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互动吧 关注:29贴子:72
  • 0回复贴,共1

环球网对话德资深媒体人:中国车进步惊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4年4月20日,北京国际汽车展在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众多厂商带来了旗下的最新力作,也吸引了各国媒体人,其中就包括德国资深汽车杂志《汽车制造》(Automobil Produktion)的发行总监斯蒂芬·瓦德森先生(Stefan Waldeisen)。环球网记者就中国汽车产业的有关问题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他对中国汽车业和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有何独到见解。
  斯蒂芬·瓦德森先生是德国《汽车制造》杂志的发型总监。四年前《汽车制造》落户中国后,斯蒂芬先生就开始关注中国汽车业。而当被问及他所知道的中国汽车品牌时,他第一个提到了比亚迪(BYD),而吉利(Geely)和长城(Great Wall)等名牌也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接下来则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些看法。斯蒂芬先生认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速度令人惊讶。虽然起步较晚,但强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迅速赶上了国际厂商的脚步。
不过与最成功的亚洲品牌如丰田(Toyota)和本田(Honda)等相比,国产厂商的市场推广的设计理念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在这里,斯蒂芬先生专门提到的“品牌定位”这个概念。
  在他看来,欧洲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汽车市场,因而行汽车品牌到经销商到消费者都已经十分成熟。这对于任何一个外来者都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较高,任何其他地区的产品都将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宝马,奥迪等老牌厂商的存在,欧洲的高端车市场实际已经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而丰田等品牌成功的原因正是明确了“高性价比”的品牌定位。因此如果中国品牌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更明确的自身定位才行。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厂商的普遍问题还离不开“质量”和“设计”这两个词。虽然早已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但国产车离突破瓶颈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奔驰等国际一线品牌用了漫长的岁月来积累品牌价值。而消费者在选择自己的座驾时会优先考虑这些品牌因为他们是身份的地位的象征。
  中国厂商想要跻身世界行列自然不能急功近利。任何一个塑造品牌和转型的过程都绝对称不上容易。这里斯蒂芬先生提到了奥迪的例子。他说在20年前,奥迪在德国的状况并不好。由于产品线的保守和陈旧,奥迪一度成为“老爷车”的代名词。
  在意识到问题后,奥迪开始改变,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运动和时尚的元素,才重新赢得年轻顾客。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奥迪却用了13年。瓦德森先生认为,如此深厚的底蕴尚且需要如此漫长的转型期,中国自主厂商没有理由不拿出耐心。
  随后话题转向了市场方面。斯蒂芬坦诚道由于糟糕的经济,欧洲除了德国之外的经济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这给汽车厂商,尤其是高端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在欧洲市场新车的销售愈发缓慢。
  与此同时,中国车市持续保持增长,仅去年一年就保持了13.9%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国际厂商自然而然将目标瞄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斯蒂芬先生称:“我觉得中国汽车品牌完全不用着急扩张。中国市场是如此巨大,哪怕中国和国际汽车厂商一同进入开发,在十年之内市场都不会饱和。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是稳定而高速的。我认为中国厂商完全有理由利用主场优势首先抓住本国消费者的心。”
  至于汽车产业的未来,斯蒂芬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未来的汽车属于混合动力。虽然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很明显,但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包括成本过高以及续航能力的低下等。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轻言放弃。
  混合动力车在长期使用上有着普通车难以企及的优势,尤其是以克莱斯勒为代表的美国车们,油耗巨大的问题让他们造成的持续成本以及环境成本实际上是巨大的。
  另一个发展方向自然是高科技。“也许明天,谷歌和微软都会推出自己的汽车,利用自家独特的技术,谁知道呢?汽车的未来就是无限的可能。”斯蒂芬先生如是说。


IP属地:河南1楼2014-04-21 09: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