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吧 关注:56贴子:1,701
  • 13回复贴,共1

梁柏台的一些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899年9月,梁柏台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曾先后入当地双溪学堂、龙山学堂和知新学校读书。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在校期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五四”爱国运动,参与组织浙一师学生“全国书报贩卖团”,推销各地新书刊,积极传播新思想。广泛阅读新书报刊,树立了“鼓吹新思想,以改造社会、革新人生观为唯一的目的”的信念。1920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1921年,梁柏台和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先后赴苏联,1922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IP属地:浙江1楼2017-03-04 19:41回复
    (辛畅:《梁柏台资料中的楹联》,原载《沃洲春雷》总第27期,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
      小小的梁柏台对“欲保家必保国”六字印象特别深刻,把“家”和“国”紧紧相连,并分清了“家”和“国”的主次:先有“国”才有“家”,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梁柏台回家向父母一解释,父母觉得这儿子心气高眼界宽,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欣慰。
      从此,梁柏台每每看到自己喜欢的对联,就随手抄录在笔记本上。一次他走访新昌南区公立道南小学,看到两幅楹联反复揣摩,忘情吟诵,不忍遽离:
      保家先保国
      寸土胜寸金
      自卑登高有基勿坏
      升堂入室吾道其南(辛畅:《梁柏台资料中的楹联》,原载《沃洲春雷》总第27期,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
      柏台虽小,但保家爱国、伤时忧民的种子,已悄悄在自己的心田生根发芽。
      龙山小学虽属新式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仍保留着旧学堂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文科,常用批仿作文。先生面批加笔批,倒使学生在作文方面多有受益,梁柏台就是在这里打下了作文基础。从梁柏台保留下来的81篇批仿(摹写)作文中,先生的批语大多是溢美褒奖之词:如“思精笔健,气盛言宜”、“议论深淳,文章英挺”、“持论正大,用笔灵活”、“文思清词气顺”、“笔致清灵,词理明达”、“语能沉着,笔无呆相”、“文有别见,笔致清刻”等等。(陈刚:《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春天开始,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忙着养蚕。梁柏台始觉好玩,特别是听蚕吃桑叶,简直如聆天籁;看着蚕宝宝们吐丝成茧,觉得无比新奇:
      蚕者人民之宝也。吾国人民一岁之间全赖乎蚕。蚕优则人民一岁之用有余,有余则民富,民富则国强。呜呼,蚕特一微虫耳,且能富国,蚕非大有益于人世耶。(辛史君:《梁柏台资料中的植桑养蚕》,原载《沃洲春雷》总第28期,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
      从养蚕到富民再到强国,小小柏台见微知著,志向已是那样的高远!
    立志许国大丈夫
      其父见柏台聪慧好学、成绩优异,乃筹措学费,让他赶考知新高等小学。1915年春,16岁的梁柏台走进知新高等小学的大门。
      知新高等小学前身为知新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坐落在查林南边的沃洲镇的大市聚,是新昌东乡著名的高等小学。
      大市聚镇虽与查林仅距15华里,但山路崎岖,如遇雨天,烂泥粘脚,寸步难行。每逢星期一清晨,梁柏台总是挑米担柴,负重而行。如遇山路泥泞,鞋子一脱赤脚而奔,每每踩到泥中石子,就会痛叫失声。就是下雨飘雪,梁柏台也照赤不误,等赶到学校旁边的水塘里再把脚洗干净,这时通红的双脚早已冻得失去了知觉。因为梁柏台只有一双鞋,一双上课时才舍得穿的布鞋。
      山路有泥泞,也有风景。翻上银珠岭,就是一片坦荡的台地,境界顿时开阔,山河异常壮丽。四周群山逶迤,南面连绵着巍巍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倾情歌颂的天姥山就在眼前。天姥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追慕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并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
      天姥山是天台山的余脉,天台山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自东晋文学家孙绰作《游天台山赋》,高声礼赞“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起,古往今来,无数高人雅士、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游后无不为这里山水之神秀、佛道之神圣、传说之神异所折服,有感而发留下了可以万计的诗篇,几乎写遍了天台的山水胜景、动人传说,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赞美天台山。梁柏台每至岭上,已是晨光初露,朝霞满天,李白《天台晓望》就会涌上心头:“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幼小的梁柏台也会和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展开瑰丽想象的翅膀,在壮丽的山河之间翱翔。
      北面就是莽莽苍苍的四明山,四明山又名句(音go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县西南和奉化西北部,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而东面相距百余里之遥的地方,就是烟波浩渺的东海,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面对莽莽苍苍的如黛群山,眼看云蒸霞蔚的晨雾山岚,这时金色的太阳从东海冉冉升起,家乡的山水是那样的辉煌壮丽。每次去校的路上,看到此情此景,柏台胸中总会油然升起万丈豪情。
      


    IP属地:浙江3楼2017-03-04 19:54
    回复
      知新学校地处红壤台地,天一下雨操场一片泥泞,一次体育课改为自习课,梁柏台偷偷溜回寝室睡觉。当回到自习室时同学告知:“先生批评你不好好学习,而苟情偷安。”这话给梁柏台以极大的震动,他在1915年5月18日的日记中反躬自省:“吾至知校,为求学业焉,非为安寝也。若为安寝不若在家,何必费金钱,弃父母,而至此哉。夫苏秦之为学,用锐刺股;匡衡之为学,凿壁引光。古人之勤学若此,况吾之为学问不及彼之万一,可安寝不学,而为不可雕之朽木乎?”(梁柏台:《五月初六日记》(1915年6月16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年纪轻轻的梁柏台,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促使他能时时解剖自己。
