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话吧 关注:369贴子:2,118
  • 23回复贴,共1

康熙时发生在赣西的清军驱逐棚民事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自 《江西通史》第9本《清前期卷》


1楼2014-02-10 19:39回复
    在赣西北一带,有一个族群以前被称为“棚民”,所谓的“棚民”是明朝后期从福建闽西、广东北部山区迁入赣西北宜春、萍乡、分宜、万载、铜鼓的流民,因为他们是外来人,加上语言不通,很难进入起码有数百年定居历史的本地人社会和聚落中,所以往往要在山上搭棚居住,或散居于山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中,形成自我认同并有较强凝聚力独特的一个族群。到明朝末年时,这一带的流民人数大约有几十万之众,成了赣西北一带不安定的因素。


    2楼2014-02-10 19:40
    收起回复
      早在明朝崇祯末年,闽地移民就以天井埚为中心,在邱仰环的带领下攻入袁州府城,旋被清军平定。清顺治五年朱益吾又率闽人举事,最后在官府的追剿下受抚。吴三桂叛乱占领长沙后不久,“棚逆朱益吾”等再次起事呼应,并且配合吴三桂叛军占领萍乡县城,“恣行焚戮,沿乡掳劫”。作为反击,时任袁州副将的赵应奎很快捕杀了“棚逆”首领朱益吾。


      3楼2014-02-10 19:40
      收起回复
        此时袁州副将赵应奎意识到“棚民”是赣西北一带不安定的因素。为此他向清廷呈送了一道奏折《为呈报驱逐棚民以靖地方以固邦本事》。
        赵应奎向清廷呈送的这道奏折很快被康熙帝采纳,于是在赵应奎指挥下,断然采取驱棚行动。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宜春县志》收录的《总镇赵咨呈稿为呈报驱逐棚民以靖地方以固邦本事》中对这次行动的过程和地点记载的甚为详细:
        (康熙)戌午年(按:即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初六日,遣健丁营守备许君用、中营赵光正,会同袁军厅孟前往三关九图等处,驱逐棚民。又檄防守槠树潭都司汪国梁驱逐慈化余家坊、桐木、上栗市荆坪、黄塘、马岭、桃塘、马坑、施家坊等处,驱逐棚民数千余户,悉令回籍,永绝根株。


        4楼2014-02-10 19:41
        回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修的《萍乡县志》对此也有简要记述:“康熙十七年,大兵捣洗棚穴,驱逐贼党,难民稍得安业。”说明驱逐棚民事件涉及袁州府数县,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由于军队直接参与驱逐棚民,故收效迅速明显,也赢得了世居在这里上千年之久的土著居民的一片赞颂之声。为了表示对赵应奎等人的感激之情,当地土著居民打造了一块《文武公祖父母驱逐棚寇功德碑文》,将其抬升到“文武公祖父母”的地位,已经高于“青天父母官”之谓。


          5楼2014-02-10 19:41
          回复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好多赣语知三章组声母同端组,这也算得上是赣语的一大特点,而宜春话里却是读舌叶音,是不是宜春清明朝死的人多,土著少,外来移民官话的影响


            6楼2014-02-10 20:01
            收起回复
              唯独没有宜春


              8楼2014-02-11 14:19
              收起回复
                我们是明朝初期从宜春县迁到湖南岳阳地区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12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