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曾雪菜吧 关注:60,842贴子:1,290,413

白2精神分析——冬马和纱的精神病主体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coda到目前为止,三大主线已经推完了对冬马和纱描写最多的冬t和浮气线,由于接下来重心会逐渐转回到雪菜身上,所以在开始推不共戴天之前,想对冬马和纱这个人物,做一个总结性的分析。
先把坑挖在这里,以免自己拖延症犯了
指不定什么时候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6-22 10:18回复
    这个帖子标题估计喜欢和纱的人一看血压就上来了。
    什么?你骂和纱是精神病?
    所以先叠个甲,我这里说的“精神病主体”不是大众语境认知里的“精神病”,而是精神分析里的概念,就和分析春希时借用的“癔症主体”一样,并不是简单地给角色贴标签,而是借用精神分析的模型对角色的行为动机进行拆解
    我把精神分析中对“精神病主体”的学术性概念和简介放在前面,纯粹是为了自证清白(我不是在在黑和纱)
    雪菜党可以直接跳过:
    “1.精神病主体的概念
    精神病主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源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拉康认为精神病主体不仅仅是生物学或神经学现象,而是与语言和象征秩序的关系紊乱有关。他强调语言、无意识和象征秩序在塑造人类主体性方面的作用。拉康概念化精神病主体的核心是“除权”(法语中的“forclusion”),这是一个代表权威和社会秩序的象征概念。在精神病主体中,个体在整合“父之名”方面经历失败,导致与象征秩序的象征性认同缺失。这种失败导致了个体与象征秩序的关系破裂,从而出现妄想、幻觉和思维混乱。
    2.精神病主体的特征
    拉康认为精神病主体的一个特点是“没有所指的符号”存在,即语言(符号)与其指示意义(所指)之间的断裂。在精神病中,符号与其通常的意义脱离,导致妄想和幻觉的形成。这些现象可以理解为心灵试图在缺乏稳定的象征结构的情况下,在符号之间创建新的连接。
    3.精神病主体的治疗策略
    拉康对治疗精神病主体的治疗方法根植于他相信精神分析可以促进个体重新融入象征秩序的潜力。他提出了几种策略来与并协助精神病主体,包括使用符号、创建新的象征秩序、重新引入“父之名”、转移与反转移以及利用艺术与创造力等。
    4.精神病主体的现代理解
    在现代精神分析的研究中,精神病主体的理解仍然基于拉康的理论,但也结合了其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者们试图更全面地理解精神病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与社会和象征秩序的联系。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6-22 10:23
    收起回复
      为了帮大家理解“精神病主体”的概念,我先给大家描述一个简单易懂的形象的情景:
      你带着一部你最喜欢的小说,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你非常喜欢这部小说,时不时拿出来读,而且你认为这部小说完全是属于你的。
      有一天,你的同桌没打招呼就拿走了你的小说,自己读了起来。你感觉到属于自己的书被人看了,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因为同桌长得比较魁梧雄壮,你掂量了一下,自己不是他对手,就忍了。
      后来,当你想看这部小说的时候,你却发现这小说大部分时候不在自己手里,它已经被班上的人拿走传阅了。
      然后,班上每个人都告诉你,这书不是属于你的,是属于班级图书角的,每个同学都要给图书角捐一本书,是这个班级规则秩序的一部分。
      你依旧可以看这本你最喜欢的小说,但你要按照图书角的规则凭借流程申请,还要等别人看完了你才能看有限的时间。
      于是,在这个情景里,诞生了四种“你”: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22 10:46
      回复
        第一种,你掂量掂量,自己没办法和整个班级对抗,所以老老实实接受了自己把书捐了的事情,按照规矩去借书、看书,逐渐忘了这本书最开始是属于你自己的。
        但你总感觉自己心里缺了点什么,于是经常做梦,梦到自己把每一个找你借书的人暴打了一顿,这本书还是归你了。
        第二种,你掂量掂量,自己没办法和整个班级对抗,所以老老实实接受了自己把书捐了的事情,按照规矩去借书、看书,逐渐忘了这本书最开始是属于你自己的。
        但你总感觉自己心里缺了点什么,于是经常做梦,梦到你绕开公共图书角的规矩,到处去找别的有自己私有藏书的人,去借他们的书,这样你觉得你重新有自己的藏书了。
        第三种,同桌每次找你拿书的时候,你都会和他打一架,死活不借,也不承认这书你捐了。于是班上的人看你为了本破书三天两头打架,都觉得你是格格不入的怪胎、疯子。
        第四种,同桌第一次来拿书时,你直接退学了:“什么学校、什么同桌,从来就不存在!我宁愿学不上了,这书也必须得是我的!”
        雪菜、冬马、春希分别对应了上述四种人中的三种,大家可以先凭感觉判断一下,春雪冬分别对应哪种人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6-22 10:47
        收起回复
          被吞楼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22 14:08
          收起回复
            你们还是厉害的,楼上有人完全猜对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6-22 19:38
            收起回复
              小牢春功德无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6-22 20:35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6-22 20:35
                回复
                  不过圆学更多的是代表复杂世界观系的研究但是和白学系的复杂情感观系还是有点区别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6-22 21:30
                  回复
                    完了,这些白看精神分析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6-22 22:28
                    收起回复
                      好了,来公布答案:1对应雪菜的行为模式,2对应春希的行为模式,4对应冬马的行为模式。
                      其实上一个春希精神分析的帖子,就对三人最适配的精神分析模型做过简单的分析:https://tieba.baidu.com/p/8935018996
                      这里,我们就结合前面设置情景比喻,再来聊一聊这几种主体类型,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IP属地:湖北12楼2024-06-23 10:23
                      回复
                        还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诞生“我”这个意识的。用eva里的话来说,我们与母亲之间没有“心之壁”,是一个“共同体”。
                        随着脐带被剪断,我们第一次离开母体,带着懵懵懂懂的混沌意识,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像前面的情景中,我们带着最宝贵的“爱书”(属于“我”的母亲),新到了“一所学校”(世界)。