        为了督促自己,更是为了勉励自己,他将两首诗公公正正地抄写在日记本上,第一首是《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第二首是《立志》:三尺龙头万卷书,老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他在后来的作文中告诫自己:“时者金也”、“积一刻之勤劳,有一刻之功”。且能“兢兢于学问,经困难不生畏惧心,遇蹉跌不生厌倦心,人一己十,人十己百,勉强而行。”(梁柏台:《时者金也论》、《论智育》(1918年10月22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梁柏台常手不释卷,广为涉猎,遇有特别喜爱的文章,辄整段整篇摘录,不惮烦劳。在知新小学那幢骑马楼的教室里,梁柏台每晚总是最后几个离开;学校对面小山头那片树林,常常能看见梁柏台晨读的身影。
      每天下课,同学们潮水般地涌向食堂,梁柏台从热气腾腾的蒸笼木格中,找到自己的菜罐和饭钵,捧放到大家围着站吃的桌子前,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大家家里穷,瓷钵里所带的大多是咸菜面酱之类,如果有那位同学的菜用油炒过或者放进几星肉末,那是很大的奢侈。他们根本没钱去买食堂里的时鲜炒菜,因为带来的一点铜板只能勉强支付柴火钱。梁柏台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常常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名言自慰慰人。并笑呵呵地对同学们说,“‘知新’是要求我们知新,而不是来知味的。”
        知新小学所聘教师多是真才实学之人,吕衷和等先生深受孙中山影响,满怀爱国热忱。每当他们谈到支离破碎的祖国,灾难深重的民族,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时而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时而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梁柏台,他那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滋养成爱国主义情怀。
        梁柏台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变革时代。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国内外形势的共同促成之下,发动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王权专制,在中国也是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一方面说明了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外反动势力的阵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难以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没有真正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而袁世凯和军阀势力则利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乘机篡夺权力,并依仗其军事实力割据、混战。因此,孙中山才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内战不断,外患又起。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欧洲各帝国主义纷纷卷入战争之际,加快其侵略中国的步伐,同月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直接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至4月,中国的谈判代表多次拒绝要求中的部分内容,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毛泽东得知后,愤而写下四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最终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时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并于5月25日完成签字。
        百年时光已够久远,少年柏台是何模样?如何捕捉他思想的吉光片羽,寻找他足迹的正歪深浅,打开那一本本发黄的日记,那一篇篇尘封的作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迷惘少年与旧时代激烈的思想碰撞,一个爱国少年对旧中国的悲愤与忧伤,一个进步少年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一个热血少年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
        日记,以最朴实的语言见证了梁柏台的成长经历;
        作文,以最生动的笔触记下了梁柏台的心路历程。


      IP属地:浙江4楼2017-03-04 19:56
      回复
        我们真的要感谢梁柏台的大姐梁小芬,由于她的悉心保存,才使我们得以打开百年前那扇窗口,清晰地窥见少年梁柏台的鲜活身影。
          1915年5月17日,梁柏台在日记中写道:“早膳毕,上国文科……次地理,愤俄人之欲并吞北满,野心勃勃,大有相机而动之势。……午膳后小憩,阅报纸,至日人欲侵吾国,不觉悲吾国民,何以坚固团体,而甘为三岛所欺耶?”(梁柏台:《四月初四日记》(1915年5月17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国家河山支离破碎,百姓命运风雨飘摇,浓厚的民族精神在梁柏台心中潜滋暗长,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梁柏台胸中风雷激荡。他挥笔写下《丈夫誓许国说》一文:“国虽天下人之国,而吾亦在其中也。吾在其中,吾亦有报国之任也。”他决心,“吾誓为丈夫,学丈夫之为,行丈夫之行,积之久,即为丈夫矣。”然后提出,“既愿为丈夫,则当以身付诸国,竭力以担国事,以保国家,不以私而忘公,斯可为矣。不然一生虚度,与草木虫鸟同腐,无益于世,无闻于后,岂不痛哉。昔马援谓‘男儿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何能卧床上,死于儿女之手中也’。班超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耳。斯二人者,乃誓许国之大丈夫欤。立言不朽,立功不朽。吾辈青年,当以为模范也夫。”(梁柏台:《丈夫誓许国说》(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从小立志做一个以身许国大丈夫,梁柏台后来用行动印证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梁柏台对自己的国家,既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他在《睡狮论》一文中描绘:“狮者,百兽中最猛者也。爪如锯,目如电,毛如发,其躯伟,其力大,能食虎豹。呜呼,狮之猛甚矣。”然后慨叹,“若睡焉,则且为百兽所侮而不知也,昔何猛,今何馁也?非以睡梦如故耶。”他多么希望,“西人嘲我国为睡狮,吾甚愿其一吼而即起也。”(梁柏台:《睡狮论》(1915年底),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他为祖国哀与怒,更为革命鼓与呼。他认为,“君贤则从命,君不贤则革命,此亦古人之制也。如桀无道,汤放之;纣有罪,武划之。非首倡革命之举者哉。”接着分析道,“夫暴君之在位也,行专制之手段,不顾万民之生活。当斯时也,民之苦于虐政,不啻水火倒悬矣。汤武起而革其命,拯水火而衽席之,解倒悬而仁寿之,其功德之及民,宁有限量哉。”然后由古及今,怒斥“前清季世务行专制,政事丛生,不啻桀纣之时。于是民军起义,革清之命,反清之政,选贤与能,天下为公,收共和之利,无专制之弊,是较汤武之革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最后发出声声慨叹,“夫岂彼借革命之名,行篡夺之实者,所能比拟哉。”(梁柏台:《革命说》(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文章最后,如匕首投枪般地直掷袁世凯张勋之流。
