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前线吧 关注:639,435贴子:31,841,497
  • 2回复贴,共1

少女前线:追放CBT剧情观看前瞻——边缘与中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并非是追放的剧情解读,因为我既没有追放资格,也没看过剧情,所根据的只是少前1的已知剧情和追放在宣传中放出过剧情信息进行解读,在根本上,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新的观看视角或者说切入视角,让无论是新玩家还是老玩家在观看追放剧情时能有新的思考角度。


IP属地:广东1楼2021-06-29 09:05回复
    尽管略显啰嗦,但是在进入正题前我还是要简述少前1和追放的已知信息。
    持续5年的少女前线1剧情进行至今,从前两年松散的剧情结构,如今已经发展为围绕一个核心事件而编写活动剧情,也就是少前1游戏内时间2064年必定会成立的超国家主权政府罗克萨特联盟。在最新的活动《镜像论》的剧情中,围绕着这个超国家主权政府的成立,新苏联国安局,有着德国军政背景的邪恶组织帕拉蒂斯,以及罗克萨特联盟成立的背后策划组织联合国遗迹署罗联派,已经在柏林开始了最后的博弈。而玩家所代入的故事主人公是利用人形进行军事活动的私人军事公司格里芬的一名前线指挥官,格里芬看起来是一个PMC组织,实则是罗联派在新苏联境内布下的一着冷棋,在紧要关头保护罗联派在东欧的利益。少前1指挥官没有重大的背景,在重大的事件都是以一个接受任务的打手身份进行任务。
    而2代追放的背景则是设置在了十年之后,也就是2072年,此时格里芬被罗联政府忌惮其军事力量而解散,指挥官成为了无组织的赏金猎人,游荡于污染层度中等的黄区并收拢了一批人形成为部下,然而却在一次普通的运输任务中遭遇了神秘少女,重新卷入到阴谋的漩涡中。
    此处就不说冗长而又具体的剧情细节,有心了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视频来补。本文旨在指出少前2:追放CBT1剧情的一个有趣观察视角,也就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


