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生一直听雨 》
我此生一直听雨,
像声声叹息
每敲一落叮咚,
心就紧一下。
细小回声。
波纹清冽,绿中泛白
江面空旷,
独撑乌篷船 。
此岸经过没有名字和面目的人们,
山也渐 远了
雨落一阵,
停一阵
燕子歇在我船头,
又扭身飞走
作者:山楂果儿
诗歌的表意应当更接近象,而不是意。比如这句:波纹清冽,绿中泛白,你的笔触只停留在了静态的景上,缺失的动态的情。
你应该学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有一句: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与你的:江面空旷,独乘乌篷船的景类似,但是白居易还有上句:东船西舫悄无言。这种笔法就是“兴”,以江心秋月此句的眼在于“惟”字,前后两句呼应而写出“静”,这是动态笔法中的“静”。而你的这句,缺就缺在这股子动劲儿上。你可以将情入句而动,也可以前后两句呼应而动,一旦分割,就落入静的笔法了。
山 也渐远了。这个句子不够好,你把读诗人的视角牢牢锁定在你(写诗人)这里,让我们看看多多的句子:这片山,把我走远。由于这个句子,视角就开阔了许多。或者看昌耀的句子:我猜是乳儿的母亲,吹灭了灯——当然也可以把视角放在写诗人这里,但是要写出写诗人的复杂性,猜,即想,诗人在想,就真正触碰到了诗人,同理,陈白衣的句子:我像是一本旧书,被这口井失望地读着。
燕子歇在我船头,又扭身飞走。一首诗的尾句是不可改的,原因无法直说。
不过你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你在前面的诗句里面,通过视角的切换,动态的笔法,让读诗人在这片情景中游历一番,最后加上这句,万千世界化为一燕,扭身又飞走,岂不妙哉?
你还能写得更好。
我此生一直听雨,
像声声叹息
每敲一落叮咚,
心就紧一下。
细小回声。
波纹清冽,绿中泛白
江面空旷,
独撑乌篷船 。
此岸经过没有名字和面目的人们,
山也渐 远了
雨落一阵,
停一阵
燕子歇在我船头,
又扭身飞走
作者:山楂果儿
诗歌的表意应当更接近象,而不是意。比如这句:波纹清冽,绿中泛白,你的笔触只停留在了静态的景上,缺失的动态的情。
你应该学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有一句: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与你的:江面空旷,独乘乌篷船的景类似,但是白居易还有上句:东船西舫悄无言。这种笔法就是“兴”,以江心秋月此句的眼在于“惟”字,前后两句呼应而写出“静”,这是动态笔法中的“静”。而你的这句,缺就缺在这股子动劲儿上。你可以将情入句而动,也可以前后两句呼应而动,一旦分割,就落入静的笔法了。
山 也渐远了。这个句子不够好,你把读诗人的视角牢牢锁定在你(写诗人)这里,让我们看看多多的句子:这片山,把我走远。由于这个句子,视角就开阔了许多。或者看昌耀的句子:我猜是乳儿的母亲,吹灭了灯——当然也可以把视角放在写诗人这里,但是要写出写诗人的复杂性,猜,即想,诗人在想,就真正触碰到了诗人,同理,陈白衣的句子:我像是一本旧书,被这口井失望地读着。
燕子歇在我船头,又扭身飞走。一首诗的尾句是不可改的,原因无法直说。
不过你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你在前面的诗句里面,通过视角的切换,动态的笔法,让读诗人在这片情景中游历一番,最后加上这句,万千世界化为一燕,扭身又飞走,岂不妙哉?
你还能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