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吧 关注:2,007贴子:25,740
  • 10回复贴,共1

净🈳️法师 《百法明门论》 82年版 部分讲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2集
第6’分钟
百法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歸納為一百個項,每一個項目展開都是無量無邊,絕不是一個很單純的,這個是我們學唯識,學百法首先要了解的。
“相”是講的性相,所謂具有無量無邊的性相,在唯識裡面把它歸納為三性,所謂“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這個都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百法,每一法都具有三性,這個諸位要曉得,不能說某一法它是依他起的,依他起它就沒圓成實?它就沒遍計執?諸位曉得百法裡面每一法具足三性,百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歸納,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哪一法都具有三性,這個是我們一聽一看就要覺悟,悟入這個道理了,你明了佛法的真實義,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實相,諸法實相才能夠見到。
  佛法講到高水平的,給你說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怎麼一得起來呢?怎麼個不二呢?你了解一一法具足三性就不二,我們今天在一切法圓融不過來,就是不曉得一一法都具足了三性,我們初學的人往往把三性分開,圓成實不是依他起,依他起不是遍計執,把它分成三個獨立的,不知道每一個法裡頭,一而三,三而一,從圓成實上來說,萬法一如,自他不二,哪一法不是圓成實呢?在性宗的經論裡面講,我們見性見的是色性,這個就是屬於圓成實的意思;我們用眼識見的是色塵,這個就是依他起的意思;如果生第六意識在一切色法裡面,起貪瞋癡慢,這就是遍計執的意思。你把這些道理想通了,然後讀一切經論你就發現這裡面句句都沒有矛盾的,他說空也好,說有也好,原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橫說豎說都是正確的。


IP属地:贵州1楼2024-08-23 22:19回复
    第2集 29’ 分钟
    唯識研究,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唯識”這兩個字,唯識這個學說與唯心、唯物以及其它的一切哲學是不相同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這個也就是佛法與世間法它不一樣的地方。歐陽竟無大師他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你要了解唯識兩個字的意思,你就曉得,佛法確確實實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為什麼呢?因為世間法,就是以一切哲學、宗教來說它是相對的,有能有所。佛法不是相對的,它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它是離開相對,但是諸位要曉得離開了相對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才真正的離開相對,禅宗裡面就直截了當運用這個方法,所以說“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它是直截了當,可是在教下要運用相對的方法,不用相對的方法,不能言說,可是它裡面所說的內容,絕不是相對的。
      譬如佛法裡面講能所,它這個能所是一不是二。它不是對立的,能是所之能,所是能之所,能所是一它不是二,我們要體會這一層的深義,所以唯識,唯是唯獨,識是只有識,識是能變,萬法是所變,縱然我們講到所變的萬法,依舊是能變的那個識,所以才經你講一切萬法,一一法都具足三性,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曉得這一門學問是超越相對。換句話說,它分別,是自己分別自己,不是自己分別人,分別別人也是分別自己,為什麼呢?自他不二,宇宙萬有就是自己的心理現象,自己的心理現象展開來,就是宇宙萬有,宇宙萬有與自己心理現象是一樁事情,是一不是二,這個是唯識的深義,很難體會的,如果宇宙萬有跟自己是兩回事情,是對立的,這是世間的學說,所以世間哲學與宗教,永遠沒有辦法跟佛法比,這個基本的概念它不相同,不一樣。在佛法裡面看,整個宇宙人生是一個,是一體,在宗教與學說裡面,都把它分類,它不認為是一體的,這個是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此地“唯”是唯獨,換句話說,全是識,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由於識的功能、分別的幻象,不是它的本來面目,這是講我們整個宇宙人生,是識的分別現象,不是本來面目。