    IP属地:广东2楼2021-06-29 09:06
    回复
      位于中心的边缘人和位于边缘的中心人
      我认为追放剧情可能产生的最大的看点,在于现在的少前1的指挥官,和十年后追放指挥官的背景设置,成为了两个互相对照的文本,我称其为:“位于中心的边缘人和位于边缘的中心人”。
      我先戳穿一个少前玩家目前普遍吹嘘的一个点:少前玩家普遍喜欢将少前1中,玩家代入的指挥官在剧情中的参与和决策、推进剧情的程度不高(比如还没有AR小队高),吹成类似于“少前的宏大世界观决定了指挥官这种做打手小角色只是机器里面小齿轮,被历史推着走,无法对局势起作用”。先不说这个吹成不成立,这个吹很明显吹太早了,连故事的结局都还没出,就吹起来了,万一文案组给你们一个巨人式反转结局,来个谈之巨人把一切都谈妥了,那你们这些玩家还不傻眼了?所以你们的文艺素养还要提高一些,不要学粉圈一样看见什么剧情就吹上天,哪怕写这个剧情的人三流到连设定集都没写完。
      上面是半开玩笑的话语,用比较严谨的术语去讲,少前1的指挥官成为了一个“位于中心的边缘人”,是违反了戏剧(故事)创作里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戏剧性应该集中在主角身上”。
      如果再细化一点,一个正常的故事创作中,主角必须具有,或者说主角就是那个具有剧情第一推动力的人,在少前1的剧情里面,有许多能推动剧情的人,比如塌缩点中引爆了脏弹的M4,镜像论中犯错的安洁等等,他们的选择在单个重要情节中影响整体剧情走向的。
      但指挥官这个角色却受限于“接任务——完成任务”这个框架,这导致指挥官这个角色的亮点和戏剧性均来自于军事素养和战术安排等偏军事层面,比如塌缩点的逆天翻盘和偏振光的防守战等等,而缺少了非军事层面的个人感情和理想方向的戏剧性和亮点。以安洁为例,安洁在镜像论中的高光恰恰就是在于一再违反格里芬爵士布置的任务,通过反思任务并做出任务框架外的行为,产生戏剧性和人物性格亮点,与指挥官的情况相反,安洁在战术素养层面上屡屡犯错,可反而制造了忤逆小队和莱特人物塑造的高光时刻,自己也成了一个悲剧英雄。
      “接任务——完成任务”框架让指挥官成为了一个“位于中心的边缘人”,尽管他/她位于剧情和阴谋的中心,但是指挥官只是一个要在份内完成任务的打手,他/她无法做出超出任务框架以外的表达,所以指挥官根本还是一个故事内的边缘人。
      当然为了避免黑过头,我这里仍然需要给文案组做一个辩护,“戏剧性应该集中在主角身上”这个原则是一个商业性原则,而且并非说违反这个原则就做不出好作品。《北平无战事》就可以无视这个原则(当然拿你游跟刘和平的作品相提并论有点太抬高你游),这也是我认为你游有一点历史正剧的味道在里面,因为戏剧矛盾有三种,第一种是人与人的矛盾,第二种是人与时代的矛盾,第三种是人与自己的矛盾。刘和平的《北平无战事》为了证明KMT币制改革的徒劳,凸显第二种矛盾,特意把戏剧性分散于几乎所有的角色身上,做成了群像剧,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促成这币制改革这事,可终究失败了,这种失败是一个时代,一个制度的失败。少前设定集的机密文件则采取了类似的第二种矛盾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正剧的味道。但机密文件归机密文件,少前主线是否能到达这个高度,仍然需要观察。
      说完了少前1的缺陷,终于可以说说此次追放CBT1的看点了,看点就在于指挥官角色从“在中心的边缘人”转变为“在边缘的中心人”。
      这个转变其实从少前1最新的活动《镜像论》中就可见端倪,在活动中加入了新角色玛赫莲,通过这个近乎于“祭品”一样的角色,给予了指挥官对任务和现状发出自己看法,并做出抉择的情节。说明文案组也许已经有了让指挥官能成为主角的觉悟,少前1的结局到底会如何,此处不谈。
      有趣的是追放的背景,指挥官成为了一名没有保障的赏金猎人,从一个黑手套沦落为赏金猎人,远离了阴谋的中心,也就远离了权力的中心。这本身就意味着从中心滑落到了边缘,成为了一个边缘角色,看起来与那些关乎世界命运的事件不再有关系了。但也正是这种从中心的滑落,文案组故意给指挥官这个人物张开了一个反思性的空间,我一直觉得反思是最具有现代性的行为。在这个边缘的时空中,最大的看点就是指挥官成为了一个主角,或者说文案组不得不让他成为主角,再也没有任务或者上级的束缚,作为主角的指挥官不得不从自己内心最根本的伦理立场和情感出发,去面对文案组制造出来各种光怪陆离的困难,所以追放中的指挥官,无疑是“在边缘中的中心人”,指挥官也许远离了阴谋的中心,但是文案组也故意设置了天降神秘少女这种情节,又把指挥官拉回到阴谋之中。
      这里的看点绝对不仅是指挥官重新返回到战场并开启了羽中所说的一段公路片历程,这不过是“戏剧性应该集中于主角”这一商业创作原则的回归而已。我很喜欢《摩托日记》这个公路片,这个电影讲述了切·格瓦拉在他还没有成为切·格瓦拉的23岁时环游美洲大陆的故事,就像一个豆瓣评论说的:“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因为这次公路旅行的见闻正是以后切成为英雄的底色。如果真的追放的剧情会是公路片,那么少前2:追放理应还有一个看点,那就是一个曾经不是主角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主角的道路。


      IP属地:广东3楼2021-06-29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