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58贴子:11,790

梁启超的家务事(1):夫人& 小妾,历史不是别有用心(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启超的家务事(1):夫人& 小妾,历史不是别有用心 or 无聊脑补的伪高潮,这是题目全名,转载自豆瓣,作者豆芽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3-18 10:55回复
    这个话题,资料很多,细节很多:
    一,原配李蕙仙
    二,侍妾王来喜,后来叫王桂荃
    三,草木无言,身后纷扰
    四,权威版本,唯有夫人
    豆瓣字数限制,放不下,下面部分另外开贴
    五,追溯源头,林洙的胡说八道
    六,YY文勘误,关于李蕙仙的一篇文章
    七,YY文勘误,关于王来喜的一篇文章
    八,结语


    IP属地:上海3楼2017-03-18 10:56
    回复
      一,原配李蕙仙
      1-1,李蕙仙,1869年出生,清朝从一品大员,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虽是堂妹,但不是那种旁支末节的远亲,而是非常亲近的兄妹(辈分是兄妹,但2人年龄差很多)。李端棻幼年丧父,但得到叔叔李朝仪的厚爱,李朝仪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盐运使,按察使,最后做到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正三品)。李朝仪,就是李蕙仙的爸爸,梁启超的岳父。
      李端棻虽然早年丧父,但因为有个好叔叔,生活和教育都算顺利,李朝仪在众多子侄中对他格外照顾,可以说是当儿子养的。李家大本营在贵州贵阳,后来李朝仪到北京任职时,也把李端棻一同带着北上求学。李端棻的乡试,是在顺天府(今北京地区)考的。乡试第二年的会试,李端棻顺利考中进士,之后入翰林院,开始自己的官场生涯。
      1869年,李朝仪任职永定河道,河道衙门在直隶(今河北)的固安县,北京南面近郊。李蕙仙就出生在那里。李蕙仙10岁的时候,她爸爸当上了北京市长。不过,3年后,1881年,李朝仪去世。
      虽然爸爸去世了,但爸爸当儿子养大的堂兄已经成长起来,政途顺利。所以,李家的生活依旧不错,梁启超说自己岳父家是“累代清门,家学劭茂”。李蕙仙从小接受了完整的古典教育,善于吟诗作文,擅长琴棋书画,古代才女需要掌握的,李蕙仙都很娴熟。加上身处京城的开阔视野,李蕙仙有别与一般闺阁小姐的柔弱胆怯,比较大气从容。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7-03-18 10:57
      回复
        李端棻早期的政治生涯,主要在教育领域,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等职。1889年,李蕙仙20岁的时候,堂兄李端棻以内阁学士(从二品)的身份,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注意到了“笔端有魔力”的天才梁启超,不仅录取了他,还对他欣赏有加。
        16岁(虚岁17)中举人的梁启超,在广东当地被誉为“神童”,虽然他仅仅出身耕读世家,家中只有几亩田地,家境贫寒,但才华弥补了出身不足,还是让从二品大员对他印象深刻,并且后来欣然与之联姻。
        第二年,梁启超到京城参加春闱,考进士。虽然没考上,但去年结识的内阁学士李端棻对他很是看好,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当时,梁启超17岁。
        1891年10月,18岁的梁启超兴冲冲地再次北上,到北京与李蕙仙成婚。女方22岁,2人相差4岁。婚礼由女方李家一手操办。
        对于这段姻缘,梁启超身边的人给予大大的祝福,也非常清楚地看到可以给梁启超带来的诸多好处。在临行前,康有为赋诗一首为贺,最后两句为:“贾生正年少,诀荡上天门”——上天门啊,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异曲同工。
        故事到这里,是比较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千里姻缘,强强联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7-03-18 10:57
        回复
          1-2,婚后,梁启超和李蕙仙琴瑟和谐,恩爱有加。梁启超的才华不必说,名动京城,性格脾气也不错,温和有趣味。李蕙仙大气明理,不仅身份高条件好,而且既能与丈夫吟诗作画风雅谈情,也能在现实问题上给男人切实的帮助——比如,初到京城的梁启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语言。粤语和京片子差别很大,说是外语也差不多,正是在李蕙仙的耐心帮助下,梁启超跨越了语言障碍——无论务实还是务虚,李蕙仙都是非常理想的妻子。梁启超很满意。
