”形态,华南偏多、江淮地区(从长江中下游到淮河一带)偏少、华北也偏多,两头多,中间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夏季降水格局“三明治”形态有所加强。
最近几年,我国降水格局发生改变,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
在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自2009年以后有所增加。其中,西北2008年—2011年降水量增加,但2012年偏少;华北2010年以后降水量增加,特别是2012年显著增加;东北2007年以来降水量增加,2010和2012年显著偏多,但2011年偏少。
从主汛期(6月1日—8月31日)降水量来看,整个北方地区2012年降水量显著偏多。西北2008年以来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华北2010年以后降水量显著增加;东北2007年以来增加,特别是2010年和2012年显著偏多。
宋连春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夏季主雨带经历了由南向北移动的年代际(十年至数十年周期)变化,从长江以南向长江黄河之间移动。尤其在最近四年(2009—2012年),我国夏季主雨带主要位於华北南部至黄淮一带,较2009年之前的情况又略有北移。与之对应的是南方地区夏季降水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年代际变化,并且最近四年南方地区夏季降水总体偏少。
“最近几年,我国夏季主雨带的北移已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趋势,这一趋势正在逐步得到更为普遍的认可。”宋连春说,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因素非常复杂。我国夏季主雨带的位置变化不仅受到东亚夏季风强度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等有显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