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
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以箸经纪注:绎山:指峄山。
碑刻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
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今已不存。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以箸经纪注:绎山:指峄山。
碑刻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