          尽管梁李两家有现实地位和经济能力的差距,尽管丈夫已经很满意了,但女方并没有因此自视甚高,骄矜傲慢。结婚第二年(1892年),李蕙仙离开生活优裕舒适的京城,随丈夫回到老家,广东新会县茶坑村。面对完全有别于以往人生经验的南方乡村生活,李蕙仙没有丝毫官小姐架子,全心全意融入梁家生活,日常家务,人情往来,全部亲自动手,毫无怨言。甚至挑水舂米等体力活也干了,这对于一个出身高官家庭,从小丫环围绕的小姐来说,非常不容易——对于妻子的好,梁启超印象深刻且铭记在心,30多年后李蕙仙去世,梁启超为夫人做《悼启》,深情怀念这些夫妻早年的生活经历。
          梁家寒素,年青的梁启超没钱买书,是李蕙仙将陪嫁的首饰变卖了资助丈夫;梁家亲属生活困难,也是李蕙仙给予补贴帮助……清贫的生活没有消解小夫妻的感情,反而李蕙仙的大方得体,赢得众人一致赞誉。可以想象,这么一位来自遥远京城的大小姐,能这么自然和谐地在乡下过日子,对梁家而言,在四乡八里中是多么有面子啊~~
          到广东老家的第二年春天(1893年),农历2月28日,梁启超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大女儿梁思顺,梁启超最喜欢的孩子,没有之一。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7-03-18 10:58
          回复
            李蕙仙回贵州探亲,夫人不在身边的日子,梁思超因为思念,同时担心妻子路上风餐露宿,舟车冷暖,填词述怀:《兰陵王·至日寄蕙仙计时当在道中》
            瞑烟直,织就一天愁色。栏杆外无限庭芜,付与斜阳尽狼藉,良期渺难得。遮莫年华虚掷,迢迢夜,梦去愁来,还似年时倦游客。
            天涯数行迹。念衾冷舟蓬,灯暗亭壁,篮舆扶下正无力。又月店鸡声,霜桥马影,催人晨起趁晚驿。夜凉怎将息。
            凄寂,共今夕,共目断行云,江树南北,芳痕触处情无极。有织锦留墨,唾绒凝碧,思量无寐。又淡月,照帘隙。
            ——寄给妻子这阙词,就是古典含蓄的情书吧~~
            故事到这里,是琴瑟和谐模式,小夫妻关系和谐,大家庭关系也和谐。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7-03-18 10:58
            回复
              1-3,早在去北京结婚前,梁启超已经和康有为结识了,不管康有为二道贩子的新思想哪儿来的,起码那些思想对沉闷已久的古老中国,非常激动人心。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一时领时代先风。
              梁启超过完新婚蜜月的浓情期,过完结婚初期的调适期,过完迎来新生命的兴奋期,成家有女之后,开始全力干事业了——跟随康有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掀开了亮眼的一页。
              梁启超在全国层面的崭露头角,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具体怎么回事,请自行搜索),之后,梁启超开始为报纸撰稿,才气涌动,酣畅淋漓,下笔如有神助。哪怕是不同意康梁他们的观点,也忍不住为梁启超的文采叫好。
              随着梁启超的生花妙笔,维新改良思潮日益深入人心,最后,他们说服了皇帝,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有个细节: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后,很满意,赏六品衔——想想李蕙仙爸爸的正三品,哥哥的从一品(时任礼部尚书),而当时的李蕙仙,正在梁启超的老家做乡村小媳妇,实在是非常善解人意敢作敢当而且不嫌贫爱富。
              梁启超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做为一直仰慕男人才华的妻子,李蕙仙也开始学习西学,主张妇女解放,并且还身体力行与丈夫保持一致:参与办报,成为我国早期的女报人之一。
              1898年7月,戊戌变法期间,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这份报纸宣传变法,提倡女学女权和妇女参政,其中的撰稿人和主编全部是女性,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都是《女学报》的主要撰稿人。
              这样在思想上事业上互相支持,夫唱妇随的梁启超夫妇,成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伉俪佳话。
              故事到这里,是比翼齐飞模式,随着梁启超事业版图的拓展,李蕙仙没有把自己局限于后院家宅,而是跟随丈夫的脚步,让自己不仅是照顾梁的生活,还能在精神上与之沟通。相比鲁迅的原配朱安,胡适的原配江冬秀,同样是小脚女人,李蕙仙的境界比朱安江冬秀广阔得多,也高远得多。
              ——李蕙仙办报撰稿的经历,珍贵难得,不仅是与梁启超的思想同步,或者说支持丈夫,更是近代中国女性觉醒的第一批优秀代表,这么严肃稀缺又渗透着夫妻感情的话题,居然很少人关注,反而把那些低俗的恶言谎话一次次附加在李蕙仙身上。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7-03-18 10:59
              回复