          他在知新学校的作文中,总以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为念,每每由眼前小事推而论及国家大事。就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的第十天,即5月19日,梁柏台看见足球场上龙争虎斗,球门之前争夺激烈,就触景生情:“吾国之与日人对峙,是不啻今日之攻球门也。夫日人与吾国人,犹红绿球之踢球人也。吾国之土地,犹皮球之存立于操场也。两队相争,犹吾国人与日人相攻击也。”然后发出“吾辈青年,可不击球,以强筋骨,活血脉,振精神,以与日人相搏战乎”的感慨。(梁柏台:《知新学校日记四则·四月初六日记》(1915年5月19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5月24日,“上体操课时,见五六泥水匠,筑边墙,建大门,以防寇贼。”梁柏台咫尺之内又思骋万里,认为围墙“不啻国家之国防也”,若“国防不建,则外人自由出入,一无禁止”,“至于外兵至时,将何以抵御之?至此而悔防御之无从,不亦晚哉!”他“愿政府,筑炮台,练海军,购兵舰,早建国防,勿至临渴而掘井也”。(梁柏台:《知新学校日记四则·四月十一日记》(1915年5月24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5月27日,梁柏台见学校大门外有茧行商人,为“标准某行分行,使卖茧者得知”而插上的各色旗帜,联想到国旗:“夫国家存立于世界,必有一国之旗”,“国家荣,则旗亦荣;国家辱,则旗亦辱。国家之荣辱全在乎旗。然则吾辈可不敬国旗乎!”(梁柏台:《知新学校日记四则·四月十四日记》(1915年5月27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面对反动政府丧权辱国,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疾呼“今乎中国犹一巨船也。各国之协谋我,犹船之遇险也;我四万万同胞,犹船中之旅客船员也。”如若“果能协力同心,镇定以谋救济,无怨无哗,不扰不乱,则船虽遇险不至于沉耳。”(梁柏台:《铁达尼邮船遇险将沉
          旅客船员皆镇定不乱论》(1915年上半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IP属地:浙江5楼2017-03-04 19:57
        回复
          十六岁,一个偏僻山村的同学少年,却已“所思者皆国事”,所忧者是人民,实在难能可贵。他在《论女学之不兴之弊》一文中分析:“当今之世,日东侵,法南凌,英西窥,俄北耽之际也,而我国人,竟馁而不振,其何故哉?曰:女学不兴之弊耳。”为什么?“我四万万同胞,女子居其半,女子不振弱其半矣。一旦外侮至,惟赖男子之力尚能御乎?况此居半之男子,又复为无知无识之女子所牵制,所纠缠,而不得其忠君爱国之思也哉。由此言之,女学之兴也久矣。”提出“夫欲兴女学先戒缠足。兴女学所以开知识,戒缠足所以便操作。”他大声疾呼“愿我二万万女子毋固守从前之陋习也”(梁柏台:《论女学不兴之弊》(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崇尚体育锻炼,“击球者,强国强种之雏形也。凡可以舒畅其筋骨,流动其血气,活泼其精神,莫若击球。”“借击球之游戏振尚武之精神,强国民之体魄,壮民国之国魂,防外人之侵略,法至美矣。吾辈青年,果好击球,共能尚武,协力同心,共谋救济,无论区区三岛之国不之畏,即英、俄、德、法诸邦,亦何畏之有。”虽然“大学之道贵乎定静,孟子言学在收放心,未尝以击球为能事,以操练为长技也”。但“不知有文字者,必有武备,文以安邦,武以定国,两者不可偏重也。尚智者必尚体育,文字所以增知识,体育所以强身体,二者不可缺一也。”(梁柏台:《击球说》(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礼赞欧人的道德文明。通过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无怨语,无喧哗,不啜泣,不凌乱,不杂糅冲突者。”赞叹他们危急万分时刻的从容镇定,生死存亡之际的生命礼让。“吾不觉叹欧人之不以生命为重,而以道德为重。”(梁柏台:《铁达尼邮船遇险将沉
            旅客船员皆镇定不乱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IP属地:浙江6楼2017-03-04 19:58
          回复
            梁柏台认为纳税当兵为人民应尽之义务,指出国家为人民之国,只有国民奋发图强,共同纳税当兵,才能保国家繁荣昌盛。“否则何以供国用,何以固国防乎?夫国用足则国富,国防固则国强,人民之幸福也。”(梁柏台:《纳税当兵为人民应尽之义务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赞美华盛顿的高风亮节,“时英廷虐政,民不堪命,于是万人一心,推华盛顿为元帅,起于英抗。后既战胜,国本以立,华盛顿之功大矣。”然而华盛顿“反解甲归农”,“军民皆依恋不舍,请即王位。”“然而华盛顿怫然有忍贪王位之说。”梁柏台发出由衷的赞叹:“殆所谓君子人矣。”于是议论说:“有功而自恃,柄权而不肯解者,小人也。有功而不以为功,解职而隐居山野者,君子也”,“若易他人,必自以为吾血战七年,创造美国,南面而王,亦不为过,未有不许请者也。”盛赞华盛顿“至公无私,功成而退,非君子而何。”“吾辈青年,当奉之为模范也夫。”(梁柏台:《华盛顿解兵归农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希望“后世为民牧者,法尧之爱民,勿若桀纣之暴民”,“桀纣之待民也以暴,只图一己之安乐,不顾万民之生死。”“若唐之帝尧,可谓真能爱民而有人君之道矣。所居茅茨土阶,所食菜羹土器。宁一己之苦辛,不忍一民不安乐。尝曰:一民饥我饥之,一民寒我寒之。其不敢自宽其责也如是。”(梁柏台:《一民饥我饥之一民寒我寒之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讴歌热生万物,“植物之所以为生长,衣食之所以由来,皆热之功也。”然而推而广之,认为“热”“非特生物之不可少,至于人之立志作事,图治安者,亦不可少。”“尝观古之所谓圣贤豪杰者,其功业非一时所能成就,亦积其以趋以步,日砥月砺之热心得之耳。至于治国家亦非热心不可。”“盖不热心则为冰心,冰心则国必亡,此定理也,夏桀也,商纣也,后主也,孙皓也,非冰心之昏君乎?”“夫热心则国治,冰心则国亡。”(梁柏台:《说热》,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的作文,立意之高远,情趣之高洁,理想之高大,已超出了穷乡僻壤一介少年的胸襟眼界。他的目光所及,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顾影自怜,更不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而是探讨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思考民族国家的盛衰兴亡。他在《共和与专制区别说》中,表达了对共和制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专制者,以皇帝一人为主,他人不得过问。即全国之大小官员,皆由皇帝一人黜陟”,“共和者,由人民选举议员,更有全国议员选举大总统,以为全国行政之长官也。然总统虽为全国之长,而其国权仍在人民。”“要而言之,专制国之主权在一人,共和国之主权在万民,此共和与专制区别之大要也。”
              他在《无财非贫无业为贫论》一文中提出:“一社会之中,无论何人,贵有职业。苟有一业,必不贫穷。”倘若“训蒙不克也,稼圃不能也,商贾无术也,工作无技也”,“身无职业”,“乃真贫夫”,只落得“冻馁而乞怜,而转乎沟壑者”,因而,他希望世人都能“就职业”,“以富家而富国”。他认为,作为国家,应该认真考虑国民的就业问题;作为国民,都应努力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材。他在另一篇《游民为国蠹说》中认为,因为是“聚人而成家,聚家而成国”,所以“国者,人民之国也。既为人民之国,则当就职业,以尽责任。”“若无职业,则为游民”,“游民者,游戏之民也”,“只求一己之清闲,不顾光阴之旷废。及其囊橐空虚,床头金尽,乃流为盗贼”,结果“政府必欲除之”,因此必须“兴学校以绝蠹之种,税烟酒以毒蠹之食,禁赌博以塞蠹之窝”,但“政令虽严,而为蠹如故”。最后愤怒地责问:“蠹乎!蠹乎!何必欲蠹败吾国而后已矣?”
