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爬行动物吧 关注:2,121贴子:12,260

【历史与军事】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兵力相差究竟有多少水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肥水之战:
一般人理解:8万V90万
实际情况:7万V15万
前秦: 27万氐族兵(主力,投入决战者15万),20余万鲜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荆州战场),60万民夫(未投入实际作战)。
东晋: 8万北府兵,决战时,兵力为7万。
-------------------------------------------------------------------------------
赤壁之战:
一般人理解:5万V15万
实际情况:由于有长江天堑,陆军没怎么交手,水军对峙为:曹3万V孙刘2.5万
曹操:12.5万人的兵力,水军3.5万
西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水军2.5万(新降军,其中数千人在运输船队未到赤壁,即前线算2万人);
北路进攻兵团4.5万人,其中水军1万(新降军);
荆州防御及后勤部队2万人;
东线牵制性进攻部队3个方向,1.5万人;
(荆州新投降陆军:3.5万,在进行整编中,没有参加作战的迹象,其陆军大将蒯越也不在任何一支部队中,而是被曹操升官调到朝中去了。)
孙刘:近7万人的兵力,水军2.5万
周瑜军团3万人,其中精锐水军1.5万人以上;
刘氏兵团1.5万人,其中水军近1万人;
孙权的支援部队1万多人;
东线防御部队1万多人(分别抵御曹军的三路牵制性进攻部队)。
----------------------------------------------------------------------------
昆阳之战:
一般人理解:1万V40万
实际情况:3千V1万
王邑:当时对峙是有40万军力,但是其令各部按兵不动,只派1万人前去迎敌,同时主营却没有过多防备。
刘秀:总兵力有1万人,当时其率3千精锐冲击王邑1万出迎部队,击溃后直接突破到了敌军主营,从而大败敌军。
--------------------------------------------------------------------------------
官渡之战:
一般人理解:1万V11万
实际情况:3万V10万,其中曹操是坚守官渡,袁绍是攻城。后曹派5千兵力偷袭袁绍粮草才得以取胜。
袁绍:袁绍没有后方压力,加上所在地人口和粮草都富裕,和少数民族关系又好。所以10多万兵力可以拿出的,考虑后续部队,一万的骑兵和九万的步兵应该是差不多的。
曹操:
官渡一线: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五年东征刘备,迅速击败刘备,关羽,可以看得出来其时投入在官渡附近的军队实力不弱,后来又派乐进等率3000士兵支援于禁,应该来说在官渡一线的兵力,应该是在3万左右。
其他地区:当年曹操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几个战略方向[合肥,汝南,宛]的战略要点上,都需要一定的警戒兵力,这样分布各地的部队,我觉得有2万人左右。
-------------------------------------------------------------------------------
巨鹿之战:
一般人理解:3万V40万
实际情况:30万秦军V近40万杂牌军
秦军:章邯军20多万(苦役,不是正规军),附王离和涉间的的边防军有5万的样子(精锐)。总兵力30多万。
楚军:先期渡河的蒲将军率军2万(见史记),按照一般的偏师比例(5军之一),项羽全军应该差不多有10万。另外项梁当初立楚怀王时已经得兵8万(史记)。其中有项家军的8000精锐子弟兵,彭越的部队约一二万。(彭越部队在黄河以南,打击骚扰秦军,既助楚,亦助汉)。
赵军:约10万。将领张耳、陈余等。
燕军:约5万。
齐军:约10万。
魏军:不详。(很少)
韩军:不详。(很少)
其它起义军:不详。(很少)
刘邦军:没参加。
匈奴军:没参加。


IP属地:重庆1楼2012-01-31 20:12回复
    合肥之战:
    一般人理解:800对10万
    实际情况:8千V5万,其中张辽是守城,合肥是个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的城池,周围还有河水作为屏障,再加上有8000人左右来防守,敌军几万人久攻不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
    孙权:绝不可能达到10万,古代人打仗,就喜欢吹嘘和夸大自己的兵力,另一场关系到吴国存亡的夷陵之战,吴军的兵力也不过5万多人。长期威胁东吴的山越问题,也决定了孙权不可能拿10万人到外面去拼,孙权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彻底地将山越压下去。所以我估计孙权的兵力也就5万。
    曹操:合肥魏军守城兵力,绝不是800人。合肥城的兵力大约在8000人左右。
    因此,合肥之战的整个过程应该是:吴军进军合肥(兵力为5万人)→吴军久攻不下(守军大约8000人)→吴军开始撤退(但未完全撤出)→张辽趁机率领800人偷袭(孙权这时犯了个错误,亲自断后,故有陈武等人战死,但总体东吴损失不大)→吴军撤退完毕→随后吴魏继续交战