                1-4,种种原因,变法很快失败了,连头连尾103天,因此叫“百日维新”。慈禧恨死了变法派,几天后就杀了戊戌六君子。做为变法的标志性人物,康梁都在通缉令上。老谋深算政治嗅觉敏锐的康有为在变法被终止前就感觉到危急,留下梁启超和其他人在京城营救皇上,自己先出逃了,梁启超后来也紧急避难日本使馆,总算有惊无险得以逃脱追捕。
                那几年,梁启超在外风风火火干事业,北京上海各处跑,李蕙仙在丈夫的老家任劳任怨,照顾女儿,赡养父母。梁启超的生母已经去世,当时的梁家女主人是继母,只比李蕙仙大2岁,这种略显尴尬的关系李蕙仙也处理得很好,年轻的继母非常喜欢她。梁启超记录:“夫人大得母欢,笃爱之,过所生”——继婆婆喜欢李蕙仙胜过自己的亲生孩子。
                康梁流亡海外后,慈禧还是不打算放过,派人去日本抓捕本人,还派人去他们的广东老家抓捕亲属铲平祖坟。危急时刻,李蕙仙的从容果敢发挥了作用,主持大局,把家人安全迁移到日本避祸。


                IP属地:上海9楼2017-03-18 10:59
                回复
                  梁启超的父亲不太靠谱,一开始以为儿子得到皇帝赏识,欣欣然;后来全家被通缉避难,惶惶然;再后来得知儿子在海外被人欢迎拥护,以为儿子发达发财了,赶去日本问儿子索要钱款,打算回家乡购置产业,要不到还大闹,弄得其实没钱的梁启超很是尴尬。最后,朋友们仗义帮忙,凑了1200银元给梁爹。梁爹用那1200元在老家购置了几十亩田地,且新建了一所房屋,从而变身地主,不再亲自耕种,开始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这样的父亲,这样的长辈,日常相处会多么头疼,李蕙仙能跟他们和谐相处,我很怀疑,她用自己的嫁妆补贴梁家很多。
                  梁启超流亡海外,全部是李蕙仙赡养照顾梁的父母,对此,梁启超知道而且感激,在给妻子的信中,梁说:
                  “大人(指梁爹)遭此变惊,必增抑郁,惟赖卿善为慰解,代我曲尽子职而已,卿素知大义,此无待余之言,惟望南天叩托而已。”
                  “吾今远在国外,侍奉之事,全托之于卿矣。卿明大义,必能设法慰解,以赎吾不孝之罪,吾惟有拜谢而已。卿我之患难交,非犹寻常眷属而已。”
                  1899年,安定下来的梁启超接李蕙仙和女儿去日本,一家人终于在担惊受怕后平安团聚。慷概大方的李蕙仙不仅带着6岁的女儿,还带去很多亲戚和孩子,有自己娘家的亲戚,也有梁家的亲戚——因为支持变法,李端棻被充军新疆,李家梁家,都因为变法弄得接近家破人亡。
                  故事到这里,梁启超和李蕙仙,是患难与共模式,还不是一般的患难,是杀头的大祸。显然,李蕙仙充分理解丈夫的追求和思想,而且坚定果断地全力支持。梁启超对妻子很满意。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7-03-18 10:59
                  回复
                    1-5,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暂且在海外安定下来的梁氏夫妇很快遇到了婚姻中的一大挑战:另一位佳人出现。
                    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后,为了寻求支持(现实说为了筹集资金,不好听的说法是康有为为了敛财),到海外华人聚居地巡回宣传演讲,那个“衣带诏”的是非曲直不说了,只说梁启超。
                    1899年底,康有为把梁启超叫到美国檀香山,当地侨商热烈欢迎,因为康梁不懂英文,某位侨商就让自己的女儿给梁做翻译,翻译么,肯定要跟着一起出席很多场合,一起吃饭,一起交谈……之后的事情大家懂的,20岁的何蕙珍对梁启超倾心不已,而何蕙珍本身的优势能力也对梁启超的事业帮助颇多,于是周围人就鼓动梁娶一位懂英文的夫人,梁启超虽然内心有点粉红色小泡泡,但终究还是理智的,说一来自己主张一夫一妻制,不能自食其言;二来清廷悬赏十万求自己的人头,不愿意连累其他女子。
                    梁启超大概理智上知道不可行,但情感上还有点小骚动,几个月后,写信向妻子李蕙仙坦白了关于何小姐的一切,表明了自己对何的态度,最后说已经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
                    李蕙仙的反应很大气得体,回信说: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在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
                    梁启超对梁爹好像有所畏惧,很怕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于是赶紧再写信:
                    “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过感彼诚心,余情缱绻,故为卿絮述,以一吐胸中之结耳。以理以势论之,岂能有此妄想。吾之此身,为众人所仰望,一举一动,报章登之,街巷传之,今日所为何来﹖君父在忧危,家国在患难,今为公事游历,而无端牵涉儿女之事,天下之人岂能谅我……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7-03-18 11:00