                        最初,我们仍然没有“我”这个意识,分不清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区别,仍然把母亲看作是自己的所有物(认为书是自己的),随随便便一哭喊母亲就会赶到自己身边满足自己的需求(想看书时就能拿出来看)。
                        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母亲并不是随时都在,我们也不能对她随叫随到,她经常会被陌生的原因“夺走”,其中出现最多的与我们争抢母亲的人,就是父亲(第一个拿走我们爱书的同桌)。

                        再后来,我们进一步发现,母亲不止会被父亲夺走,我们自己种种的欲望更会因为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客观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个人类世界存在着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班级的图书角与图书角的规则),需要我们去舍弃自己的语言、欲望、自由(捐书),遵循符号系统的语言法则,才能融入这个“符号系统”,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活在人类世界里,活在自然法则里,我们原初的欲望就无时无刻不接受着这种话语规则的“阉割”。这种规则小到可以是“东西需要拿钱换”、“小孩子就应该好好读书”,大到可以是“生老病死”这样我们无法抗争的自然法则。
                        因此,我们生下来首次面对父亲对母亲的“争夺”,也就是第一次接受这种被“剥夺欲望、自由”、被“阉割”的经验和感受,将在潜意识层,对我们整个人生中在“符号系统”中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IP属地:湖北13楼2024-06-23 10:25
                        回复
                          你本以为是你的一部分,突然间就要被别人夺走了,突然间就要是别人的东西了,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想想如果你的女朋友爱上了别人跟别人私奔了、你的论文被别人剽窃还署上自己的名字了,你有多么痛苦、愤怒、想对黄毛和小偷来两拳,那么将母亲看作自己共同体的婴孩呼唤不到母亲时,精神有多么痛苦、愤怒,啼哭起来为什么那么撕心裂肺,大家就不难理解了吧。
                          这种第一次被“剥夺”的痛苦和憎恨太过于深刻,所以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被我们人类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深深地隐藏了起来。因此我们现在并不拥有这段记忆。
                          但这样的痛苦是我们实打实经历过的,我们也因此渐渐对“剥夺者”代表的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敌对心理,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情结)、“俄狄浦斯期”(一般在3到6岁)的由来。

                          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抢书”情景中的四类主体,分别是如何应对这样的“剥夺”的。


                          IP属地:湖北14楼2024-06-23 10:26
                          回复
                            第一种和第二种人,在强大的“父之名”的面前,都选择了“忍气吞声”:我们接受了“父之名”的阉割,放弃了自己的欲望(把书捐了出去),融入了符号系统,去学习符号系统的生存规则,在符号系统的框架内去满足自己有限的欲望(按照图书角的规则和流程去借书看),并忘记了当初自己捐出去的书,曾被自己认为是属于自己的(我们不记得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记忆,并对俄狄浦斯期的记忆非常模糊)。
                            但是,虽然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剥夺”,在完整经历并走出俄狄浦斯期,决定去成为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后,获得了忍受这种痛苦的能力。但在此后的人生中,我们总会感觉自己缺了什么,总会感觉自己的的心里少了一块,欲望缺了一角
                            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符号系统里寻找那个自己已经忘记了的“欲望”的替代品——“金钱”、“地位”、“权力”、“尊重”、“优越感”……但这些都只是符号系统内的替代品,只要身处符号系统内,我们就是永远也找不到可以完美弥补、治愈我们最初创伤的东西的。
                            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这样的寻找,因为我们总会试图去让自己回到最原初那个没有被“剥夺”、“阉割”的“完满状态”。
                            因此,所有在符号系统内接受了“阉割”的人们,就有了一个总的分类——“神经症主体”。


                            IP属地:湖北15楼2024-06-23 10:28
                            回复
                              我们所有社会认知里的“正常人”,都属于“神经症主体”。
                              只不过,“神经症主体”之间,亦有差异。
                              不同的神经症主体,在潜意识中“寻找”自己“完满状态”的对策,倾向也是不同的。


                              IP属地:湖北16楼2024-06-23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