    IP属地:贵州2楼2024-08-23 22:20
    回复
      第3集
      19’ 分钟
      底下這一句就說得更好了,假,沒有病,你知道這個萬法是假的,假的沒有毛病,病在那裡呢?病在迷,迷我是病,你要是曉得,這個是假的,假不礙真,真也不礙假,苦樂之受,不是從真假來的,真假裡面給諸位說,沒有苦、樂、憂、喜、捨,這個五種受,沒有!受從那裡來呢?受從迷來的,受從執著來的,你這一執著一迷,這裡頭就有苦樂的感受,但是諸位要曉得,苦樂感受也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好象作夢一樣,夢是假的,夢裡要是有個老虎來吃你,你一樣嚇得一身冷汗,那是假的,你怕什麼,就是因為你迷,不曉得那是假的,你把假的當作真的,所以你才有恐懼,你才有苦難。如果你看破了,哦!我是作夢,看破了,知道那是假的,遠離顛倒夢想,一切苦厄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叫真正得自在,真正的得樂,由此可知,我們佛法裡面常講,佛法的宗旨,在破迷啟悟,離苦得樂,而不是說破假認真,離苦得樂,不這樣說法,因為真假裡頭沒有苦樂,苦樂是迷悟。
      27' 30分钟
      唯識,唯識講的是什麼東西呢?唯識所講的就是這個。迷我是凡夫,破我是佛菩薩,你看這都是假的,迷、破都是假的,什麼是真的呢?識是真的,但是諸位要曉得,識也是不得已而建立的,所謂是言辭之極,話說到極處了,不能再說了,識是真的,悟了識是真的,你這個“識”也不能執著,如果你執著,一切都是假的,識是真的,你還是迷,你還是執著,識是法相,你還是法我執,你的執著沒破,換句話說你這個言說、名相、心緣沒離,前面那個你離了,後頭沒離,離了,你的心是清淨的,那真是一聞千悟,我們今天做不到,不能開悟,就是迷執太重,把我們的悟性,重重的遮蓋,悟性透不出來
      31' 分钟
      “執眾生之色身為實有者,名人我”,這個眾生給諸位說不是說一切大眾,這個眾生是自己,自己這個身,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此地這個眾生是單指自己一個人來講的,譬如說我們佛法裡面常講,我們這個身心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現的這個身相,所以這個眾生千萬不要誤會了,一看,“喔!好多好多眾生。”那錯了。單指自己,就是自己這個身相、色身。佛法為什麼講眾生而不說自己?這些名相都是叫你開悟,因為我執已經太深了,再說個自己,這執著更重;給你說個眾生,就可以能夠破我執:原來我這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現的假相,這裡頭沒有我,找不到我。
      37' 50 分钟
      再給諸位說,你有執著才有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如果你沒有執著,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統統都沒有,不但這個都沒有,色法也沒有,色法也是執著變現的,所以說唯識所變,能變的就是一個識!所變的就是心、心所、心法、色法這些,這個是說明了什麼是人我執,這個意思一定要清楚。
      49' 分钟
      佛法是叫我們去我執的,那麼這一百個法相名詞,你要不要知道呢?要知道,要知道又不能執著,所謂是“離即同時”,離相與即相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次第,這個叫真正離相。
      ‘俗人迷識為假,迷我為實,佛悟我為假,悟識為實,故唯識之學,是以悟破迷。’
      “俗人迷識為假”,世俗人他的病,不相這個識,認為識是虛假的。“迷我為實”,以為我是真實的,這都是迷。佛怎麼樣呢?“佛悟我為假,悟識為真。”跟我們世人恰恰相反,這觀念恰恰相反,知道我是假的,識是實的。“故唯識之學,是以悟破迷”,這個不但是百法的宗旨,整個唯識論的宗旨就是破迷開悟,果然我們迷破了、悟開了,我們這個東西才真正有心得。


      IP属地:贵州3楼2024-08-23 22:22
      回复
        第5集
        6'15 分钟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什麼叫心所有?那麼這個心,就是指前面的心法,八個心王。說它做心所有,就是說這一類的法,它是前面八個心法所有的。唯識裡面講,它有三個定義。第一個它必定要依心王,才能夠起來。前面八個我們稱它作心王,它是附屬於它的。沒有心王,就不會有心所,所以它是附屬於心王。它要起作用,一定要跟著心王,它才能夠起得了作用。如果不跟著心王,它不能夠獨立的起作用,所以它是心王附帶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五十一類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前面八種是講心法的體,此地五十一種就是心法的作用,我們可以這樣的看法。那麼這樣的比較更容易明了了,它是心的作用。
