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化的基础
七场古装家庭伦理剧《五女拜寿》,通过明朝户部侍郎杨继康一家的荣辱兴衰,写了五个女儿、女婿和亲家、丫环对待这场变迁的种种态度,构成一副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生动画卷。作者在谈到写作这个戏的体会时,总结了三点:一是这个戏是专门为近年涌现出来的越剧“小百花”的尖子写的,人物众多,行当齐全,同台有名有姓的角色中有两个老生、两个老旦、六个小生、九个花旦,大多数有唱有做,从而发挥各种越剧唱腔流派的特色。这和过去那种一生一旦为主的老戏格式完全不同。二是基于从选题构思一开始就与培训演员挂勾,所以没有专门突出一两个角色,而是这场戏表现这几个角色,那场戏表现那几个角色,甚至有几个角色让他们后来才登场,同时尽可能赋予每个角色以个性,使较多演员有戏可做。三是虽是古装戏,却是对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剧中抒写的古已有之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现实生活中仍不鲜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谴责十分必要。
通过浙江省越剧小百花演出团舞台工作者和众多青年演员的创造,这些设想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舞台上的《五女拜寿》恰似盛开的百花,艳丽多姿、花团锦簇,充满新鲜感,给人带来了美的艺术享受,同时又使观众感情上产生共鸣和振动。剧作者和演员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出色的演出。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原作,才有可能成功地进行电影的再创造。
为此,我们也给自己规定了三条:一是要保持原剧人物众多,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特色。全剧十七个主要角色,要使他们在银幕上人各有貌。剧中汇集的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尹桂芳、毕春芳、张桂凤几大越剧唱腔流派均要求体现,既要满足广大电影观众的兴趣,也要使越剧爱好者看了过瘾。二是影片大的结构要和原剧一致。要打开思路,借鉴传统艺术的表现技法,比如苏州评弹艺术的“节外生枝法”,使情节放得开,又收得拢,尽量做到头绪繁多而不乱,前后呼应而不断。三是要深入挖掘这个剧目与现实社会脉脉相通的一面。今天的观众和剧中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然而剧中抨击的世态炎凉的社会现象,仍能激起观众的共鸣。趋炎附势、卖身投靠的丑恶行径与善良正直、仗义相助的精神品格……剧中着意渲染的种种美与丑的对比,仍能振动观众的神经。必须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心理,使剧中发出的呐喊与不同经历的各类观众都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振动,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同感”。这是未来影片的生命力所在。
有了这三条,我们对舞台剧的审度和斟酌,包括情节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气氛的营造、人物的刻画以至蒙太奇的处理,就有了依据,就有把握通过从舞台到银幕的再创造,使影片的艺术特色更鲜明,社会意义更强烈。这是电影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