              梁柏台在《兴农劝学论》一文中,提出大力发展农业和教育的治国方略。他说:“学所以增知识,农所以充食用。知识增,食用足,则国无游民,无盗贼,而上下乐业。”汉武帝“大兴学校,以导民智,故民智益进百士多节义。”秦孝王“重农贵粟,戮力本业,以富民食,故民食益足,而以富强。”因此梁柏台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培才之地,粒食乃民生之,兴之劝之,其益靡穷。不兴不劝,害难悉举。”
              感时忧国的情感,革新自强的志向,许国献身的胸襟,常常流淌在少年梁柏台文章的字里行间。梁柏台的作文,立意高远,境界开阔,文采斐然。老师常常在梁柏台的作文中欣喜披阅,褒奖有加,诸如“文气条达”、“思笔双清”、“爽快澈透”、“不枝不蔓”、“入情入理”、“言明且清,气疏以达”、“推阐尽致,畅所欲言”等字眼。
              1915年11月18日,新昌召开第一次全县小学成绩展览会。梁柏台和部分师生前往参加。设在南明小学的展览会上,不仅有泥、豆、厚纸手工艺品,还有算草、图画、习字及作文、地图等作品。梁柏台在《邀友人赴展览会书》写道:“夫人之性不同,彼与我多有异点。我欲观人之异点,人欲观我之异点。必有一枢纽之地,以辨优劣,展览会是也。今其会开矣,吾辈往观之,见人之成绩异,视己之成绩劣,则起竞争心,竭力以加工。见人之成绩劣,我之成绩优,则起奋励心,愈加其功修。则学问日进,知识日增。”“他日为国家出力,救民生于涂炭,致国家于富强,方不负丈夫之素志。”看一次展览,与致国家于富强、救民生于涂炭相联,这是一种怎样的济世救民的博大情怀!
              大市聚镇南六七里地的真君殿,是梁柏台常去游览的地方。史载十八高僧、十八名士雅集于此,“或游焉,或止焉”,盛极一时,堪与庐山白莲社、山阴兰亭会媲美。唐大和二年(828年),头陀白寂然得浙东观察使元稹资助,重建沃洲山禅院。后世以白道猷开山、白寂然兴寺、白居易垂文而建“三白堂”。真君殿明时称石真人庙,清光绪三十年(1904)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四年竣工,殿堂五十余楹,构筑精致,气度恢宏,是一座佛道合揉的庙宇建筑。走进真君殿,两边有一副柱联:“两朝三敕赐,千古一真君”的金字,殿正中供奉着一尊红脸黑须炯炯有神的真君大帝——宗泽。殿前檐有一对西坑青石悬雕的蟠龙石柱,龙身间隙还悬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刻画细致,形象逼真,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大殿后门门额上方砖雕篆书“于越”二字,两侧墙壁上12幅三国、水浒等人物故事及花卉图案,为瓦灰色堆塑,古朴高雅,栩栩如生,显示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宗泽系宋朝抗金元帅,又是岳飞的恩师。他出生于金华,病死于扬州,似乎同新昌没有什么关系,新昌民众兴建真君殿纪念宗泽,曾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民族英雄宗泽的崇敬之情。
              梁柏台在《三月十九日旅行记》中说:“入真君殿,见殿前二石柱,各凿一龙,墙上凿人物形,宛然如生。柱上对联不少,吾仅记其一云:罗香炉峰,烟云供养;环水帘洞,风月关阑。”
              几次周末回家,梁柏台与家人亲朋谈起宗泽岳飞的忠义,说起精忠报国的壮举,常常神采飞扬,激动不已。听说三坑也有一个真君殿,梁柏台曾邀约三五知己,月夜步行数十里山路前往观瞻。
              一次,梁柏台和几位同学游览十里外的水濂庵,无意间发现了一种不方也不圆的褐色空心石。带回请教老师,老师说这叫禹粮石。为什么叫作禹粮石呢?老师从大禹治水说起:史志记载,鲧治水失败被杀,大禹接父治水大任。大禹治水的著名工程就是开凿箕山(今临邑县翟家乡以南,林子镇以北一片高地,古代称箕山)。箕山开出的石头不牙碜,能当粮食吃。当年洪水灾害,粮食歉收,饿殍遍野,大禹让灾民吃这种石头充饥,从而延续了人们的生命。为纪念大禹,百姓就把箕山石叫禹粮石。这种石头大都是空心石,内腔有核,动则有响声,敲之如木鱼音,所以又叫木鱼石。
              这个故事使梁柏台激动不已,感慨良久。他对同学们说,凡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民总是记着他,深深怀念他。我们只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故事,却不知道还有禹粮石的动人传说。为此他还特地去了一趟绍兴大禹陵,奉上捡拾来的禹粮石,祭奠这位心目中的英雄。
              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氤氲着梁柏台的精神世界,培育着梁柏台的意志情操。


            IP属地:浙江7楼2017-03-04 19:59
            回复
              每逢周末,梁柏台总是归心似箭,帮助家里多干点农活,减轻些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里忙什么他就帮什么,摘叶饲蚕、拔草养猪、割稻种田、挑粪浇菜,什么活都抢着干。父母眼中柏台是个孝顺的儿子,村里人说柏台是个懂事的后生。
              从1915年到1917年,梁柏台跋涉在泥泞的求学路已经三年,终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知新学校。
              西子湖头有我师
                1917年12月的一天,知新高等小学第七期毕业典礼在学校大礼堂隆重召开,县长亲临典礼并向毕业学生发表《训勉词》。梁柏台接过毕业证书时,又是欢喜又是愁:喜的是三年努力,终于以优异成绩毕业;愁的是毕业后何去何从?若论自己的家境,高小毕业已属不易,继续升学只是一个彩色的梦!