          第二個意思,它起作用,一定是與心相應的。那麼什麼叫做相應?相應這個名詞,在佛法裡用的太廣泛,諸位將來是一掀開經論,往往你都能看得到這兩個字,所以對於這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相應裡面含著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講的“時”,就是時間。它與心王一定同時,不能說是不同時,異時、那就不相應了,一定是同時的。那麼第二個一定是同緣一個境界,同緣一個境界。第三個一定是要依根,根是所謂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一定依根。第四個講的是“事”,事是怎麼說呢?同一個自證分體份,所以簡單的講,就是識所緣的境界,所依止根,自證分的體事,這四個條件完全相同,這就叫做相應。四個條件裡頭,有一樣不同,就叫做不相應,就叫做不相應。那麼心的作用,有相應,有不相應的。相應的有五十一種,不相應的有二十四種。那麼到後來我們都可以談到。
          第三個所有法的定義,就是這些法它是系屬於心。你說我們講到,譬如說講觸,五遍行裡頭,觸、作意、受、想、思。我們單單講觸、接觸,接觸那就是要看你跟那一個心王相應。這個觸就是屬於某一個心王的,而不是屬於另一個心王。我們說話,在此地講似乎說的很簡單,實際上這個事,是相當的復雜。雖然復雜,可是它條理清清楚楚,它一點都不混亂。譬如我們現在這個眼根,接觸這個境界,見這個色法。我們一接觸,你也看到我,我也看到你。這個觸,有阿賴耶的觸,有末那的觸,有第六意識的觸,有前五識的觸。幾乎同時在起作用,可是各系屬於個個心王,一點都不會錯。眼見,這是眼根之觸。這個第六、第七跟阿賴耶的觸,我們同時叫做五俱意識的觸,所謂是舉一個心所的例子,你就曉得,雖然同時起作用,它並不混亂。好象我們燈的光明一樣,我們講堂有十幾盞燈,開了之後,你看到光光互照,看到我們這都是明亮。但是這些光,各屬於個個燈的。你要不相信,你關一盞燈,這盞燈的光就沒有了。所以光與光好象是互相混雜分不開,實際上各是各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亂。那麼我們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起作用的時候,情形也是如此,各是各的作用。你說將來講到煩惱心所,亦復如是。前五識有前五識的煩惱心所,第六識是屬於第六識的,第七識是屬於第七識的。你譬如我們講一個貪,各是屬於各的,這個跟心法,這才是大分,歸納起來的分。細分,非常非常的繁瑣。但是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20' 30分钟
        根塵識,同時它才會起作用。所以六塵是它所緣的,識之所緣,六根則識之所依。
        21' 分钟
        色法,從那裡來的?色法是心心所法變現出來的。那麼它能造的,諸位要曉得能變是心心所,這個色法是什麼東西呢?將來以後會給大家討論到,就是講這個心心所的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相分就是色法,相分就是色法。由此可知,色法也不簡單。心王八個有八心王各自相分,五十一心所也有五十一心所各自的相分。由於就像剛才比喻的光光互照,但是分得清清楚楚,絕不會攪混在一起。前面跟大家講過,百法是一切法的歸納,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之法,各各不相到,各有各的自分,現在的話是各有各的岡位,這是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心應量。”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在一切法裡頭,虛妄分別,這是過失。那麼所造的相分,我們從綱領上講,從原則上說,經裡面講的四大。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也是四大,四大是基本的物質。
        30’ 分钟
        法是心所緣的,意所執的。這裡講法處色,法處色是什麼?沒有形相。不像五根所緣,五塵境界,它有形相。有形相,我們叫它做色法。這個沒有形相,它也是色法。
        30' 45 分钟
        無對色是什麼?它是影像,它沒有物質,它不是物質。你譬如說我們要說台北火車站,你們都去過火車站,我一說台北火車站,你腦子裡頭,馬上就想到台北火車站的樣子。你這一想,想就有相。這個相是確實是有,你自己很清楚,別人看不見。別人看不見,就叫無對色。
        32' 分钟
        唯識裡面講,這是法處所攝的色法。法塵裡面,法塵是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這個是法處所攝色,它是有影相,它沒有質,它是屬於無對色。那麼這是意識所緣的,意識所緣的法塵。


        IP属地:贵州4楼2024-08-23 22:23
        回复
          第6集
          10' 00 分钟
          心王實在講,它是不造業的,而造業都是心所,心所雖然造業如果沒有心王,心所就不能起現行,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心王,我們這是講的妄心,不是講真心,就是妄心之體,這心所就是妄心的作用.
