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用言语表达,但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永恒的道不可说。道也可以用文字表述成名,但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永恒之道不可名。道处于无形无名永恒时,则为万物之始,道生万物有形有名时,则为万物之母。因此常无欲无求达到虚静,以观察道无名始
-
89每每问道,大家心里都会想“道”是什么,之后结合各种知识给出答案。 其实“道”不是什么,你所思得的知见皆不是道,“道”是能思之不可思。 如人有视觉,见得红黄蓝绿,有感觉,觉得喜怒哀乐,所觉虽有不同,但觉未变,始终是这一觉性在发挥作用。这就是道,人人都能体悟,却非所悟。 如见我言,觉明本性,未生一心,不知一意,既可谓悟道。 如果看此篇时心中有所思维,是还未体悟,如果知道觉性既道,道既心,是知识上知道。 还有
-
15(1)帝道社会 ——— 帝道社会,实际是无为而治的社会。圣王(政府)对人民干预最小的社会。礼、法教化都保持在最低。 ——— 这个时候,人民的德是最高的,全社会都是“相育不相害状态”。人民纯朴,质朴,吃穿住行生活最幸福,最满意,几乎无忧愁。都很返璞归真,天真状态。 ——— 圣王(政府)无需干预,人民保持在自然状态,没有推动就可以自我健康运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妄作,寿命都很长,几乎不生病。“甘其食,
-
280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道德经是治国论。道德经是空想社会主义。
-
77因果,指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但这显然是一种迷信。 第一,从逻辑上来说,这种必然联系是无法推导的,因为缺少前提。 经常有人用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来说明因果存在,但很显然,如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那么豆和瓜就不会出现。如果豆和瓜不会出现,那么又如何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呢? 第二,从经验上来说,我们也无法把握因果关系,只能牵强附会。 人们对于因果的认识通常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再寻找原因,结果往往在原
-
25【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 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怀玉。 第七十章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
-
57老子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道是一种物,是无物之物,而不是某种超越性的东西。同时也说明道虽然是无物之物,但也是一种有,是以无为有,也就是无有之有。 同时道是混成的,混就是掺杂的意思,表明道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体现了无物不阴阳的思想,同时也表明了道是某种物。 吾不知谁之子,也说明了,道是老子能追溯到的最久远的开始,但不是本源。因为本源是绝对的,是无法
-
8一、以法治国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他们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以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通过法律的规范和执行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法家思想中的“法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指君主以法律为工具来统治臣民,但无论如何,法家都极为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二、严刑峻法 法家注重刑法的威慑力,主张严格的刑罚和赏罚制度。他们认为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激励措施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
-
7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是统治者,我一开始也这么以为。 但是综合道德经,鬼谷子,墨子等对圣人的论述来看,得到以下结论: 墨子缓楚救宋被宋国守门人员拒绝入城后对弟子说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 鬼谷子:圣人之在天地之间,为众生之先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知 这里的圣人不应是统治者 老子说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鬼谷之学亦是以人做物,做出的选择更是借道谋人 墨子没有在官场上的那种顶层建设,但也倡导不偏不倚,去发现
-
9最近二年里和吧友切磋,常有所获。鄙见之短,至于现在才敢稍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大家众说纷纭,但终归一体的,这里就不说了;主要还是说说我理解的无为。天命所赋,人至时克,每个人来到这世间皆有使命,或于人文贡献,或于涉会发展,或于科学进步。人的属性使得每个个体都直接间接推动着种群前进,虽然不知道前面是深渊还是坦途,基数的庞大提高了容错率的同时也拉大了差异性。对此客观情况,应该还是包容至上,以前我不这么想
-
221读过道德经里的人,都会清楚一件事,道德经里的道德和“人文道德”是两码事。 例如“似万物之宗”,“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一,一生二……”…… 从文中段落可以观察出,和我们如今的“道德”理解差异还是挺明显的。 “人文道德”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落于人道中的道德行迹,既然是行迹,那么它就不是道与德的本体。 所以说,人文道德是产生于人道中的道与德的行迹。