                当时高小毕业,在村人眼中仿佛选了秀才,报录人吹打报喜,并张贴大红报帖。查林大道地一番热闹之后,梁柏台继续求学,还是学艺从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梁柏台学业上日益精进,梁小芬参加劳动后逐渐宽裕的家境,梁开钱夫妻俩商量再三,决心砸锅卖铁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民国初期,小学毕业大致有三种升学途径:一是普通中学,二是师范学校,三是实业(专门)学校。梁开钱邀来至友袁修昌先生。袁修昌是本镇西山村人,曾被梁开钱聘为仁智小学教师,时在西山国民小学任教。他俩反复商量,认为柏台年纪已经不小,加上家境清贫,觉得还是报考师范最为合适。
                梁开钱把正在田畈里忙碌的梁柏台叫了回来,告知让其报考师范的决定。梁柏台的心中一下子打翻了五味瓶,为了前途,当然想继续升学;看看家境,实在于心不忍。父母操劳过度已见日渐苍老,两姐早早劳动已经作出牺牲。
                “我勿想读了。”梁柏台回答得轻声但坚定。
                “就这样定了!你跟袁先生到西山补习补习,准备应考!”梁开钱右手用力一挥,不容置疑。
                梁柏台还想再说什么,袁修昌插话进来:“柏台,只要把书读好,今后有的是报恩尽孝的时候。”


              IP属地:浙江8楼2017-03-04 19:59
              回复
                袁修昌建议梁柏台报考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梁柏台也喜欢将来当一名老师。于是梁柏台又赶到劝学所拜见原知新学校老师唐化城先生,唐先生也劝梁柏台报考师范学校,并向他出示了《第一师范招生办法》。
                  几天后,梁柏台来到西山小学,既接受袁修昌先生的精心辅导,又可向毕业于上海复旦公学的袁剑秋先生补习英语。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又半年。由于袁修昌、袁剑秋等先生的悉心辅导,再加上悬梁刺股的学习劲头,梁柏台的学业又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转眼已到了浙一师新生入学考试的时间,梁柏台于1918年8月15日赴杭赶考。
                  从新昌到杭州,这是一段艰辛的路程。就是从查林村到新昌城,一段三十华里的路程,也要翻越三条岭,渡过一条河,得走上三个钟头。赴考的那天,少不了父母的教导,两姐的叮嘱,和乡亲们的勉励。梁柏台登上大岭头,回望一草一木都熟悉的故乡,遥望云遮雾障的前方,内心升起一种怅然茫然又欣然的复杂感觉。这是自己第一次远离亲人和家乡,背负着家族的多少光荣与梦想?
                浙一师校园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清朝末年,新式教育兴起。为解决新学林立之时合格师资奇缺的教育状况,各地相继创办师范学堂。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将师范教育列入国家办学体制,浙江师范教育也慢慢发展起来。1905年,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请创办全浙师范学堂。1906年,奏请获得批准,校名正式定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部,分别培养中学师资和小学师资。1908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在浙江贡院旧址上建成,面积140亩。按照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图样建造,有二层教学楼7幢,可容纳千人。当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正式开学,首届招生人数达到600人,成为当时浙江唯一特建的、校舍最宏伟的、办学规模最大的新式高等学堂。
                  1912年4月,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聘请经亨颐为校长。1913年7月起,学校改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山一程,水一程,风尘仆仆的梁柏台,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杭城。没时间游览西湖美景,没心思欣赏十里荷花,一头扎进复习迎考之中。
                  8月21日7时许,梁柏台和其他应试学子一起,提着小砚盒,铁笔筒,有些忐忑地走进浙一师的大门,参加8点钟举行的考试。等到浏览完试卷,他的心反而平静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有的试题很难,但这对于知新学校优等毕业生,又在西山小学狠补了半年的梁柏台,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完试题后再认真检查了一遍,最先几个交了考卷,静静地退出了考场。
                  经亨颐治校极严,不但要求所聘教师具有“高尚之品性”,对每年招生都要“亲手招进来”,不仅看成绩,更看“基本好不好”,对通过各种关系递过来的“条子”,一条也不睬,一个也不收。经亨颐后来在《杭州回忆》一文中特别提到梁柏台他们这一批第9期新生,是“于数百人中取得80人,勉强及格的决无一人”,并说,“我平时对学生,并无任何种特别手段,而且决不主宽是极主严的。”幸运的是,等到发榜之日,梁柏台和同乡石永祜都榜上有名。
                  9月11日,浙一师举行新生入学仪式。梁柏台和79名新同学,排着队来到学校礼堂,参加入学的三项仪式:齐唱校歌,向教职员敬礼,聆听校长训辞。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


                IP属地:浙江9楼2017-03-04 20:00
                回复
                  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声。
                    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
                    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吾根本。
                    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
                    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郑晓沧:《浙江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校史志要》,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期。)
                    由夏丏尊(夏丏尊(1886—1946),中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曾经被誉为“四大金刚”之一。曾与毛泽东同事,在春晖中学任国文教员兼出版部主任,并译成《爱的教育》。1946年病逝上海,归葬于白马湖故居“平屋”后象山上。)作词,李叔同(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作曲的校歌,那优美的旋律,嘹亮的歌声,在礼堂上空久久回荡。梁柏台说不清心中有几多激动,几多自豪。
