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禟吧 关注:3,942贴子:159,487

‖胤禟‖——【水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九爷


1楼2013-10-04 12:46回复
    插楼


    3楼2013-10-04 12:52
    回复
      而到后来“胤禟赴西宁后,雍正帝密令川陕总督年羹尧,对胤禟严加监控。胤禟并未加意收敛,处事风格一如以往。他将巨额家财带至发遣地,其家人凡在集市购物,不计价钱,听人索要,如数给予。故贸易者趋之若鹜。所以,他虽整日闭门不出,名声远扬,当地人皆知这里住着一位九王爷,称他为贤王。当其身边太监被撤回京城时,他赏给每人金条及西洋金表等贵重之物。又常向属下说:“倒是把我一个人怎么样也罢了,把我这些跟随的人都带累在这里,我心上很过不去。要是他他们都收回去,过一日平安日子,我就死也是甘心的。”众人皆知,无不感激。”从这里看出来,九爷虽然被监视着,但是仍还有自由,也就是说雍正也没有怎么担心顾虑九爷,主要是顾虑八爷和十四爷,而九爷这样做,我觉得是想让雍正把注意力从八爷的身上转移到九爷自己的身上,让八爷安全。他从驻地秘密与胤祯、胤礻我等人通信。与胤礻我的信内,有“机会已失,追悔无及之语”。“胤礻我没有按照事前约定,阅后立即烧毁信札。雍正二年,查抄胤礻我府邸时,此信被发现,遂成为胤禟的罪证之一。”也就是说九爷在之前就已经大概猜到了以后的境遇。


      5楼2013-10-04 13:10
      回复
        “雍正帝得闻,怒不可遏。对诸王大臣说:“胤禟不知感激朕恩,肆行傲慢,全无臣下事君之礼,且称出家离世等语。其意以为,出家则无兄弟之谊,离世则无君臣之分。如此荒诞不经,朕不解其胸中是何意见也。朕受皇考付托之重,临御以来,于国家政务悉心办理。朕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经理有余,惟于弟兄之中,此数人万难化诲,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俱困。”这时的雍正已经慢慢的开始准备对九爷下手了。


        6楼2013-10-04 13:14
        回复
          “曾经得到胤禟救助的山西贫民令狐士义,此时得知他的境遇,千里迢迢赶来,扮做买卖人,假称有要事求见,遭到胤禟拒绝后,仍不甘心,通过胤禟的太监,投递书帖,内称山陕百姓都说胤禟好,又闻胤禟遭难,表示愿辅有道之主,不附无道之君,欲聚合山陕兵民,以救恩主。胤禟阅后,将帖子送还,告称:“我们弟兄没有争天下之理”,此后若再说这话,即差人缉拿。事后,胤禟向穆景远转述经过,穆景远称应执拿此人,交与楚宗,否则必是大错。胤禟不以为然,说:“若拿了这人,他就大吃亏了。””在这件事上,我觉得百度百科上的评价不是特别的准确,甚至有点小问题:
          我认为以下这些观点比较正确:
          1.所谓“我们兄弟没有争天下之理”,意指以往清朝数代,无论因皇位或其他事由,皇室内部皆无武力相争之事。这一传统,显示出满族所具有的较强凝聚力。
          2.胤禟深明其中利害,却不愿通过执拿令狐士义再邀功,以减轻自身罪责。这与其重义气,敢于担当的一贯作风相符,从中也可看出其品性的某些特点。
          3.他在身历危难之际,断然拒绝令狐士义救助,体现出顾全大局的意识及较强的皇权观念,忠君思想。当然,这也是人心思定的社会主流观念使然。这样做的客观效果,则是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了清朝统治的稳固与社会的安定。
          我认为以下这些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
          1.胤禟虽曾积极参与储位之争,最终结果非其所愿,然而此时在他看来,已无可能,也无必要改变既成事实,唯求相安无事,苟全性命,随遇而安。
          2.断然拒绝令狐士义的做法,也多少透露,直至此时,尽管旁人为他担心,欲行相救,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已处生死关头。换言之,他对自己其后所受惩罚的酷烈程度,仍无足够认识。
          我觉得不是像这样子说的,因为说九爷对自己其后所受惩罚的酷烈程度,仍无足够认识,这有点说不过去,一个人能够经商,赚的盆满钵满的并且“穆景远所言当属实。雍正三年后,胤禟受到益严密的监控,与家人来往信件均被查看。这迫使他寻找应付之策。他从与俄文字母有些相象的拉丁文字母(罗马注音字母)中受到启发,于是在满文原有12字头基础上,造出19字头,又添改拉丁文字母后,用以拼写满语,除与家人通信时使用外,在此前后他给胤祯的信中,也曾使用这种由他所独创的字体。这种做法增加了信件内容的保密性,也成为他的一大罪状,即所谓“别造字样,巧编格式,令伊子学习,打听内中信息,缝于骡夫衣袜之内,传递往来,阴谋诡计,俨问敌国。太祖高皇帝钦定国书,臣民所共遵守,塞思黑径改添造七字头,私行刊刻,变乱祖制”,等等。”从这两点就可以充分证明九爷的IQ、EQ是无敌的。。。。。


          7楼2013-10-04 13:33
          回复
            所以我觉得九爷并不是认识不够,而是因为九爷还是在心里仍然相信雍正不会绝情至此的。


            8楼2013-10-04 13:35
            回复
              “胤禟既对朋友贫民下人好施大度,又善敲诈勒索贪官富商,有侠道风范, 他对钱财的贪欲,对权势的热衷,既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也反映了皇权政治对其心灵的腐蚀。事实上,即使是雍正帝本人,尽管拥有皇权,乾纲独断,但仅从对同胞手足残酷惩治而论,其心灵岂非同样是被皇权所扭曲?”我觉得这个不是很正确,因为既然说九爷对“钱财的贪欲”,之前又说“对朋友贫民下人好施大度。”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敲诈勒索贪官富商,有侠道风范, 他对钱财的贪欲,对权势的热衷,既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也反映了皇权政治对其心灵的腐蚀。”而我觉得只要是人就有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10-04 13:47
              回复
                “只有1927年撰讫的《清史稿》有《胤禟传》。该传不足700字,以胤禟在雍正初年的事迹为主要内容,隐约体现出撰者与清帝“同好恶,公是非”的取舍方针。”这一句话就充分的说明了一点,这些史书不能够全部相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浮云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10-04 13:50
                回复
                  个人观点
                  -------END--------
                  ------------------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10-04 13:51
                  回复
                    有时候不能全都相信百度。
                    当然看史书时也要慎重,
                    因为撰者与清帝“同好恶,公是非”的取舍方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10-04 13:55
                    收起回复
                      严重同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0-04 15:24
                      回复
                        我的九爷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10-04 16:52
                        收起回复
                          九爷是真汉子。我真心敬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0-14 16:02
                          回复
                            同好恶,公是非 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18楼2013-11-02 08:36
                            收起回复
                              额,,,,,,时光已逝,,奈何你我对以往均是不知,遗憾也好,怀疑也罢,都已归为尘土,怀念感伤而已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1-21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