-
46
-
5在经过,得到,后失去。好奇,后解惑。喜欢,后舍弃。这样阴阳矛盾中滋生人性,既有欲望的一面也有贤德的一面。有人喜欢你贤德的一面,在看到欲望的一面就弃而远之;有人既接受你贤德,又理解你的欲望,感叹你我也是人啊。 个人有自己的道则,为私道。群体有群体的道,称作道宗。私道顺着道宗而昌,逆行将受到惩罚。道宗有兴衰,私道有贤恶,互有激发。这个人与集体,已经归入心理学。 有着掌控许多私道的权力,左右各个道宗的手段
-
98我学习只要找到关键的东西即可,把关键的东西学会了其它的可以暂时省略。 道德经最关键的东西就是道德经首章,只要把它学会了就一通百通了。
-
13他是没有自己的心,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什么人们看到的是有呢?发而皆中节,比如,喜怒哀乐,没有喜怒哀乐谓之中,是道体,道体能不能用? 道体本身是不能用的,但是要想用的时候怎么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但是一定要先修到“中”,我们的“发”才能“中节”,当我们喜怒哀乐都没有的时候,是符合“中”的,然后接下来“发而皆中节”,中节都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叫中节。 如果我们是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在的,还有可能发而皆中节
-
21求道心路过程。什么是道?所谓求道,就是希望知道做事的方法。我依次经历以下过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王弼说,道为无,老子也说有生于无。但什么也不做,似乎什么也做不到。 鬼谷子云,先王之道在阴。但只从负面考虑,就是对的吗?鬼谷子还说,以阳得之。 庄子说,贵得其真,各复自然。追寻事情本身的真相。但真理,真的只靠拍脑袋能想的出来吗?真理想不出来。 伊尹说,天难谌。终极规律、真理是难以懂得的。终
-
19首先是挫其锐,也就是一个东西还有棱角,还有锐气的时候,道就会先把它挫掉。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棱角分明,很有锐气,会不会被挫掉?你说那不是道挫的,是出现了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是不是道?是。因为道他是无处不在的,他是万物之宗。也就是只要是有棱角和有锐气的东西,都会被挫其锐的。 我们学习了道以后怎么办呢?自己挫。或者是什么?不要让我自己有那么多的锐气,要不然就会出现事情来伤害你。可能出现个比你
-
29反复琢磨之后,我觉得这两句话才是学习道德经的根本。 无欲状态下无欲无求,事不关己,不加以命名界定,犹如观山看水,由其自然运动,看着它们玄妙变化。这里芸芸万物都是“无名”的。 有欲状态下,循着规则,循着界限,或者安照有要求的方向,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观察,道在范围内的变化。这里就能领会到有名的意思了,有欲就有了名,有名就有了范围界限。 用现在的词客观是无欲,主观是有欲。 道,不自生,无性无状。在道的范围
-
19持有中国无哲学观点的人,是认识不了道是什么意思的!对道可道非常道,更无法理解了。 道,首之行,首是什么?客观上是在先性的存在,主观上是人的大脑的愿望,规划设想。 如此而道可道则是在在先性上可以继续追溯,怎么追溯?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这损是什么意思?抽象,拨离,提纯,比如对道字,从现象追溯到首的从现象到本质,然后损掉首,剩走之旁这个过程,方法,规律,道路。再损掉走之旁就剩下一个空无,白板,这白板就是《道
-
358
-
1068废话就不说了,上干货。
-
49前面的解读是单章分开的解读。我搞过白话道德经,搞过道德经译文之一赏析,还有之前的分章式的道德经解读。每解读一次,我或多或少有新的收获。当然,不可能能有太大的收获了,因为早已通透道德经了,或者说对道德经的主要内容通透了。现在,再整体、集中搞一次解读。
-
145
-
96万物有道,万物有德, 万人所不同,万道有所可解 周而复始,循环渐进,你我都只是一个过程里的一个过客。 道就是可以解释你现在为什么这样 道就是给得道的人有机会变得更好些,得道多助,无道者便不明智多些,不明智多了便多些弯路。 一切归于自然而然。该你的便是你的,天道从未袒护谁。 你若不播种,豆芽便不会生长出来,你若不浇水,豆便有播无初,你若不好好种植,便没有好的成收 一切都是显得那么自然。 你若人做不好了,事便也
-
77【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 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 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翻译:知道什么是雄,却坚守着雌,成为天下的溪。成为天下的溪,永恒的德就不会失去,回归到婴儿状态。知道什么是白,却坚守着黑,成为天下的范式。成为天下的范式,永
-
19世上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个人的所有的妄念。一切的奢侈欲念,因不可得,造成烦恼。所谓自作自受,既然所有的烦恼来自自身,所以只能自己承受。只有悟得正道的圣人,才能没有烦恼吧。自己修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道,又能教益大众,使除惑生慧。 在凡人看来,到了圣人的层次,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圣人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
-
8【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 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 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对待宠辱,就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自己的身体,就像重视大的隐患一样。宠是低下的,得到就像受到惊吓,失去它也是就像受到惊吓。什么是重视自己的身体就像是重视大的隐患一样?我所以有大隐患,是因