                    向教职员行礼完毕后,就是经亨颐校长的训辞。瘦瘦高高的经校长,操着上虞口音慢悠悠地说:“自今日入学……诸生但知学费减轻入学便宜之感耳,恐就未感到其他便宜之处。仅五年而可以为人师,人格超乎一般国民之上,此最大便宜之事。”(经亨颐:《入学式训辞》(1918年9月11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16期1919年1月。)
                    经亨颐问台下的新生,“求学何为?”顿了一下后自己回答,“学为人而已”,“有社会必须有人格”,“无人格之社会决非良好之社会。”“人格是做人的格式,思想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人格者,良心之模型,道德之容器也。”
                    经亨颐接着提出“勤、慎、诚、恕”的四字校训,他要求学生学习生活要勤劳、勤奋、节俭;说话做事要慎思、慎言、慎行;对人、对事、对国家要诚实、忠诚;与人相处要宽容、宽恕。
                    他特别强调“诚”字最为重要,因为“‘诚’字可包括一切人格之要件”。
                    梁柏台第一次听到“为人师”、“人格教育”等字眼,感到既新鲜又兴奋。


                  IP属地:浙江10楼2017-03-04 20:00
                  回复
                    浙一师,展现在梁柏台眼前的,是一条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梁柏台的寝室在一幢斋楼上,由于可以年级混编、同乡合住,他就和石永祜、何宝运同住一室。何宝运是1914年入校的四年级学生,与丰子恺(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是同班同学。一条长廊排列着18间寝室,每间寝室安置18张板床。门上标着寝室号码,旁边挂着18位学生的姓名。
                      丰子恺后来回忆道:“寄宿舍生活给我的印象,犹如把数百只小猴子关闭在一个大笼子中,而使之一齐饮食,一齐起卧。”“数百学生每晚像羊群一般地被驱逐到楼下自修室中……严冬之晨,倘在被窝里多流连了一会,就得牺牲早饭,或被锁闭在寝室总门内。”因为采取8人一桌的包餐共食制,进餐时“饭厅中的人大都眼明手快,当食不让”,吃得“五只菜碗底都向天”。18间自修室,每间放置12张课桌,分成6块,可以容纳24人自习。每晚自修时间,“倘不想起这是我们的学校的宿舍”,“一定要错认为这是一个大嘈杂的裁缝工场。”(丰子恺:《寄宿舍生活的回忆》,《丰子恺文集》(5),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梁柏台却不觉其苦,反以为乐。从偏远山村,来到西子湖畔,更觉学习机会之难得。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男清夜自思,亦知愧为人之道。以吾之家境,何能任此求学之重资。男不自量而使大人负其重担,虽战战兢兢不能消其罪,思及于此,实愧恨无地。大人光明百知男心,亦不见责,诚感激靡尽。”“男自思入学以来,致大人增加负担。男则俭之又俭,不敢浪费一钱,亦自知家寒,衣食毋使饱暖不求繁华,大人之苦,男有不知哉。特以为今世不务学业不足以当分子之责任,以恨天不虚生我也。”(梁柏台:《1918年12月26日给父母亲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星期天,一些有钱的同学下馆子、找乐子,而梁柏台总是在学校的饭厅吃饭,通常是几个馒头加碗汤,或者几两米饭加蔬菜。菜肴能下饭即可,就是饭量特别大。韭菜炒绿豆芽是梁柏台的最爱,必定要买上一两碗与大家共享。对此他的高论是这碗家乡菜青青白白,做人就要如此模样。梁柏台平时生活很节约,但帮助同学却很慷慨。有的同学生病了,他会掏出不多的生活费为同学买药和营养品。
                      同乡同学石永祜“因家务羁縻,不能抽身,中道而止”,梁柏台去信力劝,“窃世界大观,则莫如术学。为学之时又莫如青年”,“时乎,时乎,不再来。值青年而不学,恐不能有广学之时机。转瞬间即为社会之办事,人至此时叹学问之不足,悔之已不及矣。”(梁柏台:《1919年2月给石永祜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挚友袁月乔知新小学毕业后从商,梁柏台去信告诫毋忘学习之使命,青年之责任,“吾弟正值青年,切勿误其时机。吾国今日之世,所可仗者恃吾青年……青年肩造就吾国将来之责任,庶不可忽过。苟今日之青年,不善将来之青年,其可冀乎?谓勉吾弟为学者,仆之志也。”(梁柏台:《1918年12月给袁月乔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后,一向重视体育运动的浙一师,把体育活动与“爱国”、“尚武”结合起来。经亨颐说:“凡我校全体学生,皆以尚武之精神”、“运动会与爱国、尚武两要旨有密切之关系。”上学第一天,第一节课就是“体操”课。这里的“体操”,就是“兵式操”,即军事操练。先是立正、稍息、报数等基本训练,接下来就是慢步走。梁柏台是体育积极分子,跑步、足球、游泳、单双杠无所不能,特别是单双杠中的“引体向上”、“大回环”等动作,没有同学比得过他。他还是校足球队主力队员之一,踢的是中锋。参加体育活动,强健国民体魄,梁柏台自然与国运相联,“倘么中国自强,则外人必不使侵涉国事也。”(梁柏台:《九月十五日记》(1918年10月19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从1919年秋开始,经亨颐提出“与时俱进”的教改方针,试行职员专任、学生自治、改授国语、试行学科制等四项改革措施。


                    IP属地:浙江11楼2017-03-04 20:01
                    回复
                      职员专任就是教职员不得在外校兼课,必须专门从事本校教学,并参与学校事务的研究与讨论。经亨颐聘请了夏丏尊等16人为专任职员,赢得了梁柏台的好评,他在给家乡老师的信中说:“自从这学期起,敝校守旧的教员,错[差]不多没有了。这学期请归来的教员,都是提倡新文学的沈仲久、刘大白、袁易、陈望道、李次九……这一般[班]教育家,都在敝校专任功课,实在难得得很。”(梁柏台:《1919年11月9日给袁先生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1919年11月16日,浙一师学生自治会正式成立,发布了《宣言书》,通过了《自治会章程》。梁柏台参加了经济部贩卖股和社会服务部讲演股,他说:“我们是自治的,教职员不来管理的,外面出入是自由的,本校现在脱离了奴隶教育了。”梁柏台:《给梁岳生的信》(1920年1月15日)。“一切舍务、学务悉要学生去做。学校好象一个议会,仍旧选出代表,到了有事体的时候,征求意见,议后始行。教职员和顾问官一样的,这是关于会务的事情。学务的事情,就是上班[课],学生轮流教授,教员旁听,指正他们的谬误。考试废除,在平日的自习。这样一样,要比从前好得多了。”(梁柏台:《给袁先生的信》(1919年9月)。)
