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吧 关注:5,105贴子:10,643
  • 9回复贴,共1

唐十三铠之光要铠的构型猜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数年前在盔甲吧里曾写过一个对光要铠定义的猜想,得到大部分铠甲爱好者的认同及支持。具体详情,大家可到盔甲吧翻看我的原贴。
当年没有将光要铠的一贴继续写下去,主要是能找到的资料有限,而且当时的思路也不够宽,看东西的视角太窄了。这几年在研究中国布面甲的起源、环首刀与唐刀的刀形与热处理、和中国与日本及东北亚的冷兵器武术招式及格斗时的阵形等混合在一起,才逐渐发现,光要铠的盆领、袖筒式肩吞、双胸铠、腹铠以及各种与之配套的绑绳、皮带等都是因应格斗而生,并非是装饰,更不是什么网红所说的天王甲,而是在残酷的生与死、血与肉的古代战场上进化出来的产物。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1-22 20:41回复
    huhu37、firebird323、炽天12348.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光要铠的具体结构到底是什么,还是需要专业人号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在田野考古中能够发掘出更多的证据。同时,也期待中国所有古籍的数字化能够认真执行实施,以往及近期考古发掘的古籍、古竹木简等,是可以通过训练人工智能来进行拍照、扫描、文字识别转换,从而录入超大型中国古籍数据库的。当所有已知的中国古籍都数字化后,经过简单训练的人工智能就能迅速识别、查找 “光要” 等关键字,同时古籍数据库向民间开放,大众搜索 “光要” 时阅读及扩展阅读的的古籍书名、章节等讯息,就能用来进一步训练完善已有的人工智能,从而真正有效地解决古籍研究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
    由于过去3年的疫情,小弟被迫转行,反而在一些小型科技公司里获得了不少宝贵的机会,亲身体验了智能化工厂生产线、智能化小型商用机器人、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获益良多。人工智能的实用化,中国现时在全球数一数二,因此,我衷心希望中国古籍的大型数据库及相应的人工智能工程,能早日实现。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2-11 00:04
    收起回复
      光要甲的结构,小弟的看法是 光腰甲,因为要是腰的古字,而且篆书的要的外形,与唐代武士造像、天王造像中的某些造型,如手叉腰,双胸镜,单腹镜等,完全吻合。因此,光要甲的要,未必是指人体的腰,反而是指“要”字的外形。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2-11 00:08
      回复
        另一方面,古意的腰,广义上是指人体的中段部位,所以光亮的人体中部护甲,也未尝不可。现时,我还是较多的偏向光要铠的外形,是整体的“要”字篆书,即它是整体光亮的要字造形全身护甲。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2-11 01:52
        回复
          至于光要甲的可能构造及制作工艺,早年我进入盔甲吧时懂的东西不多,而且当时国内甲圈研究的错误资讯及崇洋媚外的故意误导也很多,造成在早期闹了不少笑话。由于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同时也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世界科技史上,确确实实有不少东西曾经是独步全球,因此反而会冷静地分析,古代中国,在冶金科技及技术产能领先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祖先的甲冑会被某些愚昧的人形容成落后?这到底是不是我们祖先真的落后,还是我们现有的考古研究忽略了一些关键的细节?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2-11 02:04
          回复
            写两句吧。光要甲构型,基本上就是布面甲和札甲的混合体,不但只不是板甲,它连板甲衣都不是。光要甲应该是因应唐代军队的战术思维及策略所催生的产物,是基于整齐列阵的近距格斗及远距骑射、步射的实际需求而设计。初唐及中唐军队,十分尚武,尤其是北方的各个都护府,不论马兵、步兵,人手一弓。弓箭在唐军的普及程度之高,可以在唐代墓葬壁画里随处可见,各兵种,甚至士大夫,人人都吊着一张弓。由此可见,唐军的单兵战术要求,尤其是北方及西北的步队,人人都要用弓箭,而且由于士兵的体格及习惯的不同,射姿必然有差异,大量拉弓射箭动作,弓弦必然会和铠甲反复刮擦,容易导致弓弦的勾挂或磨损从而断裂。铠甲表面覆布或皮革,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唐军平时大量的弓射训练及战时的大量弓射,必然对这点产生刚性需求。
            日本在中国唐代正式引入及接受华夏的文化与技术,他们在技术上完全照抄我们,但却在外观上保留其文化传统,在中国唐代同期,用中国引入的冶金、纺织、美术、皮革处理等技术,逐渐制作出具有他们自己风格的大铠,他们的身体主躯干部分的护甲,采用鹿皮或布料包裹,并绘上图案,这层皮革或织物,被称为“弦走绘韦”,就是专门用来改善弓射时的不确定因素。然而,大量的绘韦,必然会增加成本,而且日本传统上沒有多少畜牧业,皮革产量少,织物也昂贵,所以多数采用在主体躯干铠甲上。
            中国方面,唐代出现的各种织物包裹铠甲,其原意应该就是改善弓射,另一方面,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武将本身的财力很足够,形成互相攀比,逐渐导致全身各处的都用铠甲覆盖华丽织物,再加以绘或染,用以显摆。这反而成为现今很多初入甲圈的新人,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反复强调敦煌壁画彩塑造像及各墓葬出土文物形象是天王甲、仪仗甲的理由。然而,他们却无法解释,被他们称作仪仗织物甲的敦煌天王,在细节上为何竟然有金属制的札甲盆领。 因此,日本的弦走绘韦,其实是基于他们遣唐使在中国学到的布面甲技术。
            唐代至后,从五代十国开始,尤以宋代,这种铠甲覆盖织物或皮革再绘画来改善弓射的方式,逐渐被更实用而廉价的织物制抱肚,织物制宽体胸甲扎带所取代。这在宋、元、明的大量穿着铠甲的造像上能经常看到。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8-20 22:34
            收起回复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20 22:59
              回复
                札甲盆领的敦煌布面甲天王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8-20 23:01
                回复
                  宋(金)的天王胸部扎带。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20 23:02
                  回复
                    明代天王抱肚。


                    IP属地:中国澳门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8-20 2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