                    回复
                      这样的27岁的梁启超,蛮可爱的,对妻子有尊重有依赖有信任,对自己有要求要底线有克制,对于其他佳人的投怀送抱,处理得还算好。
                      梁启超是拒绝了,但何蕙珍还是难忘,10多年后,梁启超已经结束流亡生活返回国内,清朝也覆灭成了民国,何蕙珍特意从檀香山赶到北京,希望能续前缘,梁只在办公室接待了她,再一次明确拒绝了她的想法。又过了若干年,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去世了,何蕙珍再次从海外赶来,梁启超仍然没有接受她的好意,拒绝得非常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暧昧,见面时间很短,甚至都没请远道而来的女方吃一顿饭。
                      虽然说往往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从后来的事实反推,何小姐在梁启超心中,未必占多重要的位置,完全不是心心念念的明月光朱砂痣,只能说是一朵意外的小浪花,平息了也就没了,偶尔的交集并没有留下多深的印记。
                      故事到这里,是理智克制感情模式,还算是正能量的,尤其在那个三妻四妾的时代,梁启超这么做,对妻子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约束不言而喻。与梁启超成鲜明对照的是康有为,康就把海外认识的一个仰慕自己的女子带回去,做了三姨太。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7-03-18 11:01
                      回复
                        1-6,拒绝了何小姐之后,梁启超回到日本,之后的十多年,梁家一直在日本生活,直到国内辛亥GM爆发,清廷终结,民国成立,梁启超才于1912年秋天回到北京,第二年(1913),接家眷回国。
                        在日本的十多年,梁家发生了很多变化。最直观的,数量上,从夫妻女儿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发展成一家九口的大家庭(全部直系,旁系不算)。其中的种种纠葛,一言难尽……
                        1893年春,李蕙仙24岁生下长女,思顺,1899年,带着6岁的女儿到日本与丈夫团聚;
                        1897年秋,李蕙仙生下长子,但那个孩子出生1个多月就夭折了;
                        1901年4月20日,李蕙仙生下第二个儿子,思成,这时李蕙仙32岁
                        因为兄长夭折,一开始思成是做为梁家长子,但李蕙仙某天梦见夭折的长子向自己哭,醒来后觉得也许是那个孩子想要个位置,之后就把孩子全部做排行,不管是否长大,不管存活了多久,只要出生过,就算排行。因此梁思成变成二公子,下面的弟妹都叫他“二哥”,再下一辈称他“二舅”,“二叔”。傅斯年抗战胜利后给妻子写信,提到梁思成,称呼是亲切随意的“梁二”。
                        梁思成从小身体不好,脚掌有畸形,后来手术纠正了,但身体偏弱,经常生病。1912年梁启超先回国,之后的家书中,出现思成的地方,很多是询问儿子的病情,当时思成11,12岁——
                        “思成病痊愈否?”,1912年10月11日信
                        “思成体复何似?”,1912年11月3日信
                        “思成已渐愈焉?”,1913年8月26日信
                        “成病比复何如?可勤报告”,1913年9月23日信
                        “思成病有间否?”,“书悉,成已愈,甚慰”,1913年10月1日信
                        “成病日来如何,险期已全过否?”,1913年10月26日信,月初刚痊愈,月底又病了
                        “成病近复何如?”,1913年11月6日信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7-03-18 11:01
                        回复
                          1904年11月13日,梁思永出生。这是王来喜的第一个孩子,第一个儿子。
                          思永不是生在日本,而是澳门。当时,梁家全家都在日本。
                          李蕙仙虽然给丈夫纳了妾,虽然妾还算规矩,但到底是不情愿的,这个不情愿,做为女人很容易理解,其实男人也懂,但很多男人更喜欢假装不懂。
                          因为心有不甘,不舒服,于是做为正妻,比较严格地要求了小妾,因为王来喜不算正式的妾,仅仅是通房丫头。她原本就是丫头,侍寝后哪怕怀孕后还是要干活的,这一点不是李蕙仙苛刻,而是王的地位本来就是如此,哪怕李蕙仙去世后,王来喜已经生了很多孩子了,还是要做佣人的工作,梁启超对此没有任何异议。