          13' 20 分钟
          四分就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有這個四分。這四分裡面,相分就是色法,見分就是心所法,自證分與證自證分是心法。由此可知,色法從那裡來的呢?是心、心所變現出來的,特別是見、相同源,見分與相分同一個自證分,同自證分,它不是兩樁事情,它是一樁事情。
          21' 50 分钟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個時辰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因緣,因緣不具足,因緣要是具足,一定有這個報;因緣沒有具足之前,這個業因不會消失。阿賴耶識是一個最安全、最堅固的保險倉庫,種子放在那個地方,絕不會遺失,也不會壞掉,就在那裡等待機緣,緣一成熟了,它就起現行,事實的真相是如此。


          IP属地:贵州5楼2024-08-23 22:27
          回复
            第7集
            1' 20 分钟
            心法與心所法。它兩個是勝劣一對,因為可以說它都是屬於心法,心法是心所法之體,心所是心法之用,所以它裡面有心法殊勝,心法勝,心所法劣,這兩個是一對;如果將這一對與色法來看,心法、心所法是能生色法,是能,色法是心心所所生之法,這就變成能所一對。心王跟心所是勝劣一對,這個是屬於能所一對。這個三法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我們說它做實有,真有,這個實有只是我們凡夫感官裡面的實有,這也是不得已而說的,為什麼呢?這是個比較說法,因為比起這個心不相應行法,那就是假有,所以前面這個三法,對不相應行法來說呢?它也是一對,前面是實有,後面這個是假有,那麼這個叫假實一對,這個四法合起來那就是上面所說的,這是屬於有為,有為與無為兩個又是一對,前面四類是有為法,後面一類是無為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出一共有四對,次第排列得非常清楚。
            9' 35 分钟
            八識裡面阿賴耶是個根本,所以它叫本識,前面七識,都是阿賴耶轉變的。那麼阿賴耶從那裡來的?這是個大問題,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不覺的狀態,我們叫它做阿賴耶,也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不覺,《大乘起信論》講的本覺就是真如本性,依本覺而有不覺,這個不覺就是阿賴耶。諸位要記住,不覺就是無明,覺就是明,你看《楞嚴》裡面常常把“覺明”兩個字合起來講,覺就明,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叫做阿賴耶,換句話說,這個覺心是不動的,真如本性是不動的,動就是迷,就是不覺.
            22' 00 分钟
            本來無一物就回到法性,就回到了真心理體,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東西一迷就全迷了,不會說是局部的,我對這部份不迷,對那一部份迷,沒有這個道理。一迷絕對全迷,但是在迷裡面有厚薄不一樣,總歸是迷就是了。譬如說貪財的人,他對錢財迷得特別重,對於其它的比較輕,但是不管他是重是輕,總而言之,都是迷,全迷;一悟也是全悟,不會說是局部悟了的,沒有這個道理。
            24' 20 分钟
            一般人認為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推理的這個,認為是心,我們中國人講這個是心,這是第六意識。至於末那心與阿賴耶心就不曉得了,所以凡人能夠知道的心,就是這個心,現在人不叫心,叫腦,認為能夠分別、記憶、思惟的是腦的作用,智能愈高的人,腦愈發達,其實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不是在腦裡面呢?你們諸位想想在不在腦裡頭?如果要在腦裡面,阿難尊者要去找心應該能找得到。
            30' 40 分钟
            盡虛空遍法界,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所以真如本性跟阿賴耶是一不是二。
            36' 40 分钟
            輪回從那裡來的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這個來懲罰惡人的,不是!佛菩薩才不管這些事,也不是閻羅王制造的,是自己制造的!起惑、造業、受報,自己作自己受,自作自受,就是這麼回事情。既然是你自作自受了,別人看穿了,佛菩薩把事情真相看穿了,他也沒法子救你,為什麼呢?你自己制造的,如果制造的這個是真有,真有這個事情,別人可以來幫你忙,可以來救你,可以來阻止你;這個事情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譬如說你要作一個惡事,我可以攔阻你,你要受苦了,我也可以幫你忙、來救你,這個事情好比作夢,你在那裡作大夢、作惡夢,我有什麼方法幫你忙呢?我沒有法子幫你忙。六道輪回是惡夢,所以佛菩薩曉得這樁事情,沒有法子幫你忙,起惑、造業、受報,統統是你自己干的,而且這個境界決定是虛妄的,猶如空花、猶如夢幻,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夢幻泡影有這個事,雖有這個事,不實在,不是真實的。
