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张是安徽省第二大姓
合肥
张是当地第二大姓
清河郡百忍堂桥头张,是张氏的一个分支。在“桥头张”后人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个刻着百忍堂的木盒,那里面装着张氏的宗谱。说起祖宗迁到安徽的原因时,张氏的后人笑着说,那是皇帝的命令。在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太祖下了一道旨“分丁徒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原来,当时在杭州一带,人丁比较兴旺,而有的地方却人口稀少。所以,朝廷“命杭湖苏松诸郡民无田者,许今往淮河迤南滁和等处就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居杭州的张天雨便携妻唐氏,带着3个孩子张翥、张翀和张翔离开了故乡。他们一路飘泊,所经过的地方都不合意,便一直向前行进,始终没有定居在一个地方。
定居梳背桥
张天雨一家五口来到了安徽,“携眷渡江卜取德胜门外梳背桥坊,距城十五里,东有巢湖西有蜀岫,于兹筑室编籍。”淝南“桥头张”《张氏宗谱》五修委员会的张会长告诉记者,从现存的族谱上记载的文字可以看出,始祖张天雨从杭州带着家人路过当时的合肥德胜门,看到这里的梳背桥土肥水美,非常适宜居住,就在此落地生根,繁衍至今,后世子孙已有三千多人了,并且他们这支张氏后人现今的居住地仍很集中,主要在合肥的沿河村、十五里河村、荷叶地村等。而与张天雨有兄弟关系的张天善,也选择在安徽生活,不过他是落户在了六安的苏家埠。他们“桥头张”的称呼,就是缘于张天雨在梳背桥下生活而得来的。这座古桥早已不复存在,后来合肥市又把宿松路跨十五里河的桥命名为“梳背桥”。
长丰张氏家族
《唐书世系表》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名挥,创制弓矢,官弓正之职,督造弓矢有功,赐姓张,是为张姓之始。《礼》曰:“张弓尚筋”。张,施弓弦也。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侯,字张,其子孙以祖字命氏,为张姓。汉留侯张良,原为韩氏,出于姬姓,刺秦王不中,遁,改姓为张。张氏宗源甚多,不仅为中国的大姓,亦寿县之大姓。
寿县张氏,宗支繁多,素有“十八张”之称,瓦东有小迎河集张(小迎河集,旧址在船涨北,淝水东岸)、李山庙张、瓦埠(张冲)张、嘴子张;瓦西有窑口张 (大树张)、保义张等。或同姓异宗,或同宗异支,各立宗祠,并有通婚姻者。小迎河集张氏,始祖张庆忠,于明洪武年间迁来寿州,落户于淝水之滨,绵延600 年,已及二十三世。著名金石、书法家张树侯为族谱作序,其赞曰:“悠悠我祖,本自武林,有明洪武,迁于寿春”(武林,今浙江省杭州市北)。晚清时,与瓦埠张氏联宗,不下两千户。其派辈字序为:积善之家,永锡景福,维新其德,用振清时。其中永锡景福四字,于瓦埠张氏为“君子有(友)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