                        五四前夕,浙一师就开始采用白话授课。1919年10月,经亨颐规定一师和附小国文科的教授,一律改用白话,同时采用字母。新聘的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和夏丏尊一起,合编了《国语法》,还从《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上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白话文章作为新教材。当然,浙一师的国文教授改革,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免不了要与传统观念发生碰撞。1919年9月17日上午第一节国文课时,一位学生当堂对陈望道先生教授的几篇白话文进行非议,“文言是数千年传下来的‘国粹’,白话文也是假的。”社会上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扑面而来,杭州一家新出版的《明强报》发表了一篇非议横行文字、白话文、注音字母的文字,梁柏台立即写出《我对于〈明强报〉的批评》,从三个方面逐一予以驳斥,无疑是一篇宣传新文化捍卫新文化的战斗檄文。梁柏台写的另一篇《文言与白话孰优孰便》,陈望道给“爽快澈透得很”的批语。
                        课堂学习丰富着梁柏台的知识,远足活动开阔了梁柏台的视野。由于经亨颐主张“动的教育”,一师非常重视远足活动。远足既可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意志,还可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1918年10月4日到10月12日,梁柏台参加了学校临安天目山秋季游。10月8日,他和另外4名同学率先登上东天目山山顶,这时“东望钱江,则云雾迷漫,北窥太湖,则天气不清,不能相见。仰望红日,若相距不及数竿。俯视众山,大者可以作案,小者无异土块。一水流出,则乡间棋布。”胸襟是如此开阔,气魄是那样豪迈。他们踱步而下,有石壁屹立两旁。有石室可容百数十人。“中有龙池,深不可测。上有飞桥驾两池之间,天目山之名由此而来。”头尾9天的远足活动,梁柏台记了9篇日记,还写了四篇游记,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令很多同学深感佩服,自叹弗如。
                        几里之遥就是西湖那醉人的湖光山色,走出校门就是那诱人的灯红酒绿。由于学习勤奋,再加“囊中羞涩”,梁柏台很少出外游玩,1918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梁柏台进入浙一师后第一次也是仅有一次的湖上泛舟,他和另两位同学乘小船,过宋庄、刘庄,至毛家埠登岸,及至灵隐寺,用日记写下了他所见所闻所感:“登其亭,一若湖水可搤,万峰可履,如白云布地。”“今日之一往游历,眼界居然若一新也。久在校中功课如积,无暇于游戏。适值假日,而外出游历,且加以湖山碧绿,小船漂流,能不快乐于心乎!”梁柏台:《八月十五日记》(1918年9月19日)。除了几次去“西湖三墓”外,他再也没有外出游玩和逛街,就是八月十八和九月九日,同学邀其钱江观潮和重阳登高,梁柏台独留校内,学习之余在校内拔草。(梁柏台:《九月初九日》(1918年9月22日)。)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一首《望海潮》,把杭州写得那样雍容华贵、美轮美奂。是的,江南春雨的杭州,烟柳画桥的西湖,壮观天下的钱潮,杭州既有小桥流水的精致与婉约,更有大江东去的壮阔与超迈。来自穷乡僻壤的梁柏台,初到杭城真有一种“繁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但他很快发现,杭州不仅是温柔之乡,更是英雄之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梁柏台并未流连忘返于西湖山水,参拜最多的是“西湖三墓”,即岳飞墓(庙)、于谦祠和张苍水墓。他常借张苍水绝笔诗中的开头两句来抒发心中的感受:“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坐落在杭州西湖栖霞岭南麓的岳飞墓(庙),是南宋抗金名将,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的长眠之地。梁柏台每来岳庙,流连凭吊,感时伤怀,常常激情难抑,血脉贲张。时时高歌一曲《满江红》,大声朗诵《出师表》,每每情不自禁,泣不成声。联想多难祖国,面对破碎山河,勉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渴望能像岳武穆那样,“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待有朝一日“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同去同学,听后莫不振奋,观之无不动容。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在袁枚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与岳飞齐名,为西湖添色的于少保,就是出生于杭州,最终又归葬于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
                        西湖一贯以温柔缠绵著称,只因为有了岳飞、于谦这样的忠臣大将才显得雄奇厚重起来。每当饭余课后,梁柏台徜徉三台山麓,徘徊于谦故居,寻觅英雄古迹,凭吊烈士忠魂,久久不忍离去。
                        张苍水,名煌言,浙江鄞县人。明末民族危亡之际,他曾在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地区英勇抗击清兵,终因势孤兵败,又遭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这位铮铮铁汉宁死不降,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义。临牺牲前,张煌言有绝笔诗《入武林》,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IP属地:浙江12楼2017-03-04 20:01
                      回复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尽鸱夷。
                          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在原址修筑“张苍水墓”(今西湖南山路“花港公园”南面),与“岳庙”、“于谦祠”并称为“西湖三墓”,供后人瞻仰。
                          每次拜谒“西湖三墓”,梁柏台总是感慨万千,他说:“张苍水就义时,引颈西望,发出‘好河山’的赞叹;岳飞临刑前,留下‘还我河山’的誓言。面对先贤,我们汗颜;大好河山,我们莫丢;传统美德,我辈莫负。”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土壤,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西湖三雄”影响着梁柏台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IP属地:浙江13楼2017-03-04 20:02
                        回复
                          “五四”洗礼绽蓓蕾
                            赴杭求学,时遇风雷激荡的五四前夜;求学地点,又是被誉为“南方五四运动”的浙一师。可以这样说,杭州的经历,一师的学习,是梁柏台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的一师已经有梁柏台等人组织成立的书刊贩卖部了,学生们看的都是《新青年》、《新潮》一类的报刊,“四大金刚”们在课堂上已经开始教学生用白话文写作。至于学生自治会,竟然把食堂都管理起来了,学生的伙食费不是交给总务科而是交给自治会。可见当时的一师,真的是按照经校长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办学。经校长还有一句名言,叫自有家酿,不食沽酒。大意是我一师的家酿,即种种改革,实在是与世界潮流同步的。(《一师风潮:一部大片的提纲》。)