            50' 00 分钟
            前五識以意為染淨依緣,前五識才能生,所以在這個圖裡面,畫得很清楚,實際上還應該有一條線,就更明顯了。為什麼呢?每一個識與阿賴耶都有關系,再加一條線,就更明顯了,意思就更清楚了。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有密切的關系,是一體,所以諸位將來看這個圖,這前五識與第六意識有關系,與末那有關系,與末那為染淨依,與阿賴耶為根本依,所以再劃一條線,意思就更清楚了,更明顯了,不劃呢?你要是會看也能體會到這個意思,為什麼?因為末那與阿賴耶當中有一條線,它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唯識裡講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你們仔細看這個緣,你能夠看得出來,那個緣有多少,多少都是在境界上,是在境上,外境上,裡面統統具足,這前五識必定與意識、末那、阿賴耶同時起作用,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五俱起意識,五俱起就是五種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要起來的話,一定有這個五種意識跟它同時起來,少一個都不行,這個五俱起意識前面三個都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境界相,第四就是末那,第五就是意識,眼耳鼻舌身要是起作用,必定與這五個有關連,少一個也不會起作用。


            IP属地:贵州6楼2024-08-23 22:29
            回复
              第8集
              19' 30 分钟
              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種子,統統是阿賴耶所藏,對阿賴耶講,阿賴耶是能藏,持種這個意思這一邊來說它是能藏的意思,識與諸法為緣,是指所藏種子也。識就是倉庫,倉庫要對它所收藏的那些物品上說,這些物品就是它的所藏,它所藏的,這個是從度熏義邊說,這是與雜染互為緣。要曉得阿賴耶廣大無邊,無所不藏,它什麼都含藏,因此什麼都會變現,它既有種子,它就會變現,就會現行,所以諸位要是曉得這個道理了,你對於宇宙之間,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也就能明了了。
              29' 45 分钟
              諸位從家裡到此地來了,如果這個身體要是有礙的話,那你這個身體就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永遠不會動;你從家裡到此地來的時候,這就是無礙。你來的時候,是不是我家裡的這個身體呢?給諸位說,不是的,你要以為你家裡那個身體,現在到此地來了,這個就是你的迷惑;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是剎那剎那在變遷。這個一下搞不清楚,我舉個比喻給諸位說,我們像看電影,電影裡屏幕上,你看那個人有動作、有說有笑,那麼他的一個動作,是不是同樣一個底片呢?不是的,他已經換了無數的底片,一張是一個樣子,所以給你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是這個意思。從前講這兩句話,真要很聰明的人他才會覺悟,現在科學發達了,你一看到電影這個情形,你會覺悟,我們這個身相不是真的,阿賴耶的影相,是心心所變現出來的,二所現影故。
              31' 45 分钟
              那麼我們這個變,他為什麼不變別的樣子呢?會變成好象原來的樣子一樣呢?諸位要曉得,這種變現呢?就是執著、執持,因為你有這個執著,所以它變的這個相,後面相跟前面相是一樣的,太相似了,這個就是一種執著的力量、執持,如果你要是不執著了,另外換一個心識了,相就會變,所以看相的人說,相隨心轉。你老是記著我叫淨空,好了,每一個相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一旦變了,唉呀!我已經是成佛了,他就會變成佛相,我成菩薩了,他就會變成菩薩相,相確實會變的,剎那剎那之間不一樣,所以我跟大家講,人為什麼會老呢?因為你有個老的念頭,我一年一年衰老了,那當然老了,相愈變愈老了。那一個說我現在愈來愈年輕了,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愈來愈年輕了,確實你這個相愈變愈年輕,所以相分恆隨見分轉,執著是見在執著,不是相在執著,那麼這個執著是阿賴耶執著阿賴耶。
              末那識是個什麼東西呢?末那識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執著見分,見分執著相分,它又不是執著全體,就是這個見分,它執著阿賴耶廣大相分,這麼一點真認為這個是自己的身,身心都局限了。
              42' 50 分钟
              我們在佛門裡面講,這是共同科目,唯識是共同科目,唯識是理論上的共同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是行持的共同科目,生活行為生活規范!淨土是共同科目,最後的歸宿,這三門是共同科目。換句話說必須要修,你要不修唯識,你研究一切經義都會有障礙,都會有解不通的地方,唯識如果懂得,一切經確實迎刃而解.


