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说吧 关注:89,200贴子:396,092

回复:【见解向】针对冰山图里感兴趣的 “史学相关” 部分词条讲一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活人受香火”还有一些变种,那就是活人墓。
也就是冰山图提及的弃老习俗
这里摘一些各地的报道:


甚至,在命理学/风水上,也有“造生基”的说法。有兴趣的话请自行搜索。
当然,无论是“活死人墓”还是“生基”,供奉的都不是狭义上的香火,只是笔者的无端联想。


IP属地:广东75楼2024-12-24 16:41
收起回复
    -西班牙征服明朝计划-
    这个事件/计划反映的是西方对东方的不了解和幻想
    笔者断言,即使西班牙实施了计划,也不可能打赢明朝。
    因为早在1521-1523就爆发过明葡战争,此外海盗林凤还能在菲律宾痛击西班牙人。


    IP属地:广东76楼2024-12-24 17:10
    收起回复
      不过笔者要补充的不是西班牙与明朝的国力对比。
      而是简单讲一下16、17世纪的中国观。
      《大中华帝国史》:
      158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写出了《大中华帝国史》,但其实门多萨本人从未踏足过中国,这也使得书中的中国形象与实际是有所偏差的。

      (来源:钱伟《从<中华大帝国史>看16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


      IP属地:广东77楼2024-12-24 17:26
      回复
        这里笔者还推荐史景迁老师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世界》
        书中就指出了,

        到了十六世纪初期,麦哲伦和达伽马这两位航海家却将葡萄牙人带到了中国边界的澳门。在此同时,西班牙人也从他们新建立的美洲殖民地上长征至远东,并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建立了一个基地。正当两个全力拓张版图的国家,还在辩论如何将划分大西洋中线的方法(根据1492年教廷制定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应用于太平洋及东南亚的香料群岛时,传教士及商人却已开始从两国涌向中国沿海。这么一来,就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新一波关于中国社会及政府的信息开始流向欧洲,并持续了二百年之久。


        尽管有此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整体而言,使节团还是使西方接触到大量全新有关中国的信息,而讨论的议题也因此有了重大的改变:由以宣教为重心转为务实性的报道,有些直言不讳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第一份由外国使节撰述有关北京之行的完整报告,是荷兰人奥尔佛特·达帕(Olfert Dapper)于1667年觐见清廷之后提出的。报告中详述了朝觐仪式,以及观察年轻皇帝康熙之后的一些感言。但是一直到了1670年,身为葡萄牙使节团成员之一的耶稣会士皮方济神父(Father Francisco Pimentel),才真正开始以写实手法处理他的报告。


        IP属地:广东78楼2024-12-24 17:29
        回复
          来更新了,昨天没更新是因为这个词条:
          -璇玑图・中国古代图形诗・李商隐的疑诗-
          “中国古代图形诗”可以跟之前吧里讨论的“人吃人山人马军”结合一下
          为此,笔者昨天用一下午的时间查阅了资料,为此还拨打了新乡市博物院的电话了解了一下情况,不能说一无所获,只能说毫无头绪。


          IP属地:广东79楼2024-12-26 17:04
          回复
            1#
            我们熟知的律诗、绝句是方阵形诗,图形诗则又称异体诗/杂体诗



            (张静著. 器中有道 历代诗法著作中的诗法名目研究[M]. 2017)


            IP属地:广东80楼2024-12-26 17:18
            回复
              2#
              十字图诗的解法/读法?十字图诗的背景?
              答案是很多种读法,甚至不一定是按照从右往左的读法来读。

              (李正宇:《敦煌十字图诗》解读[J],社科纵横 . 1994 (04) )
              天阴逢白雨,寒路结为霜。
              日照仁卿相,雨开僻文王。
              李正宇老师是通过拆中间字“霜”作为破读的突破口。


              唐到西山水流长,长流水山见日光。
              光日见山人马动,东马人山西到唐。
              这里则是用了顶真作为突破口。
              ——————
              十字图诗的时间、背景?