                            梁柏台对自己要求极严,学习自我加压多多益善。1918年9月20日上午有两节国文课,梁柏台以为是作文,后来方知是说文,原来一师作文两星期才一次。梁柏台在日记中写道:“夫一月四星期,即一月两作也。一年而十二月,读书时间不及十月,一年之间所作之文,其有几希哉?古人所谓‘三多’(多读、多看、多作),斯言何谓乎?为此非特不能有进,将退步之不暇矣。此种方法余甚不欢迎。”梁柏台认为“师范为专造教育人才”,“国文吾国之国粹也,个人之所不能少也,国文不佳,为教员时将何以教小学之学生哉。而己国之国粹不精,虽各科学甚善,将教小学学生,亦专教以科学而不教国文。如此相传数代后,将国粹尽丧矣。国粹丧国亦遂之而亡矣,如此情形其害岂可胜言哉。”由此他警告:“当西人灭人之国,先灭其文字。朝鲜之亡,印度、缅甸之灭,亦皆先灭其文字,复辙当在,其不可鉴乎?”(梁柏台:《浙江一师日记五则·八月十六日星期五》,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但是梁柏台又为自己的学校自豪,他不止一次地对进步的老师和民主的管理发出赞叹,“现在各报纸上的谕[舆]论,说敝校是全国中等学校排起来,要算是第一个位子。我们的校长,比作北京大学的蔡孑民,陈望道比作陈独秀,袁易比作胡适之,《校友十日刊》比作北大的《新青年》。”梁柏台:《信札·1919年11月9日给袁修昌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学生方面,无论什么东西,不受教员的干涉,也不受教员的指导,劳动社、书报贩卖社……以及自治会的组织,都是学生的自动。就是今年所开的运动会经过的情形,错[差]不多与学校无干,统出于学生的自动。”(梁柏台:《信札·1919年11月11日给何宝运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主要战场在欧洲,但作为协约国的中国也属战胜国之一。教育部通知11月14日至16日放假三天以示庆贺,后北京政府通知11月28日至30日再放三天,而杭城提前于11月25日至27日举行庆典。梁柏台1918年12月给父母的信中描绘了杭州11月26日的庆典盛况:“提灯大会,学生数以万计。加之农工商界,街道拥挤难行,以旗下营则一望无际,唯有灯光诚盛事也。”但梁柏台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外人如此庆祝,而内讧未平,实可叹息也。”梁柏台:《信札·1918年12月给父母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他在给表弟丁宗华的信中更表达了自己的卓识远见:“吾中国冒协约之虚名,亦费浩大之黄金庆祝和平。试思内讧未灭,而徒庆人之和平,岂非可耻乎哉!今德国虽败亦不失为荣,协约虽胜,未免不考今日之条约为永远和平计。”(梁柏台:《信札·1918年11月22日给丁宗华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日历翻到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胜的27个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5位代表参加会议。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三项提案,背信弃义,把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5月4日下午二时,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以及工业、农业、医学、政法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21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5月6日,北京大学的通电传到杭州。当晚,杭州之江大学学生,聚集在总讲堂举行紧急集会,与会学生纷纷发表演说,痛陈亡国在即,强烈要求严惩北京政府中的卖国官员,力主收回山东主权,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决定:通电北京政府和京校学生,声援爱国行动;联络在杭各校采取一致行动。7日,之江大学致电北京各校,表示愿为北京学生的后援。
                            五四狂潮席卷全国,也冲击着梁柏台。梁柏台虽然少有大志,胸怀天下,但来浙一师,当时的想法是毕业后回归故里教书育人娶妻生子,为教尽职为子尽孝为父尽力。届时,课堂上一袭长衫一杯清茶一支粉笔,假期里一顶笠帽一双草鞋一把农具,这样亦教亦农的日子风流潇洒舒心惬意。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当一个潇潇洒洒的教书匠和田舍郎。
                            但是新思潮的浸润,五四运动的洗礼,梁柏台开始舍弃“小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爱国学生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终日“东奔西走,精神全注于国家,无暇及于功课。”梁柏台:《信札·1919年5月27日给袁镜寰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当然也有一些师生,错误地认为领土主权事关政府,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梁柏台听后悲愤交加,觉得国家生死存亡还有人如此糊涂,他在1919年5月9日给老师的信中说:“夫学生在校不能干预国事,此是国家承平之秋。目今借款也,密约也,莫非少数军人及卖国贼之私见。小民不学,虽楚歌四逼,而尚不知祸之将至也。此时学生而不发扬其士气,为小民请命,则国家养士何为?此北京大学生之所以起也。”“不意卖国奴以亡国为义务,以日本人之得中国权利为尽忠,断送了吾中国之山东半岛,则和平返[反]不和平。若也,今日学生不起而争论,则中国亡矣。”他感叹,“嗟乎!吾侪何不幸之至,而生此危亡之中华民国。”他表示,“良心不死,俱愿效死战场。身可死山东半岛不可失,头可断而青岛不可去,励其心志,鼓其热血,得还我土地而后已。”(梁柏台:《信札·1919年5月9日给袁镜寰的信》,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5月12日上午,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3000余人,齐集在湖滨公众运动场,举行联合救国大会。


                          IP属地:浙江14楼2017-03-04 20:03
                          回复
                            在梁柏台的影响下,革命的火种也在家乡的土地上的传播,新教育主义,思想要求新鲜,梁柏台把手头《新青年》 、《新教育》 、《教育潮》给同学乡同学们学习。梁岳生是梁柏台的 执友,自22年天台中学完成学业后,由梁柏台指引进了上海暨南大学,与柏台一起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后来正式入党后,组织派他去杭州陈训正身边工作,为组织收集情报工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纪念先烈梁柏台烈士等无名英雄为了革命事业的贡献。


                            IP属地:浙江15楼2018-04-14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