              IP属地:贵州7楼2024-08-23 22:30
              回复
                第9集
                00' 30 分钟
                八識可以分為四個部份,前五識是一個部份,它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前五識可以合起來成為一個部份,第六識是一部份,第七識是一部份,第八識是一部份,將來我們在讀唯識,如果講“八識四部”,它就是指的這些。其次說明名稱的異同,這八個識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們常常稱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稱之為心,也可以稱之為識,八個都叫識,這是它的名稱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別開來稱,第八稱之為心,第七稱之為意,前六都叫做識,這是分別的稱它,於是在宗門教下常常說離心意識,那麼你就曉得離心意識是什麼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這就是離心意識,這離心意識,諸位特別要記住,是對自己來說的,離心意識就是不用心意識,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不用心意識,是對自己說的,如果對別人也不用心意識,那就錯誤了,對自己不用心意識,真性現前,也就是清淨心現前,可是對別人要用,就是要從自己清淨心裡面變起心意識為他受用,這個是佛菩薩,自受用裡面沒有心意識,他受用的要心意識,我們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識,這個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識,佛菩薩與我們不一樣的,是捨識用根,就是捨心意識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05' 15 分钟
                八識或者我們講百法,就是五蘊,這個地方專門著重在八識上說的,八識就是五蘊,前五種就是受蘊,就是受,第六識就是想,第七識就是行,第八就是識,就是五蘊裡面講的受、想、行、識,如果要從百法裡面來講,那這個配法就不是這樣的了,百法裡面講這個受是五遍行心所裡面的受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是這個受心所,單獨列的一蘊。想蘊呢?也是五遍行裡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裡面有兩個心所獨立成為兩蘊,其余的還有四十九個相應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個不相應的心所,全部都是屬於行蘊,識蘊就是八識,前五識,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識裡頭,色就是色法十一個,五根六塵,這就把整個百法裡面,九十四種有為法統統包括盡了,五蘊就是百法,五蘊要是配八識來說,就是這個講法,這是單單配八識來說的。
                08' 00 分钟
                八識的功用,前五是分別,這個分別,實際上是了別,分別就是了別,分就是分開來,譬如說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這個就是分開或者是分別了別,是這個意思,所以千萬不要看到分別,哦 前五識有分別心,那就錯了。如果單單講眼識,眼識就是了別,因為它前面講了五識,五識各了別各的境界,個個不同,這個分是這個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別了別色聲香味觸,所以這個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別了別,所以這個分別是了別的意思。
                52' 00 分钟
                “集起唯心”,這是說明阿賴耶識,集是集種,集合種子,無量無邊的種子,統統收集在阿賴耶,阿賴耶像個大倉庫一樣,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種子統統都在阿賴耶識裡頭,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現行,起作用,這個唯心,這個心就是第八識,第八名心,諸位要曉得,集起兩個意思是同時的,譬如我們講現起,眼前的一切現象,這就是阿賴耶的起現行,這個現行是剎那剎那現起,所以這個現行它不是真的,經裡面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你就想想它這個現行是生滅的,生滅的現行是前後不相到的,個個是獨立的,就好象我們看電影那個底片一樣,張張是獨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行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一面起現行,一面這個種子落在阿賴耶裡去,所以阿賴耶現行與種子好象在那裡循環,永遠在循環,循環在這個上面了,就是現行;下面了就是種子。不斷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變種子,這個就是阿賴耶的相。那阿賴耶多大呢?廣大無邊,一迷了真如本性,整個本性變成了阿賴耶;如果你一覺悟了,整個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


