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拍吧 关注:38,223贴子:1,337,964
  • 14回复贴,共1

【总而言之】第十一季,30lb,我Low爆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劳模达维镇楼。
前不久不知哪位翻译了一篇Chris的文章叫“How low you can be.”(似乎是这个名字),文章给出了球拍在30lb和Chris常用磅数50+lb下聚酯球线的各项性能表现和触感区别,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球线在30lb下的表现似乎要更优秀。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球拍都适合穿低磅,是不是所有球线在低磅都有良好表现?
本文将以不甚严谨的方式水水的和大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IP属地:上海1楼2015-06-15 14:51回复
    为验证是不是所有球拍都适合穿低磅,我选取以下球拍:
    1、Volkl C10 pro(非典型的古典球拍)
    2、Volkl Organix 8(非典型的现代球拍)
    PS:原谅我放荡不羁爱Volkl。
    为验证是不是球线(仅聚酯)在低磅都有良好表现,我选取以下球线:
    1、Head sonic pro edge(1.30mm)
    2、Luxilon timo(1.10mm)
    3、Babolat RPM(1.30mm)
    4、Volkl cyclone(1.20mm、1.25mm、1.30mm)
    为使手感差异最明显且精确选取的磅数跨度为10lb,且均在穿线完成两小时内进行半小时试打。


    IP属地:上海3楼2015-06-15 15:02
    收起回复
      首先带来的是球拍测评,使用的球线是Volkl cyclone(这是我使用第二多的线材,惯用线sonic pro edge线径太单一只能舍弃),选取了三种线径:1.20/1.25/1.30并分别以30lb、40lb、50lb(本人惯用磅数)穿线并试打。


      IP属地:上海10楼2015-06-15 15:19
      回复
        C10 pro(惯用拍)+cyclone(1.20/1.25/1.30):
        在五十的磅数下,三种线径的球线总体在底线很明显可以感受到聚酯力量水平的低下,但是有着很精确的控制感。无论是在慢速还是中速的底线相持当中球线能够给予你清晰的反馈和出色的咬球。中前场的表现很稳健,截击对于手法的控制要求较高,专注度不高比较难以打出高质量的球,难以借力。三种线径的球线在50lb下的表现并无太大差别,但是随着线径的增加,底线失误率有着一定程度的上升,我将其归结于线径上升带来的咬球深度的下降。
        四十是一个过渡磅数,不加讨论。
        在三十的磅数下,力量低下的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以至于我又额外增加了半个小时的适应时间。在适应的30lb的球线性能以后,我能够明显感受到1.20mm线径球线的性能有明显的折扣,对于长挥拍的我球线力量不再是可控的。1.30mm的球线在30lb的磅数下表现相当出色,力量合适,咬球深度似乎不再是个问题。尤其是对球充分包裹的前提下球线的旋转表现相当惊艳。玩心大发的我连撩五个上旋高球,旋转完全能够让球旋进球场落在底线前。中前场截击变得轻松惬意,有点高磅的6.1 95s的感觉,无论借力还是卸力都相当完美。


        IP属地:上海14楼2015-06-15 15:57
        收起回复
          O8 300g+cyclone(1.30mm)
          在Organix 8 300g的测试上我选择上次测试表现最好的cyclone(1.30mm),因为O8的力量水平明显高于C10 pro,低线径的球线在低磅下的力量过度会更明显,没有测试的意义。
          五十磅下的表现中规中矩,很符合O8的定位,旋转出色,力量有保证且易于借力。
          三十磅下,球拍的性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力量过度的担忧并没有化为现实(可能力量本身的话就比较大,就好像往水盆里倒一杯水,看不出太大变化)。但是由于力量的原因球的深浅控制明显减弱,强对抗中左右主动变线信心并不足,迎着对方斜线来球强掰直线却是相当稳健。


          IP属地:上海17楼2015-06-15 16:21
          回复
            在古典与现代球拍的低磅对比当中,我觉得力量水平较低的球拍可能会更适合低磅,用低磅弥补本身球拍的力量缺陷并制造更多旋转提升攻击性,防止难以驾驭球拍而过度发力;低磅带来的深咬球效果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控球,当然如果你打平击,这条可能并不适用。相较而言,现代球拍力量水平比较大,高低磅数变化带来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当然如果你想让手臂舒服一些不妨降低一些磅数。


            IP属地:上海20楼2015-06-15 16:43
            回复
              茶楼声明:本文只针对聚酯球线。


              IP属地:上海21楼2015-06-15 16:46
              回复
                好了,休息一会儿,晚饭后我们再见。


                IP属地:上海22楼2015-06-15 16:51
                回复
                  嗯,卤煮又要赶标书了,明天午饭后我们一起low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5-06-15 22:37
                  回复
                    好了,我又回来了,忙里偷闲,反正估计要加通宵班。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5-06-16 22:14
                    回复
                      上面讲了不同球拍上低磅球线的表现,下面轮到一些不同特性的球线的测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06-16 22:18
                      回复
                        C10 pro+head sonic pro edge
                        这是我最经常使用的一个组合,在高磅(50lb)的状况下手感一般,如果你是避震爱好者这种感觉会更甚。其他性能处于中上水平,给予球拍的性能支持相当全面。
                        低磅(30lb)状态下,球线的感觉更直观更。。。。鲜活?!不能说清晰,只是感觉球线的包裹感相当强。平击球攻击性有提高,前提是注意拍面控制和适当的旋转施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5-06-16 22:49
                        回复
                          C10 pro+timo(1.10)
                          timo一直是一条让人喜爱的球线,相当惊艳。
                          高磅(50lb)状态下性能表现无懈可击,同样无懈可击的还有大量恼人的震动。
                          30lb的timo已经让C10化身pd,请允许我做个忧伤的表情。╮(╯▽╰)╭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5-06-16 22:55
                          收起回复
                            C10 pro+RPM
                            第一次打,压箱底压了很久,没什么发言权。我只是为了说明我打过,仅此而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06-16 23:02
                            收起回复
                              总结稍后带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5-06-18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