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13,696贴子:3,378,217

巨人的肩膀--朱载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约瑟把朱载堉称之为“文艺复兴式的圣人”,这一说法肯定了朱载堉的成就与影响力,却以与中国不相关的比喻方式割裂与淡化了朱载堉对于西方的意义。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朱载堉是)开启了西方近现代艺术的东方圣人”。
---回顾华夏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秦汉之后的诸多朝代之中,似乎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皇亲贵戚经世致用的能力,能与明朝相比,而明朝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反像。文治武功,主导编纂《永乐大典》,建立第一支近代军队的朱棣;不爱王位,痴迷于植物研究、著有《救荒本草》的藩王朱橚;发明折叠床、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改良第一支近代牙刷的模范皇帝朱佑樘;山河沦陷,愤懑隐世,以“八大山人”著称的画家朱耷……如果在这些特立独行的大明皇家贵胄之中选一位作为代表,朱载堉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0-02 13:34回复
    在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之前,中国人在音乐上主要采用两种律制:三分损益律与纯律。
    三分损益律是在中国音乐史上应用最广泛、理论发展最完备的律制。它将“宫”音定为基本音,将宫音的弦长分为三份,去其一份为之损,添之一份为之益。几次损益之后,商、角、徵、羽几个音节也就产生了。至迟到春秋中期,“三分损益率”就已形成。与“三分损益率”并行于世的律制,还有纯律。纯律,是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纯律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各音的频率之比都是简单的分数,因而声音最为纯和,提琴族无品弦乐器使用纯律调音。但纯律转调不方便,转为远关系调时容易失准,而且不能演奏具有较多升降记号的调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0-02 13:36
    回复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朱载堉扬弃了“三分损益”生律方法,提出了“新法密律—十二平均率”全新的律学理论与计算方法,为困扰人类千年的律学难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此,朱载堉自己评价说,“是以新法不用三分损益,不拘隔八相生,然而相生有序,循环无端,十二律吕一以贯之。此盖二千余年之所未有,自我圣朝始也,学者宜尽心焉。”
      高级调律师杜保虎认为,“没有十二平均律,音乐就不能称之为音乐,因为任何一种调律法所调出的音,都没有十二平均律调出的音更为自由、灵动、和谐与美妙。”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10-02 13:36
      回复
        “十二平均律”解决了中国音乐人两千年制律“往而不返”,不能“循环往复”的难题,但它不仅仅是一个音乐问题,还牵涉到数学问题与运算工具。
        在数学运算方面朱载堉运用了开平方与开立方的运算方法,在运算工具方面,朱载堉创制了81档的巨大算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02 13:37
        回复
          朱载堉的代表作《律吕精义》中记载了“十二平均律”的记算方法与计算数据。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述,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思路如下:
          由于八度弦长比为2:1,要将八度等分为12份,需要求等比数列的公比x=2^(1/12)
          先将纯八度开平方,得到蕤宾=1.4142135623730995048801689
          再将蕤宾继续开平方,得到南吕=1.1892071150027210667175
          再将南吕开立方,得半音应钟倍率=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0-02 13:38
          回复
            至此,在中国历代音乐家、算学家努力探索的基础之上,借助当时最强大的运算工具,朱载堉以超越常人的聪明才智,最终破解了十二平均律这一千古难题,为人类的音乐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可惜的是,延续了十几个世纪“三分损益率”在当时的中国有广泛的应用基础与强大的使用惯性,掌管乐舞的机构与从业者并无推广新律制的动力与热情,而朱载堉身后的大明已风雨飘摇。当清朝窃取神州,华夏文明被全面毁禁降维,至清朝灭亡,华夏文明艺术再也没能回到朱载堉时代的高度。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10-02 13:39
            回复
              在朱载堉之后,人们只要利用他的方法,甚至直接使用他的数据结果,就可以制造出所期待的任何一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乐器,如钢琴,而不用顾忌所取黄钟宫音的绝对高度。
              创立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同时,朱载堉还发现了以管定律与以弦定律的差异,提出了“异径管律”理论与方法。在《律吕精义》一书中,朱载堉指出,各音律以半音进入较高的次一音律时,管不仅缩短长度,同时要缩小围径,在规定各律管长度的同时,也必须规定律管内径的大小。根据这一理论,朱载堉成功制造出符合其理论的律管。直到1890年,比利时声学家马容根据朱载堉记录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异径管律”的正确与准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10-02 13:39
              回复
                《乐律全书》中记载了朱载堉对各种乐器的研究与制造,他以符合现代工艺流程的方式制作了铜质的金属律管,对制模、焙干、烧铸、钻孔、抛光与截断诸多技术问题一一进行解释与交代,显示了其科学严谨的态度与工作方法。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10-02 13:40
                回复
                  此外,朱载堉还在音乐“考古”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他恢复“旋宫古法”的伟大实践,他在《乐学新说》中说:“借今乐明古乐不亦可乎?……用旋宫法拟造新谱,使后世为乐律之学者观之,深信古乐见存,未尝失传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无古今之异而音岂有古今之异哉?用古之词章,配今之腔调,使人易晓而悟乐之理如此其妙也。”
                  通过”旋宫实践”,朱载堉自制乐器、作曲、改编、演奏并进行教学、教唱。创作了《旋宫谱六十调指法》、《旋宫琴谱》等大量的古风作品。这也再次证明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必定是可返可溯的真文明,必定是有着悠久历史与传承的文明。而朱载堉与现代无异的旋宫教学法,有力驳斥了中国古代知识传承全凭经验、口传心授的谬论。证明了在口传心授之外,至少存在通过图文书面教材传承的方法。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0-02 13:40
                  回复
                    处理笙的调律问题,是朱载堉的重要成就之一。他所制造改进的笙,西传欧洲之后,成为现代手风琴的前身。
                    除此之外,他亲自创作了许多乐曲,还搜集整理当时流行的民间乐曲,这些作品记录在《瑟谱》等作品中。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10-02 13:40
                    回复
                      历学方面,万历九年他完成了《律历融通》这部历学著作;之后,又在总结前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两部新历。
                      朱载堉发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确地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他还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其精确度几乎与现在国际通用值相同。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0-02 13:41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10-02 13:41
                        回复
                          数学方面,他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如何求解其他各项的方法;最早找到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换算方法,一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了解决繁重的数学演算,他开风气之先,在《算学新说》中首创的除开平方法,自创81档的巨型算盘以珠算进行开方。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10-02 13:41
                          回复
                            世界上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科学家是宋人沈括,但沈括并没有留下偏斜角度与地理位置的数据记录。朱载堉采用郭守敬发明的桌影测定法。正午时以桌影定南北,置指南针于平面之上,指针方向与南北方向夹角即为磁偏角。朱载堉在1567-1581年间测得的北京磁偏角数据为南北偏东4度18分。从这一数据来看,没有精深的天文学知识与运算能力,是难以取得这一成果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0-02 13:42
                            回复
                              测水银密度,不过是朱载堉的一个科研副产品。他在测定黄钟律管容积的时候,用黍粒会有较大的误差,为求精确,他采用水银作为测量媒介。与现代相比,他测量的密度,在0度时误差为+0.2672克/厘米³ ,20度时,误差为+0.3165克/厘米³ ,平均误差为0.2912克/厘米³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个相当精确的数字。而且这件事本身透露出来的信息相当丰富,比如朱载堉实验所使用的衡具、量具、温度计,我们所知道的是,朱载堉有一部叫《嘉量算经》的作品,专门论述量具的制造,按他的务实作风,想必这些实验器具多为其亲手所造。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10-02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