                IP属地:贵州8楼2024-08-23 22:32
                回复
                  第10集
                  01' 00 分钟
                  五俱起識,這個就是明了意識,五俱起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的。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此地所列的三項,這三項裡面,分別是第六識,是與第六俱起,就是分別識 ; 染淨是與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識,意裡頭有染淨 ; 根本依就是八識,八識裡面它有業相、轉相、境界相,它裡頭包括三個; 加上前面兩個,一共是五種,無論哪一個識起作用,必定有這五種,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識。
                  04' 20 分钟
                  “前五了別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是了別外面的境界,“五識分了五境”,這個五識就是前五識,眼識它只了別色塵,耳識只了別聞塵,各有各的對象,彼此不會混雜,可是第六識就不一樣,第六是總了五境,它有這個能力,就是五塵境界落謝影子,它都能夠緣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別大,這是簡單的給諸位說明什麼叫五俱起識,這個都是唯識裡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詞,我們要記住。
                  29' 08 分钟
                  輪回就是第六意識的力量在推動的,換句話說輪回就是它制造的,如果不是它,哪裡會有輪回呢?沒有輪回這個相。法界緣起這個相,有;輪回的相沒有。法界緣起的這個相,給諸說是實相,所以你要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過來的時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境界呢?是一真法界。


                  IP属地:贵州9楼2024-08-23 22:32
                  回复
                    第12集
                    28' 50 分钟
                    觸怎麼解釋呢?“由根境識三和所生”,根是根身,像眼耳鼻舌身五根,境是境界,眼根所對的境界是色塵,耳根所對的境界是聲塵,有根有境還要有識,像我們在《楞嚴經》裡面最近所念到的十八界,根塵識這三種和合所產生的結果就叫做觸,觸是三者和合所產生的結果,換句話說,觸就是接觸,所以這個觸不是觸塵,觸塵單是身根所對的叫觸塵,這個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但是六根,它這個連阿賴耶也相應,末那、阿賴耶裡頭都有,簡單講就是接觸境界,境界初接觸的時候,這一接觸立刻底下一個心所就起來了,所以它是連帶作用,剛才講速度非常之快,那麼這就有作意。
                      作意是“引心趣境”,引是引導,前面根塵識三和所產生的結果,這個是觸心所起來了,如果單有觸要是沒有作意,諸位想一想那裡會成一念呢?不能成一念。所以立刻就有作意,立刻就有作意的心所起現行,這個作意我們可以說就是攀緣。但是這個攀緣要看在哪一個心王上,如果在第七、第八識極其微細,第八識是極微微細,第七識是極單純,七是什麼呢?只攀緣第八識見分的一分,所以它是極其單純。要是在第六識跟前五識的現象,比較上粗顯,雖然粗顯,也不是我們容易覺察得到。
                    第三個是受,第四個是想。在五蘊裡面,諸位要記住,就是將受、想這二個心所,建立成單獨的兩蘊,色、受、想、行、識,色蘊、受蘊就是此地的受心所,想蘊就是此地的想心所,行蘊是除了這兩個心所之外,其余四十九個統統包括在行蘊裡頭,所以行蘊包含的范圍很廣大,不但是相應的四十九個包括在裡面,不相應的二十四個心所也包括在裡頭,所以行蘊它攝的心所最多。受是“領納順違俱非境”,所以受就是領受,也就是我們講的感受。感受的境界可以分為二類,順境:就是順我們的心意,能夠令我們生歡喜,生樂受。“違”是違背了我們的意思,能令我們得到苦的感受。“俱非”是沒有苦樂;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記性,說不上苦樂的境界,這個感受是沒有像苦樂那樣的明顯,所以它在造業的力量也薄弱,不太容易感受到果報。