    IP属地:重庆6楼2012-01-31 20:48
    回复
      那1万人是负责后勤的,所以我算的前线袁绍10万。


      IP属地:重庆7楼2012-01-31 20:52
      回复
        温泉关战役:
        一般人理解:300人对抗20万,守了3天。
        实际情况:那个战役当时不止300人,还有大约一千其他城邦的战士志愿和他们一起战斗,只是到了最后实在守不住了才让那些人撤退的,这300人留下直到全部阵亡,历史都爱夸张,所以那一千人往往就被忽略了。不过那里的地形确实很险,再加上敌人的骄傲和指挥官的愚蠢蛮干,一千多人杀两万应该有这个可能。


        IP属地:重庆10楼2012-01-31 21:07
        回复
          萨尔浒之战:
          一般人理解:6万V47万
          实际情况:6万V11万
          明朝: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明军总数约八万八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
          后金: 后金军共分为八旗,每旗完整建制为七千五百人左右,八旗合共总数约为六万人。


          IP属地:重庆11楼2012-01-31 21:13
          回复
            至于松锦之战,我这边资料收集不足。不过我估计双方其实兵力差不多,都是10万兵力之间对决。至于失败理由:
            一、兵力有水分。名义上有十三万大军,但是除去留守后方的部队,投入一线估计还不到10万,对围城的清军并不占优势。
            二、后勤压力太大。明军此次作战,朝廷是花了血本,通过压缩其他方面及战场的需求而供应松锦前线需要,如果战争旷日持久,朝廷很难提供再多的后勤支持。因此,崇祯皇帝严令速战速决。再加上锦州城内吃紧,清军已突破外城,祖大寿困守内城,已无法坚持太久。种种因素,迫使洪承畴改变策略,集中兵力攻击围城的清军,导致后方兵力不足,被增援的皇太极抄了后路,被分割包围。
            三、从双方的战略层面明军占有明显劣势。明军战略目标是援救锦州击退清军,而清军方面则可以锦州为饵消灭明军主力。明军胜不过是解锦州之围,而输则是万劫不复。而清军败则可退走,清军的骑兵多机动性强,明军也没有做好战略决战的准备。这只是回到战事开始时的原地而已。


            IP属地:重庆12楼2012-01-31 21:32
            回复
              我个人觉得清军没有那么多,清军8旗精锐标配也就6万多点,加上其他的兵力差不多就10万。也许加上蒙古部队这些有23万人,但是这些军力应该没有在第一线。


              IP属地:重庆16楼2012-01-31 22:06
              回复
                如果加上汉八旗和蒙八旗,差不多有3万人。汉八旗标配2万多,蒙八旗标配接近1万。这样总的算起来,应该有10万。


                IP属地:重庆18楼2012-01-31 22:46
                回复
                  一般太大差距的都不可信,中国历史都有严重的夸大成分。改天我针对你提供的例子,将其中不可信的战略剔出来说明。


                  IP属地:重庆20楼2012-01-31 23:47
                  回复
                    那个倒是有可能。我认为基数越小的能够以少胜多的比例就越大。


                    IP属地:重庆22楼2012-02-01 00:21
                    回复
                      和尚原之战:
                      一般人理解:数千V十万余,俘虏万余人
                      实际情况:数千V数万,俘虏千余人
                      吴玠吴璘是坚守,宗弼是强攻。和尚原一带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至此寸步难行,进入路狭多石的山谷只能被迫下马步行,发挥不了骑兵优势。宋军就在这些地方设防,金军久攻不下,兵疲粮匮而退,撤退途中遭宋军伏击大溃。


                      IP属地:重庆24楼2012-02-01 10:19
                      回复
                        虎牢之战
                        一般人理解:3500人对10余万,李世民歼灭窦建德
                        实际情况:3500人只是李世民带去虎牢的,加上虎牢还有守军在,加上估计能有1万多。
                        另窦建德的十万之数,其中夸大部分不少,古人喜欢将随军运送粮草的百姓计入其中。同时李世民因篡位,对自己战绩肯定也有夸大。故我认为窦建德十多万军中能战者就5万数。而王世充那边已经是强虏之末,围城只需做做样子即可。李世民应该有之后还有从围攻洛阳的兵力中秘密抽调人手用来击溃窦建德。最终李世民击溃窦建德时,我认为李世民手上至少有3万军队。


                        IP属地:重庆26楼2012-02-02 11:56
                        回复
                          夷陵之战
                          一般人理解:5万V40万
                          实际情况:前线蜀军4万对抗陆逊5万,蜀国后方还有5、6万人。


                          IP属地:重庆27楼2012-02-02 12:03
                          回复
                            护步达冈之战
                            一般人理解:完颜阿骨打2万大败辽军主力70万
                            实际情况:辽军当时就10万人,而且中途辽国遇到后方内乱威胁,天祚帝被迫撤军。在撤军途中,完颜阿骨偷袭辽军,天祚帝又弃军而逃,导致辽军大败。


                            IP属地:重庆28楼2012-02-02 12:16
                            回复
                              其实李世民得皇位后,抹杀了许多李渊和李建成的功劳。特别是李建成,他和李世民其实一个负责东线,一个负责西线。而唐史里面李世民东西线来回跑,好像哪边少了他都不行一样。


                              IP属地:重庆30楼2012-02-02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