              详细论述过程见 王萱:敦煌写本S.5648《圆形方形诗图》创作时间考论[J],黑河学院学报 . 2024 ,15 (02)
              笔者认为,十字图诗:
              1、来源:它是来自敦煌(西北)金山国的一种杂体诗
              2、创作目的:大多是文人斗智、娱乐之用
              3、解法:无固定解法和阅读顺序,但可能跟拆字、回文、顶真等手法有关。


              IP属地:广东81楼2024-12-26 17:44
              收起回复
                3#
                人吃人山人马军
                我见两(西?)山有才明

                笔者在与新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讨论的时候,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首十字图诗,可能是回文诗,也有可能是折诗。
                而中间字是山,而且上下、左右均为7字,则中间应该不是拆字法,应该就是中间字。
                这里笔者也给出可能是回文的一些依据:
                1、“有才明”,《后汉书·灵思何皇后纪》:丰姿色,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倒过来,“明才”同样可以组成词语
                2、两山,如果左往右读,应为“我见两山有才明”,两山可能是某人的别称或者地名;右往左读则是,明才有山两见我,有山同样可以是人名,“两”可能是指次数。如果是“西山”,同样也能读通。但根据笔顺,个人认为应该是“两山”
                3、“马军”和“军马”倒读也能组成词语


                IP属地:广东82楼2024-12-26 18:08
                回复
                  目前笔者在韵律和“人吃人”上毫无头绪
                  既然这是明朝的文物,时人在创作诗词上应该还是遵循平水韵的,但考虑到十字图诗可能是文人娱乐、斗智的玩意儿,所以也不敢确定它完全遵循韵律。
                  而且上下出现了三个“人”字,从对仗的角度来说就很奇怪。
                  “人吃人”,笔者觉得如果诗歌有可能是出于娱乐性质,那么“人吃人”则可能另有含义,即并不是指当时存在吃人的现象;也有可能是笔者断句搞错了。


                  IP属地:广东83楼2024-12-26 18:15
                  收起回复
                    来更新了,笔者没有太监
                    只是这两天因为挖的坑太多,尤其是以下这几个词条的解析和说明可谓莫衷一是,所以今天先换别的词条来聊一聊




                    IP属地:广东85楼2024-12-30 14:55
                    回复
                      -弃婴与弃老相关民俗-
                      冰山图的链接给的是弃婴相关的,这里先讲一讲弃老相关的民俗。
                      ——————————————
                      1#
                      网传的弃老民俗相关内容
                      1、寄死窑

                      2、鍪子坟/丘子坟/模子坟

                      3、《斗鼠记》《六十岁花甲子》传说


                      IP属地:广东87楼2024-12-30 16:32
                      回复
                        2#
                        弃老民俗真存在吗?
                        笔者更加倾向于存在“弃老”行为/现象,但算不上“民俗”
                        这里笔者参考了以下文献:

                        ————————————————————————
                        关于丘子坟:
                        杨治国、张爱华、张忠诚《试论湖北的“寄死窑”与胶东半岛的“丘子坟”》;闫勇、王桂芳的《湖北的“寄死窑”与胶东半岛的“模子坟”》
                        指出,“丘子坟”与弃老无关,而是少数民族的一种迁葬形式。

                        关于“寄死窑”:
                        多学科视角下的古代贱老习俗——从湖北“寄死窑”谈起[J]. 陈淑卿;陈昌珠.民俗研究,2005(04)
                        指出,“寄死窑”可能是崖墓的一种。

                        也有一说是“寄死窑”是“祭祀窑”的误传,但这种说法目前笔者没有比较信服的证据。
                        关于《斗鼠记》《六十岁花甲子》传说:
                        目前已知两个故事内容高度相似,也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些故事源于《杂宝藏经·弃老国缘》


                        IP属地:广东88楼2024-12-30 17:05
                        回复
                          3#
                          婴儿塔与弃婴岛
                          关于婴儿塔,笔者发现网上的图文资料,尤其是图片高度相同,尤其是福州的婴儿塔,如下图:

                          (来源:《伊莎贝拉·伯德:中国影像之旅1894—1896》)
                          ————————————————————————————————————
                          此外,婴儿塔相关的重要记述还有毛姆的中国游记:

                          (来自:(英)毛姆著;张卿译. 毛姆中国游记[M]. 2022)
                          ————————————————————————————————————————
                          此外,婴儿塔也有相关的塔记:

                          (刘泽民总主编;李玉明执行总主编;汪学文主编. 三晋石刻大全 临汾市洪洞县卷 上[M]. 2009)
                          (刘泽民总主编;李玉明执行总主编;常书铭主编. 三晋石刻大全 晋城市高平市卷 下[M]. 2011)


                          IP属地:广东89楼2024-12-30 17:35
                          回复
                            而弃婴岛相关的,笔者找到了两个广东的事例。
                            第一个是潮州的“弃婴岛”,但真实性存疑(原因是没有具体的出处)

                            “贝尔夫人及来潮的传教士们注意到当时人们因重男轻女,常把女婴扔到池塘里淹死的现象,于是他们找来篮子,在篮子上方搭了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架子, 希望人们把遗弃的女婴放在里面。”
                            ———————————————————————
                            第二个,广州婴儿安全岛

                            2014年1月28日,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的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门口的“弃婴岛”正式启用,
                            2014年3月16日,广州市宣布暂停试点“婴儿安全岛”。
                            截至3月16日早上共接收弃婴262名,在接收的弃婴中,男童148人,女童114人;年龄1岁以下的175人,占67%。经初步检查,接收的弃婴全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占前三位的是脑性瘫痪(110例)、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39例)、先天性心脏病(32例)。广州市“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启动后,改善了弃婴被遗弃后的生存环境,接收的弃婴都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弃婴存活率目前是91%,实现了设置“婴儿安全岛”关于“保障弃婴生命权”和“儿童生命至上”的初衷。
                            (来源:《小康》记者 刘建华 广州报道)
                            关于国内是否应该设置弃婴岛一事,争议很大,笔者在这仅作介绍,不作评价。


                            IP属地:广东90楼2024-12-30 17:51
                            回复
                              跟大家提前说一声新年快乐~
                              ——————————
                              -中国长寿者的传说(李清云・陈俊)-
                              关于长寿者,例子和材料都很多,所以这里拿几个讲讲。
                              ———————————
                              1#
                              李青云,
                              知乎的赵学浩老师讲的很详细,这里我也补充一些论据
                              时人关于李青云的相关报道,可见:

                              (周鼎、伯阳子《老人李青云身世谈》,《良友》1928 年 [ 第29期 ,14页 ])
                              我在这篇文章中注意到几个信息:
                              1、时间:照片于1927年春三月拍摄于万州,文字则是1928年春伯阳子“照报”抄录于粉江书屋,《良友》第29期是1928年8月号。
                              也就是说,关于李青云的记录和报道,应该早在1927年就有了。
                              2、“月前来万,备受各界欢迎。杨子惠军长亦有馈赠。”
                              杨子惠,即四川军阀杨森。“月前来万”四个字,结合照片的“春三月”,找到了别的资料来佐证,作者何俊朝是万州当地老人。
                              但这则材料也有可能存在失实,见《流言粉碎机:近代李庆远活了256岁是真的还是假的?》一文:
                              “《重庆晚报》记者查阅了编纂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民国志》,均未找到李青云的踪迹。而万州图书馆里也没有关于李青云的只言片语。而李青云1927年应杨森之邀参加万县“万安桥”落成庆典之事,记者查阅了《重庆市志—报业志》、《万县市志》(桥梁篇)等,关于“万安桥”记载中并无李与杨交往的记载。”
                              但毋庸置疑的是,杨森和李青云之间是必有来往的。
                              结合周鼎、伯阳子的抄录和何朝俊老人的记述,可见李青云曾到万州、与杨森有来往、受到杨森的礼物馈赠。

                              (何朝俊《万安桥的兴建及更名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万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 万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2辑[M]. 1987)
                              3、文中提及到:“李自言其数岁时,曾读书写字。约10岁,被人约经陕西、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安南、暹罗等处采药,其返川抵陈家场时,年已百余岁矣。”
                              也就是说,“李百余岁”的说法是自述,后来又因为某些原因被夸大。


                              IP属地:广东91楼2024-12-31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