-
39【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因为还有丑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擅长),因为还有不善存在。(美丑,善与不善,都是共同存在的,只不过相互比较才有彼此不同。)因此,
-
197一,道德经和马哲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区别是:道德经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哲学,道生天地万物,道是物质;马哲是研究万物的哲学。马哲是道德经的延续。二、两者方法论不同。道德经的方法论是遵道而行,包括无为,不争,不盈,柔,静,谦虚,谨慎,循序渐进。道德经虽然也讲了万物中有阴阳,但不研究阴阳的变化;虽然也有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但不深入研究。道德经虽然也提到了辩证的问题,但不研究辩证的问题。
-
54
-
41如题,宇宙生于混沌,大爆炸之前可称之为无,以后可称之为有,道德经通篇都围绕有跟无以及有无之前的变化来阐述
-
10序 宇宙总是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推动人类的前进,让人们沉迷在浩瀚美丽的星空之中。 尤其当我们在远离城市的户外露营时,每当夜晚的到来,我们总是非常热衷于观看夜空,看那些平时由于城市的光污染导致的看不到的满天繁星。 有趣的是,我们小时候的儿歌“小星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教孩子们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 但是你要问他们“你能看见多少天上的星星?”他们很可能会陷入疑惑中
-
257去除浮华。
-
167<道德经>第一章: `道`的特殊性 道者,我说的`道`,不是一般的恒物道理。延伸义:她是特殊的道理,用眼睛看见的恒物之理,皆不是我说的道理。 名者,我说的`名子`,也不是一般的恒物名子。延伸义:她是特殊的名子,用眼睛看见的恒物之名,皆不是我说的名子。 注:经中之言的名子,也不是眼睛看见的实物名子。 天地也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有了天地才生出了万物。延伸义: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天地的生命(有)是相对没有天地(无)之前而说的。
-
0梦幻泡影——满眼的星辰大海,手捧一缕清泉,带着无限的想象进入梦乡,谁还在夜里,翻阅着,我的故事,那就是一阵风,掠过了你的心上,也许,能留下瓣瓣花香,也许,就像淡淡的小雨,融入了土壤,如果你没有读懂,那就合上书,进入梦乡,如果你读懂了,就在这个夜晚,听留声机静静地唱,夜幕下,花儿收拢自己的花瓣,拥抱着自己的渴望进入梦乡;清晨谁还在夜里,翻阅着,我的故事,那就是一阵风,掠过了你的心上,也许,能留下瓣瓣
-
102迷茫几个月就悟出这几个字😅大道至简啊!越朴实无华越是难悟!谢谢各位道友的帮助!
-
241知行合一,返璞归真 想法与行为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身在其一而忽略另一 不论想法怎么有道理,不能实际做出来,就是空谈。 即是空谈,为何还要背负着这些想法? 想法上要上进,潜意识下就已认为实际在颓废。 为何把想法当真而忽略实际行为?自认为实际为假? 二相本是相对,想法认为正,实际则为反 我是困扰行为,还是困扰想法? 即使每天只是玩,那也是一种行为,行为是实际呈现出来的,是事实。 事实才是正面,想法既不能实现,
-
178
-
466中文方块字,字形字义传递"道"的信息,悟字即可得道。
-
68道德经中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对立统一观点。辩证的思想。例如,大智若大愚。 在墨经中也有很多辩证的思维。对立统一的观点。 如,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所以有异.,是因为有同,才显出异)《墨子,大取》 不过,两个人的思路可能不一样。方向好像不一样。
-
325
-
32昨晚在一个道家群聊天,有个人,读了道德经15年,却连什么是自然都没搞清楚,以为自然是指大自然,也就是森林原野之类的环境。还觉得自己花了那么多年都没读通,别人也不会强到哪里。 我不清楚这位仁兄花在道德经上面的15年时光,是怎么用的。同时也不免感叹解读道德经,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一座智慧的迷宫,而读的人可能始终都在各个局部兜着圈,迟迟走不出去,更别说一览全貌。至于整体应用加以印证,不要说没读通
-
171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说你们对这章的理解
-
483
-
36《阴符经》自出世以来,众人皆惊为天书。没错,它确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道尽天机变化之书。众说纷纭,甲说它是道家经天纬地之书,乙说它是兵家克敌制胜之书,丙说它是纵横家捭阖之书,丁说它是内丹修士长生之书。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其实《阴符经》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无所不克。它既有道家治世之用,又有兵家克敌之用,更有纵横家捭阖之用,但又不限于一家之用。寥寥三百字,讲清天地人。用字极简,奥义极深。逆则成道坦言,《
-
54无论是儒家提到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提到的无为,还是佛家明心见性乃至证道的过程。都是以人心证道
-
5126道是不变的,而道之外的任何概念或理论都存在于二元变化之中,即都能腐生,故都很重视潜在的变化,微观的变化,仁义礼智信都容易腐生,善,爱等都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善则生恶,爱则生恨,仁义生虚伪,