                      有了作意它才有受,有受它裡頭就有想,想蘊是“於境取像”,實在講這個取像,我們為什麼不能說分別?因為別境才分別,但是“想”它也是有分別的,這個分別太微細了,極細的分別,我們常講心性分別:於境取像,到思這才構成一念,“令心造作”,思是什麼呢?思是有了界限,諸位想想看,這個想,想裡頭還沒有界限,所以批注“於境取像”,這個是很有道理的。
                    38' 30 分钟
                    “想”這個字,想在六書裡面講是會意,底下一個心,心裡頭有一個相,這是想,心裡面有個相,這個相裡頭並沒有分別,沒有起分別,只是心裡頭有個相而已,所以與佛法這個心所:於境取相的意思,可以說是完全相符合,所以我們常講思想,思是思,想是想,實在講是兩樁事情,思是有造作,想沒有造作,想只是取相而已,沒有造作,這個“思”是心裡有了界限,有分別了,你看它上面是個“田”,那個“田”就是界限,就劃了界限了。想裡頭沒有劃界限,只是有相,但是相裡頭還沒有分別,到思這就有了分別,有了善惡、好丑這些分別,到有分別,批注上說“令心造作”,造作作的什麼?造作的是業。所以到這個地方才能講構成了一念,一念我們講就是一個生滅,也就是造的有業了,如果我要是能夠覺察在五遍行裡面,我們到受或者到想為止,換句話說,你就不造業,微細的末那與阿賴識,真的我們不能覺察,甚至於我們連體會都體會不到,就是它的行相太微細了;但是前六識的五遍行,我們如果心比較清淨一點,可以體會得到,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這個境界比較粗顯,我們第六意識在打妄想,也能夠體會得到,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止於相,不在相裡面起分別,給諸位說,我們與這些大菩薩起的作用,實在講是無二無別,在境界裡面離了分別心,沒有分別當然就沒有執著,執著是因分別以後才堅固的執取,所以沒有分別就不面有執著,這就不造業,遍行就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43' 05 分钟
                    底下一條別境。此地批注是:“別境五心所與各心王相應時”,底下是舉的例子,諸位自己去看,我們還是看表解,諸位看第五十一面,別境簡單的說,就是造作了,我們一般講造業了,業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善業,一類是惡業,不管你造善,造惡,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別境這五類的心所,除了善惡之外,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特別是念佛,修的是淨業,淨業也是五別境在造的,所以淨業還是它造的,由此可知,善惡染淨都離不開它,這五個心所,剛才給諸位說了,它各有各的境界,雖然它也是造作的一樁事情,是一個事情,可是一個事情裡頭,各有各的境界,好象一個機關裡面有五個職員,五個職員是共同來作一樁事情,但是它各人有各人的職守,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范圍,但是它是起聯合作用的,譬如像軍事上作戰,現在講的陸海空聯合作戰,但是陸軍是陸軍,空軍是空軍,它各有各的范圍,但是作戰時它能夠配合起來,作一個整體戰,這五個各有各的范圍,但是造業的時候,它是總體的,它是聯合的,它與前面五遍行性質不相同,五遍行雖然是五個人,但是它的工作性質完全是一樣的,並不是一個一個分開的,所以它叫遍行心所,這個它每一個人是分開的,所以各有各的境界。


                    IP属地:贵州10楼2024-08-23 22:34
                    回复
                      第14集
                      01' 50 分钟
                      “令心平等正直”,這是善法,心在境界裡頭這是不能不造業,凡夫所造的是善、惡、無記,但是你所造作,你要是不能夠從心地放下,那麼你就決定與煩惱相應,所以這個裡頭有取捨得失,就會有這些東西,雖然造作,造作之後,能放得下,這個放得下,就是佛法裡講的不著相,不著相,心才能夠平等正直,那麼這個平等正直是不是菩提心裡面所講的平等正直呢?給諸位說不是的,菩提心是無漏法,換句話說,必須要我執破了之後,這個行捨才是與菩提心相應,那就是菩提心。我執要是沒有破,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這個人他對一切事看得很淡,雖然作事情很積極,但是什麼事情看得淡,能提得起,能放得下,這個就是行捨,所以它是世間的善法。特別顯示在諸天,像色界、無色界天,他們修學的是四禅八定、四無量心。这个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我們用這四個字來解釋行捨,慈悲喜是行,雖然他修慈悲喜,他能放得下,他不著相,這個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所以是三界之內的聖人;用慈悲喜捨來看“行捨”這個善心所,就非常的明顯,也很容易懂得。


                      IP属地:贵州11楼2024-08-23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