                          在1904年,王来喜怀第一胎的时候,可能大家都还不太适应这种全新的家庭关系,妻妾之间纠纷不断……那段时间,梁家闹得不太开心,具体如何不知道,外人只知道梁启超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让人把怀孕的王来喜送到澳门待产,孩子出生后才回到日本。
                          做为女人,非常理解李蕙仙的纠结和不痛快,尤其是,那个男人,之前给自己无限希望,跟自己说要一夫一妻,美梦十多年后,终究还是破灭了。很多时候,没希望就不会失望,如果梁启超一开始就三妻四妾,也许妻子反而不会那么意难平——那种辗转微妙的心态,女人应该都懂的。
                          看到这里,其实蛮同情李蕙仙的,没有儿子难道是她的错?其实她生了2个儿子,孩子不健康也不是完全女方的责任,何况,李蕙仙适合生育那几年,梁启超到处忙着干事业,人都不回家,怎么生孩子?而到了最后,所有的后果,却需要李蕙仙来包容妥协……以前,真不是女人适合生存的世道……
                          故事到这里,梁李夫妻关系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无奈纳妾,好在梁启超对侍妾没感情,纯粹为了生孩子。


                          IP属地:上海15楼2017-03-18 11:02
                          回复
                            1-7,很多事情,第一次会比较让人介意,一次之后,再后来的,也就这样了。
                            王来喜1904年11月生了思永,几年后,1907年,再生一子,思忠。这一回,梁家没什么大动静,思忠在日本出生,不需要再把产妇送到外地待产了。
                            根据已知资料,开始几年,梁家在日本的生活不算优裕,甚至有些困窘。其他不说,负担太重。依附梁启超生活的亲属很多,要养一大帮孩子家眷。日本时期的梁家群童照片,很多不是梁启超的孩子。后来随着梁启超办报写文,稿费见多,才渐渐缓解经济压力。
                            在日本的十多年,李蕙仙付出颇多,梁启超后来回忆:自己“素不解治家及生产作业,又奔走转徙,不恒厥居。夫人含辛茹苦,操家政,使仰事俯畜无饥寒。自奉极刻苦而常撙节所余,以待宾客及资助学子之困乏者,十余年间,心力盖卒焉……至其平日操持内政,条理整肃,使吾不以家事撄心,得专其力与所当务。”——自己节俭但对亲友慷慨,兼顾各方,管家有条理,让梁启超无后顾之忧。正面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室夫人。
                            王来喜虽然生了儿子,但在梁家,她日常还是佣人的身份。按事实看,王仅仅是通房丫环,连妾都不算。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7-03-18 11:03
                            回复
                              1908年9月4日,李蕙仙生下第二个女儿,思庄
                              当时,李蕙仙已经39岁,那个年代,祖母都完全可以做了,但李还能顺利生孩子,身体机能各方面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她上一个孩子思成,1901年出生,7年时间,如果梁家没有其他人,也许李蕙仙还能多生几个吧……
                              1909年,梁家的状况不太好。梁启超的事业不顺,意态萧索,生活困窘。那年12月6日,王来喜也生了个女儿,思静,这个女孩养到10岁,生病夭折。在梁启超的几百封家书中,偶尔几次(我看到3次)提到她的名字,都是一笔带过。
                              1911年底,国内辛亥GM爆发,清廷被颠*覆。一直致力于政改的梁启超终于可以回国了。1911年9月,梁启超从日本启程,顺利抵达大连,奉天,但形势日变,局势危急,为了人身安全,终究没能到达北京,又匆匆返回日本。
                              第二年,1912年10月,梁启超才回到阔别14年的北京。梁带着二弟和若干幕僚回国,家眷暂且仍在日本。
                              故事到这里,在东瀛的日子是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模式。在日本那几年,尤其是1904年思永出生后,梁家的结构发生变化,最大的思顺才11岁,也还是孩子。大人之间的纠葛,他们不懂。但李蕙仙,肯定经历了一番心理上的大变化,最后就算再不痛快,终究还是妥协了。李蕙仙对孩子们很不错,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对妾室和庶子女们下手,所以后来王来喜的孩子一个个地出来。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7-03-18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